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一).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一).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一)第三章 物理教学设计(江南博哥)第一节 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1 单选题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巩固的物理知识是()。A.力B.声音C.惯性D.压强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用钢尺击打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不会飞出,而落在原处;被击打处的棋子之所以飞出,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所以它会飞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巩固的物理知识是惯性。2 单选题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A.响
2、度B.音调C.音色D.声速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音叉发出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因而该演示实验可用于讲授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 单选题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A.热机B.发电机C.电动机D.永动机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在这个实验中,酒精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传给水和水蒸气;塞子受到水蒸气的压力而冲出去,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这就是热机的原理。4 简答题案例:王老师在进行初中“密度”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不同大小木块和不同大小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师:同学们,你们在刚刚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生:所
3、有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也是如此。师:对,非常好,这就是物质的一种本质属性,在物理学上我们把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用p表示,那大家能不能自己把密度的表达式写出来呢?生:=m/v师:很好,同学们,我们刚刚说到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那它和其他物理量有关系吗?生甲:有关系根据我们得到的密度公式可以知道,密度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生乙:不对,没关系。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所以它和其他物理量没有关系。师:对,乙同学说得非常好,密度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它和其他物理量没有关系,它不会随着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甲同学要认真听老师讲课。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
4、述。(15分)(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5分) 参考解析:(1)进行完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实验结论,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学生行为评价方面,当甲同学出现错误的物理思维时,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正,没有针对学生的疑问给出反馈信息,从而帮助该同学学习到正确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积极性,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反馈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2)教学思路: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错误理解来源于物理公式,把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混为一谈,并没有真正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因此教师在引
5、导甲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应当从甲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质的问题,从而让他理解比值定义法。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大木块和小木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相同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与物体的大小、质量有关系吗?为什么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5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某位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之前为了解学生对上节所学“光的反射”知识掌握情况的教学片段。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首先什么叫光的反射?生1:光遇到桌面、水面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
6、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师:很好。光的反射现象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生:光路可逆。师:最后一个问题,什么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生3: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后,会被平行地反射出去,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上节内容都基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节“平面镜成像”。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针对该教学片段的不足,提出你的改进思路。(15分) 参考解析:(1)该教学片段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检验学生对于上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7、,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但是这种复习导入如果没有侧重点,只是将前边所学的知识全部复习,就不能很好的打开新课的切入点,如该教学片段。这样的导入没有找好切入点,不能够很好的导入到平面镜成像的新课教学上来。(2)教师可以只复习反射的分类,同时接着镜面发射,提出问题“平面镜不仅能够反射光线,通过平面镜也能够正衣冠,那平面镜为什么会成这样的像呢?它又存在着怎样的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平面镜成像”。6 简答题案例: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及其要点。(2)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3)针对作业的错误,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
8、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参考解析:(1)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及其要点是滑轮组拉力的计算、受力平衡、功率的计算。(2)正确解答:由图可得n=2,则F拉=nF=2500 N=1000 N,因为物体做匀速运动,所以A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f=F拉=1000 N。由题意,有两段绳子拉动A,则绳端运动距离s绳=ns物=24 m=8 m,W=Fs绳=500 N8 m=4000 J,(3)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知识了,谁能说一下定滑轮的作用?生: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师:那动滑轮呢?生: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师:具体能省多少力呢?
9、生:一个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师:那么我们回过来再看这道题,图上一共有几个动滑轮?生:一个。师:那在这道题当中滑轮可以省多少力?绳的拉力应该是多少?生:可以省一半的力,绳的拉力F拉=nF=2500 N=1000 N。师:很好,那么在此过程中,绳端运动的距离该怎么算呢?生:绳端运动的距离是物体运动的距离的两倍,所以s绳=ns物=24 m=8 m。师:这位同学真棒,那我们接下来计算一下拉力做的功和功率吧。生:拉力做的功为W=Fs绳=500 N8 m=4000 J,拉力F的功率7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初中物理“受力平衡”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有关知识,你们会
10、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吗?生: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大家想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会静止,那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力吗?生:是的。师:真的一定吗?再仔细想想!生:不一定。师:对,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室里的灯是不是静止的啊?它是不是受到重力和拉力呢?生:是。师:这样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物体受到几个力,并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认为这几个力平衡。大家现在翻开课本,把受力平衡的定义朗读一下。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
11、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片段等) 参考解析:(1)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运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从对于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角度进行评价,违背了灵活运用教材的原则,从而使得教学内容的导入充满了灌输的思想。教师对于学生的猜想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整节课堂中缺乏引导性,知识是通过教师的灌输传授得到的,不能很好地体现启发性原则,违背了新课标中的探究性和启发性原则。(2)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呢?生1: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生2:牛顿第一
12、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牛顿第一定律掌握得非常扎实。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力吗?生:是。师:好,大家看桌子上的粉笔盒,它是不是静止的?生:是。师:它是不受力的吗?生:受力,受重力和桌子给它的支持力。师:那之前我们的猜想是?生:错误的。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力。师:大家还能举出静止物体受力的例子吗?生1:教室里面的灯,受到自身的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生2:用手压着课本,课本静止,课本受自身重力、手的压力和桌子的支持力。师:对,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能够举出这么多例子。大家看,如果我把粉笔盒拿起来,松开
13、手,大家说会发生什么?生:粉笔盒会掉下来。师:那为什么在桌子上粉笔盒不往下掉呢?生:因为有桌子支撑着它。师:也就是说桌子的支持力把重力的效果平衡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受力平衡的知识。谁能根据刚刚我们举的例子给大家说一说什么是受力平衡?生:物体受多个力时,还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力平衡。8 简答题案例: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2)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3)针对该同学的解答,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他解决问题。 参考解析:(1)知识点:液体压强公式、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2)正确解答: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强:p=
14、gh=10103 kgm310 Nkg05 m=5103Pa。绳断前,木块浸没在水中,则此时木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V木=4 dm3,木块的浮力F=p水V排g=1103 kgm34 dm310 Nkg=40 N。若绳子断了,最终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则其所受浮力等于木块重力,即F=G=木V木g=06 X 103kgm34 dm310 Nkg=24 N。(3)教学思路:针对学生的问题,首先应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受力分析。接下来让学生回答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如浮沉条件,是物体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作用时适用的。本题中,木块浸没在水中时,除受浮力和重力外,还受到绳子的拉力,
15、此时不能说木块悬浮在水中。因而此处不能用浮沉条件来得出木块受到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本题中液体密度、木块排开水的体积都已知,因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求解。绳子断开后,最终木块漂浮在水面,根据受力分析可知,此时,物体受重力和浮力,可根据二力平衡来求解木块的浮力。9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某学生对一考试题目的解答。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2)请指出该同学解答中的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3)请针对作业的错误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参考解析:(1)知识点:功的概念、做功的必要条件。(2)该同学的错误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做功的
16、必要条件,只是将力与物体经过的路程相乘,而忽略了“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一条件。正确解法:因为物体的重力为50 N,根据二力平衡,得出拉力为50 N,方向竖直向上。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该是竖直向上的,因而这一过程移动的距离是3 m。W=Fs=Gh=50 N3 m=150 J。答:小明对物体一共做了150 J的功。(3)教学思路:该同学的错误主要在于不理解功的概念,不会运用功的公式求解。针对这一问题,要先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求一个力对物体做功时一定要注意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所经过的单向路程是否与力在同一直线上。解题时,首先要找到
17、物体所受的力,然后找准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在力的方向上所经过的单向路程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将二者相乘即可得到做功的多少。10 简答题案例:某同学对一道题的解答如下。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2)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3)针对学生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解析:(1)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力、压强公式、功率的计算。(2)正确解答:20 t=20000 kg=2104 kg,坦克的重力G=mg=2104 kg10 Nkg=2105 N。(3)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固体压强公式是什么呢?生:。师:在应用固体压强公
18、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大家还记得吗?生:师:固体压强公式中涉及三个物理量,在求压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找准压力和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般是两物体的接触面积,如人在走路时和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一样吗?生:不一样,走路时只有一只脚着地,站立时两只脚都着地,因而对地面的压强不一样。师:大家解释得非常好,看来大家已经明白了。那么,回到这道题目,大家看一下这道题的解答有问题吗?生:第二问中,面积代入的数据有误,坦克静止时两条履带着地,因而受力面积是4m2。师:是的,那么这一问的正确解答是什么样的呢?生: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三问,由功率求功的公式是什么呢?生:W=Pt。师:在应用这个公式时,有什么注意
19、事项吗?生: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是国际单位。师:那这几个量的单位应该用什么呢?生:它们应该分别用J,W,s。师:那我们这一问的求解正确吗?生:不正确,应该是W=Pt=1000103 W1060 s=6108 J。师:很好,大家再回顾下这道题,想想求解这一类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1 简答题材料:如图8是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分子热运动”一节中的内容。任务:(1)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参考解析:(1)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2)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实
20、验演示视频。(视频内容为气体扩散实验,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暂停视频并进行讲解)师:大家看到两个瓶子,一个是里边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另一个是充满空气的空瓶子。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上,两个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师:二氧化氮的密度大还是空气的密度大?生:二氧化氮的密度大。师:如果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的说法不一)生1:和现在一样。生2:上边瓶子颜色会变深。师:好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视频。(视频演示在玻璃板被抽掉之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化)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生:上边的瓶子颜色变深了,下边的瓶子颜色变浅了。师:可以说,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了。这说明了
21、什么?生:两个瓶子的气体混合在了一起。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怎么能跑到上边的瓶子里去呢?难道是被空气“挤到”上边去了?、(学生都笑了)师:其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分子扩散现象。12 简答题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电能。任务:(1)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有哪些?(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
22、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电流做功的影响因素,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公式,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能和我们生活的联系,有节约用电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电功的计算。三、教学方法视频演示法、实验演示法、启发提问法。四、教学过程13 简答题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内容标准为:“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中的部分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物理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初级中学 设计 过程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