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二).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二)21 简答题(江南博哥)案例:下面是教师在“温度计”一课中,向学生讲解温度时的教学片段。师:谁知道今天的温度是多少?生:5度。师:好。不同温度的时候,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生:温度不同时,冷热不同。师:对的,温度就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大家要注意符号“”的正确写法跟读法。大家还能说出一些具体的温度吗?生: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师:还有吗?水的凝固点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生:水的凝固点是0,表示水在温度为0时会凝固变成冰。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2)针对存在的问题
2、,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片段等)。 参考解析:(1)该教学片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该片段中教师采用了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知识,但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无法得到应有的锻炼,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应该摒弃。在教学引入当中使用的方法过于单调,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深入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且没有针对性,这不利于学生求知欲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养成热爱物理的习惯。(2)教学片段: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接力游戏,我说季节的名称,大家用最简短的文字来描述这个季节的特征。春季春暖花开;夏季火热;
3、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师:在季节转换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生:冷热、温度。师: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有谁知道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吗?生:5度。师:很好,看来大家在生活中都是非常有心的,接下来我们看看今天的天气预报,哪位同学来体验一次气象发布员。(投影,生读)师:很好!大家说他读得是否规范呢?应该怎么读呢?(师纠正学生读法)师: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大家要注意符号的正确写法跟读法。大家还能说出一些具体的温度吗?生: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师:还有吗?水的凝固点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生:水的凝固点是0,表示水在温度为0时会凝固变成冰。22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
4、某教师讲完水沸腾后提出的问题和同学的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烧过开水吗?生:烧过。师:那你们能描述一下烧开水过程中的现象吗?生:水在烧开之后会冒白雾,水会“沸腾”,有声音。师:对,这就是水烧开之后的现象,但是这不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我们这节课研究的是水沸腾时的条件。大家看课本,说一下什么是沸腾?生:液体内部和外部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的现象。师: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那水沸腾的条件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老师做的演示实验。(教师演示用酒精灯烧水,将温度计垂直放入水中不接触烧杯壁)师:大家看水沸腾了,它的温度是多少?生:100!师:对,这就是水沸腾的条件之一。现在老师把酒精灯撤掉,
5、大家发现了什么?生:水又停止沸腾了。师:也就是说沸腾之后撤掉酒精灯,水就不沸腾了,所以沸腾的第二个条件是?生:师:是不是要持续加热。所以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l00,并且沸腾之后要持续加热。问题:(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水沸腾的条件”。 参考解析:(1)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一种由生活经验导入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重视课本知识的灌输,从而导致教学导入没有持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自己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没有使学生真正地融入知识的探索中去,
6、违背了探究性、积极性和启发性的原则;对于学生产生的问题,教师没有及时加以引导,解疑答惑,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原则。(2)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烧过开水吗?生:烧过。师:那你们能描述一下烧开水过程中的现象吗?生:水在烧开之后会冒白雾,水会“沸腾”,有声音。师:白雾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生: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师:很好,看来大家对于前面所学知识掌握得非常透彻。那水蒸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水开了之后,汽化变成的水蒸气。师:也就是说,沸腾其实是一个什么过程?生:汽化!师:这个汽化和我们之前学的有什么区别吗?生:比较剧烈。师:也就是说水沸腾其实是水内部和外部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那这
7、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呢?大家猜想一下。生1:温度要达到100。生2:要有火。师:大家的想法非常好,那大家能不能自己验证一下?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做一下水沸腾的实验,看一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叮嘱学生注意安全以及温度计的放置)师:我看大家都做完了,大家有什么结果呢?现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分享一下。生1:我们在烧水的过程中发现,当水的温度在100之前,水不会沸腾,温度会随着时间升高;当温度达到100时,水会沸腾,但温度却不会升高了。师:很好,观察得非常仔细,描述也十分标准。还有同学补充吗?生:当沸腾后,如果撤掉酒精灯,水的沸腾就会停止。师:对的,这位同学不仅在实验时认真,
8、而且敢于大胆去操作,非常有探索精神。看来大家的实验都非常成功,那么,水的沸腾条件是要达到100,即水的沸点,持续加热。23 简答题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光的传播”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光的传播中部分内容如图9所示: 参考解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屏幕上展示的节日夜晚各种情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光源的概念和光的传播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仔细观察,形成观察能力,具有灵活运用物理
9、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光现象”这一章第一节“光的传播”的学习。请看大屏幕(节日夜晚:镜头一,燃放礼花炮竹情景;镜头二,街道两旁、楼房周围点缀的彩灯映射情景;镜头三,日落西山彩霞辉映情景)生:(被美丽画面所吸引)好漂亮啊l2新课教学环节师:大家一定都被这些美丽景色所吸引,你们可知道这些美丽的场景离不开我们这节课要接触的一个重要概念光源(教师板书光源二字)。大家刚才看到的三个情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谁知道是什么吗?生1:(思考后答的比较通俗)都能照亮。生2:我觉得生1说得不够确切,我认为它们都具有发光的共同特
10、点。师:生l是以发光产生的效果来回答,生2回得非常精准。光学中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板书概念后继续启发)。大家接下来思考,这些光源发光具有什么不同点呢?生3:老师,太阳不用人为控制,可以自行发光。但是灯和烟花需要人为控制才能发光。师:分析非常到位。我们把光源分成两类:一是自然光源,二是人造光源。大家可以继续思考。生活中你接触 。的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还有哪些?生4:自然光源还有萤足虫、水母、乌贼;人造光源还有探照灯、点燃的蜡烛、火把。生5:我来补充,自然光源还有星星、月亮;人造光源还有霓虹灯、航标灯等。师:生4说得非常正确,她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到课堂中来,非常好!生5对人造光源举例
11、说得非常正确,但是星星和月亮是自然光源的说法就有问题了。(提出思考问题发问)月亮可以自行发光吗?生6:老师我看自然常识书中提到,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师:是的,这一点大家必须注意。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才使人们看到它,所以月亮不是光源。再就是星星也是光源的说法也不够精准。因为星星包含恒星和行星两种。行星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不是光源,但是恒星是自行发光的,所以是自然光源。大家清楚了吧?全体:清楚了。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光源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看下面的演示实验(展示红色激光笔发出的光束在水中传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生7:在水中的光束是一条直线。师:这个现象
12、足以证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呢?生8:在房间内清扫灰尘时,我看到阳光从窗户斜射到地面的路线是直的。生9:工程兵在开采大山隧道时用的氦氖激光器发出的直线光束引导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师:看来大家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应用观察得非常细致。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根据大家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光的传播规律是:3课堂小结环节生:(跟随老师一起)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4新知衔接环节师:(配以板书,并进行下一知识点的衔接)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24 简答题材料:如图6是某初中物理教科书“功率”一节中的内容。任务:(1)简述什么
13、是功率。(2)基于该图片内容,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参考解析:(1)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作功率,它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2)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功,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生: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师:非常好!看来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爬同样高的楼梯,一个初中生快速跑上去和慢慢走上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呢?生:爬同样高的楼梯,同一个人两次所做的功相同,但是快速跑上去和慢慢走上去所用的时间不同。跑上去感觉比较累。师:如图所示,一个老人,一个初中生,一起爬相同的楼梯,他们做的功相同吗?生:爬相同的楼梯
14、,大人比初中生质量大,他们移动的距离相同,两者做的功不一样,大人做的功比初中生多。师:如果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内爬完。做功的快慢是怎样的呢?生:如果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内爬完,做功的快慢不相同,大人比小孩做功快。师:如果两个人所用时间不同,那么又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生:师:在这里,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之前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生:速度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是速度。我们可以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师:非常好!这个比值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物理量功率。25 简答题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为:“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
15、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材料二图7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的某一演示实验装置和原理图。材料三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和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知道生活中的透镜之一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任务:(1)简述投影仪成像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生活中的透镜”投影仪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物体(投影片)位于凸透镜(投影仪镜头)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凸透镜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屏幕上)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
16、通过讲解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结构,了解两者的成像原理,并能简单地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模拟照相机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通过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综合分析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师:(知识点衔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察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之一:照相机原理,谁能总结一下照相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其成像具有什么特点?生1:老师我来回答第一小问,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师:回
17、答正确。第二小问谁来回答?(大家纷纷举手准备抢答,老师巡视后)生2你来回答。生2: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位于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师:总结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全体:(掌声)2新课教学环节师:照相机的原理我们先总结到这,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课堂上老师经常用的演示装置:投影仪原理。大家一起看演示实验。师:(介绍仪器装置,边做实验边介绍操作过程),现在老师把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然后将投影片放在栽物平台上,接下来调整镜头距离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看天花板成像情况,你们看到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全体:(大
18、家全部抬头看后,异口同声回答)这个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师:回答正确。(提醒)大家注意我开始调整镜头到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第一次老师使镜头逐渐远离投影片,也就是说物距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大家看到像大小如何变化?全体:像逐渐变小啦。师:是的。(继续启发大家观察思考),有谁知道这时的像距是指哪段距离?又如何变化呢?生1:老师我知道,像距就是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当物距增大时,像距逐渐减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了。师:总结得非常精确。接下来大家在看第二种情况。老师使镜头逐渐靠近投影片,也就是物距逐渐减小,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对比第一种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全体:像逐渐变大了。生2:(举手)当
19、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大了。师:非常好。谁能将投影仪原理从成像规律入手精准地描述一下。生3:物体距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当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调整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将变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3课堂小结环节师:生3总结得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成像规律(板书)。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投影仪为大家展示课件,除此之外大家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投影仪?生:开学典礼时在大礼堂见到过。师:没错。大家要学会将物理原理跟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4布置作业环节课后请同学们把练习册中本节课的相应习
20、题做一下。26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如图7是某初中物理教科书“声的利用”一节中的演示实验。任务:(1)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参考解析:(1)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能传递能量。(2)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肺等的工作状况。那么声音还有其他应用吗?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生:蜡烛火焰摇摆不定,最终熄灭。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生:有能量传递过来了。师:扬声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生:扬声器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师:扬声器振动将能量传递给了火
21、焰,这个能量是谁传递的呢?生:声波。师:非常好!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声波能传递能量。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声波能传递能量呢?生1:去眼镜店清洗眼镜的时候,用的就是超声波所传递的能量来清洗眼镜。师:对的,可见这位同学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还有一些地方也应用了声波具有能量,如牙齿有结石时,一般我们会去医院洗牙。这个时候医生就是利用超声波振动来除去牙体的结石。这也就是声音的另一个应用声音能传递能量。27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8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力”一节中的想想做做。任务:(1)说明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的设计意图。(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物理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初级中学 设计 案例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