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化学学科知识运用(四).docx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化学学科知识运用(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化学学科知识运用(四).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化学学科知识运用(四)31 单选题(江南博哥)下列有关物质的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描述正确的是()。A.实验操作及现象:用铂丝蘸取某待测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结论:待测试液中一定含有钾元素,可能含有钠元素B.实验操作及现象:向某无色溶液中通人过量的CO2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结论: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iOC.实验操作及现象:向品红溶液中通人某气体后,溶液褪色结论:该气体一定含有SO2D.实验操作及现象:向足量NaOH溶液中滴加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FeCl3溶液产生红色沉淀结论:Fe(OH)3的溶解度大于Mg(OH)2的溶
2、解度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K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钠元素,所以待测试液中一定含有钾元素,可能含钠元素,A项正确。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沉淀可能为硅酸,也可能为氢氧化铝,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iO或AlO,B项错误。品红溶液褪色,气体与品红化合生成无色物质,或气体溶于水具有强氧化性,则气体可能为SO2或Cl2等,C项错误。NaOH溶液过量,与氯化镁、氯化铁均反应,是发生沉淀的生成反应,而不是转化,故不能比较Fe(OH)3、Mg(OH)2的溶解度大小,D项错误。32 单选题 下列相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保证不会有酒精洒出来的情况下
3、可以采用的方法点燃酒精灯B.的实验操作正确,标签向手心的目的是防止瓶口残液沿外壁流下时腐蚀标签C.的实验操作不正确,俯视量取的液体会比预期量取的液体多D.的实验操作正确,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分离出粗食盐水中的泥沙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A项错误。实验室中取用液体试剂时,应注意使标签向手心,以避免瓶口残液沿外壁流下时腐蚀标签,B项正确。俯视量取的液体会比预期量取的液体少,C项错误。的实验操作是过滤,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并使玻璃棒的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D项错误。33 单选题 现有三组混合液: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乙
4、醇和丁醇;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分离以上各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C.蒸馏、萃取、分液D.萃取、分液、蒸馏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澳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二者;乙醇和丁醇是互溶的液体,但两者的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二者;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二者。故本题选B。34 单选题 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取用固体C.测溶液pHD.过滤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应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
5、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A项所示操作错误。取用固体时,瓶塞要倒放,图中瓶塞没有倒放,B项所示操作错误。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C项所示操作正确。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D项所示操作错误。35 单选题 电浮选凝聚法是工业上采用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即保持污水的pH在5.06.0之间,通过电解生成Fe(OH)3胶体,Fe(OH)3胶体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水中的污物而使其沉淀下来,起到净水的作用,其
6、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根据图示,物质A为CO2C.为增强污水的导电能力,可向污水中加入适量乙醇D.甲烷燃料电池中CO32-向空气极移动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36 单选题 下列是某同学对一些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的书写,正确的是( )。A.石绵网B.锥型瓶C.三脚架D.坩锅钳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各项的正确写法为:石棉网、锥形瓶、三脚架、坩埚钳。37 单选题 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
7、滴管、试管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烧杯只能用于给液体加热,A错;使食盐水中NaCl晶体析出的方法通常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使用的仪器应是蒸发皿而不是坩埚,B错;由于物质鉴别所用试剂量较少,故应使用试管作反应容器,通过胶头滴管滴加试剂,C对;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的方法是直接将试剂瓶中的液体转移到滴定管中,D错。38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研究中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也需要化学实验。这里的化学实验是在教学中进行的,是为化学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我们可以称之为“化学教学实验”。问题:(1)简述“化学教学实验”和“
8、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概念。(6分)(2)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进一步说明“化学教学实验”和“化学实验教学”。(7分) 参考解析:(1)“化学教学实验”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试剂、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和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达到化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化学教学实验通常也简称为“化学实验”,它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进行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2)在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运用
9、以下3个对比实验来进行教学。向醋酸溶液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O2,溶液也变红。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通入CO2,石蕊不变色。通过这三个实验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对实验中溶液变红的原因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是3个化学教学实验,既可以设计成“演示实验”,也可以设计成“边讲边实验”。将这3个实验置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并围绕有关的化学实验现象,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实现“理解CO2可以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的教学目的,这些活动就是化学实验教学。39 简
10、答题某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如下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试题】为除去表2物质中混有的杂质,下面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均是足量的)【考试结果】有20的学生将D选为正确答案。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试对学生误选D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7分)(2)如果这部分学生坚持认为自己的答案没有错,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该选项是错误的。(8分) 参考解析:(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学生误选D的原因是不知道氢氧化钙是微溶物,采用过滤操作无法完全除去,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2)【实验设计】向D项中溶解、过滤后的滤液通人CO2
11、气体,若溶液变浑浊,说明在除杂的过程中,向溶液中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40 简答题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K+、Mg2+、Al3+、SO中的若干种离子,现依次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现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并且沉淀有减少的过程,最终仍有沉淀。过滤沉淀,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滤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考试结果】有很多学生提交了下面的答案:肯定含有的离子是Na+、Mg2+、Al3+,不能确定含
12、有的离子是K+、SO。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离子是什么?(4分)(2)试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6分)(3)为了确定该溶液中离子的真实存在情况,还需要做的实验及其现象和结论是什么?(5分) 参考解析:(1)肯定含有的离子是Mg2+、Al3+和SO,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是Na+、K+。(2)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忽略了实验操作过程中加入的NaOH溶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直接由焰色反应现象推测出溶液中含有Na+,但未考虑到Na+可能是由加入的NaOH溶液引入的。另外,学生没有考虑到溶液中正负电荷要相等,从而忽略了SO的存在。(3
13、)另取原溶液,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滤液做焰色反应实验,火焰呈黄色,则含Na+;同样蘸取原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则含K+。41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水的净化”的课程内容标准: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l爱护水资源课题2水的净化课题3水的组成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材料三某化学教科书中有关“水的净化”实验如下:实验41取2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
14、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向其中1个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分置于2个烧杯中,静置,观察现象。实验42取一张圆形滤纸,如图415所示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1:7,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如图416所示,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取实验41中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它们的清澈程度有什么差别?要求:(1)上面的过滤实验中,有几个操作关键点?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6分)(2)根
15、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水的净化”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24分) 参考解析:(1)过滤实验的操作关键点是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原则。“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玻璃棒紧靠滤纸三折处,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漏斗器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生活中漏斗的代用品可以用各种饮料瓶自制,滤纸可以用脱脂棉代替。(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说出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
16、方法了解水净化的几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节水、护水和净水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过滤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水净化的方法。难点:正确做好过滤实验。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教师呈现一杯从学校池塘里取出的水,请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杯水显然是不干净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净化它?【学生回答】可以用之前讲过的明矾吸附净水。【提出问题】用明矾吸附后的大颗粒物如何除去呢?【学生回答】过滤。【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过滤的操作步骤及有哪些注意事项。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演示】取出一张圆形滤纸,将滤纸的折法演示给
17、学生,并呈现出具体操作图示。【学生操作】学生分小组按照教师演示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教师演示】将折好的滤纸放人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教师讲解】强调将滤纸放入漏斗时,要使滤纸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IZl。【教师演示】将漏斗架好,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教师讲解】强调漏斗的下端管口一定要紧靠烧杯内壁。【教师演示】将盛有池塘水的烧杯,烧杯口紧贴玻璃棒,将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教师讲解】玻璃棒在这个操作中的作用是引流,玻璃棒的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同时强调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贴玻璃棒,并且要注意
18、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学生实验】学生动手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教师提问】过滤实验中,可以用“一贴二低三靠”来总结操作关键点,你能分别说出它们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吗?【合作探究】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接滤液的烧杯内壁。【教师总结】明确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提出问题】分析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可以从过滤操作的要求方面去思考。【学生讨论】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
19、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盛放滤液的烧杯本身不干净等。环节三:拓展提升【提出问题】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其作用是_。图中实验装置还存在的两处错误是_,_。【学生回答】玻璃棒;引流;滤纸高于漏斗边缘;漏斗下端管口未紧靠烧杯内壁。环节四:小结作业【师生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布置作业】思考可以利用什么物品来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42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
20、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空气”的内容呈现如下。实验2-1: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化学符号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作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P2O5)的新物质。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
21、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等内容,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常见仪器的使用等基础知识;本单元接下来将要学习氧气、制取氧气等知识。问题:(1)谈谈你对“空气”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空气”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
22、,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地学习化学物质,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其课题的三个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从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从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
23、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那么大家说一说空气是由什么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考试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运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