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二).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过程分析(二)21 简答题(江南博哥)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速度”的内容标准:“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关于“速度”部分内容如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运动的描述。任务:(1)简述速度的定义。(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速度”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教学设计:速度一、教学目标(1
2、)知识与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速度的测量,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现实实例,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在简单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播放视频,以
3、猎豹捕捉羚羊的场景,引出速度,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同学们,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速度(板书)(2)新课教学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活动准备:按课本所示制作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并将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方法吗?议一议: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你还有没有其他比较快慢的方法?(在讲台前演示)总结:a相同路程比时间。b相同时间比路程。议一议: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不同时释放,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
4、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路程/时间,用公式表示为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用字母表示为“ms”,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单位还有厘米秒(cms),千米时(kmh)。12 m/s读作:十二米每秒,物理含义:物体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为12 m。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想一想: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我们该测量哪些物理量?实验时所用的器材是什么?请同学们设计表格1,测量、记录并计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列举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交通运输中测量速度的仪器速度表视频播放:体育健儿用速度为国争光(3)小结:这节课中我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主总结。22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如图是初中物理某教
5、科书“电流和电路”一节中的实验。任务:(1)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案。 参考解析:(1)该实验说明了小灯泡被短路了,电流流经外加导线,绕过了小灯泡。(2)教学方案: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路图,知道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就叫作电路图。知道了电路中各元件的符号。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个实物电路图。师:出示开关、电池、小灯泡、导线若干、LED。大家按照图中所示来连接电路图。在连接之前,开关应该处于什么状态呢?生:断开状态。师:很好,大家来操作下,四人一组,看看哪组同学做得最快。师:(教师巡视)看来大家都完成得不错。接下来,如果闭合开关,会有什么现
6、象呢?大家都动手做一做。生:小灯泡和LED发光了。师:是的,这个现象很容易观察出来。此时,小灯泡和LED都能工作。这就说明,此时,电路处于生:通路状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将开关断开,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生:小灯泡和LED都熄灭了。师:也就是说,电路处于什么状态呢?生:断路。师:是的。那么接下来如果我把导线接在小灯泡的两端,大家能看到什么现象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教师示意学生动手操作一下。生:小灯泡熄灭了,LED还发光。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家思考下。生甲:用导线接在小灯泡两端后,从LED流出的电流绕过小灯泡,通过外接导线,然后回到了电源的负极。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种情况也正是我
7、们学习的电路的一种特殊状态短路。在这个电路中,小灯泡被短路了。生乙:为什么电流从导线走,不流经小灯泡呢?师:这就好比一条是平缓的大路,一条是凹凸不平的小路,那么大家愿意走哪条路呢?生:平缓的大路。师:电流也是这样的。它选择阻力小的路来走,导线上阻力小,所以电流流经导线而不通过小灯泡。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23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摩擦力”的内容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摩擦力”一节,关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如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8、已学过力的概念。任务:(1)简述滑动摩擦力的概念。(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两个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2)教学设计: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
9、滑动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摩擦力的分析,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2)通过对“磁悬浮列车”等科技成果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2003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的比赛录像片段,从录像引入教学的中心词摩擦力。问题:世界双人滑冠军申雪、赵宏博比赛结束停止用力后将慢慢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比赛录像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摩擦力的教学。(二)新课讲授1摩擦力的产生利用桌面上的木块,让学生推动桌面上的
10、木块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讨论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滑动摩擦力。同学们试举出生活中滑动摩擦力存在的例子。(1)地面上滚动的足球停止滚动。(2)自行车在水平路上滑行,最终停止。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推动桌面上的木块,切身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同时让学生举出生活当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看起来,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2)猜想学生根据问题积极猜想: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1、;接触面积的大小。(3)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让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的正误,并记录数据。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器材:木块、长木板、钩码、弹簧测力计。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器材:长木板、棉布、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4)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个数,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布等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让学生从设计的实验去进行验证猜想,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1中。(5)分析与论证让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6)评估与
12、交流实验设计中有无失误之处?怎样弥补不足?拉木块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稳定?怎样进一步改进减小误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解决以上问题。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3摩擦的利与弊让学生开阔视野,阅读科学世界栏目“摩擦与我们”,找出并讨论摩擦的作用和危害,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如何利用摩擦?同学们已经成功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摩擦好不好呢?请同学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说说你的观点。例: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是的,走路时脚底与地面的摩擦是的,推动箱子时箱子与地面间的摩擦是对我们的。(答案:有益、有益、不利)设计意图:通
13、过科学世界栏目“摩擦与我们”,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于摩擦力的理解。向同学们展示例题,更好地巩固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4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减小摩擦: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油;用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摩擦面脱离接触。讨论自行车上,有哪些部分存在摩擦,哪些摩擦要增大,哪些摩擦要减小。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拓展课堂投影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图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测评与小结24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设计。材料下图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
14、中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图。任务:(1)简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参考解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见下表。(2)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向学生展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提问它们所成的像的区别?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实验来验证这种区别所存在的规律?猜想: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和提示,做出尽量合理的猜测。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设计实验,可以适当地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引导。a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向虚实、正倒、大小靠拢)b猜想这些
15、问题和什么有关系呢?(结合前面所学的凸透镜的知识,引导学生向焦距方向思考)c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逐渐地完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a教师通过刚刚和学生一起总结的实验步骤,向学生介绍相关实验器材。b测凸透镜的焦距:大家想一想怎样测得一个凸透镜的焦距?(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测量焦距的方法,采用最实际有效的)c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进一步按实验步骤演示一遍实验,之后让同学们自己做实验,亲身体会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实验总结:师生互动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实验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25 简
16、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如图所示是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分子热运动”一节中的内容。任务:(1)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 参考解析:(1)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2)教学片段: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实验演示视频。(视频内容为气体扩散实验,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暂停视频并进行讲解)师:大家看到两个瓶子,一个是里边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另一个是充满空气的空瓶子。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上,两个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
17、玻璃板隔开。师:二氧化氮的密度大还是空气的密度大?生:二氧化氮的密度大。师:如果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的说法不一)生1:和现在一样。生2:上边瓶子颜色会变深。师:好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视频。(视频演示在玻璃板被抽掉之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化)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生:上边的瓶子颜色变深了,下边的瓶子颜色变浅了。师:可以说,两个瓶子颜色变得均匀了。这说明了什么?生:两个瓶子的气体混合在了一起。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怎么能跑到上边的瓶子里去呢?难道是被空气“挤到”上边去了?(学生都笑了)师:其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分
18、子扩散。26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材料二如图所示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的某一演示实验装置和原理图。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透镜和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任务:(1)简述投影仪成像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生活中的透镜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投影仪成像特点:物体(
19、投影片)位于凸透镜(投影仪镜头)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凸透镜另一侧位于二倍焦距以外处(屏幕上),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2)教学设计如下: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投影仪的工作原理。过程与方法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并能简单地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征,模拟投影仪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通过投影仪的成像,综合分析得出其成像的特点。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师:(知识点衔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察学习了生活中的
20、透镜之一照相机。谁能总结一下照相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其成像具有什么特点?生1:老师我来回答第一小问。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师:回答正确。第二小问谁来回答?(大家纷纷举手准备抢答,老师巡视后)生2你来回答。生2: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位于透镜的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师:总结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全体:掌声鼓励。设计意图:通过照相机的例子有效地导入新课生活中的透镜,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新课讲授1投影仪师:照相机的原理我们先总结到这,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课堂上老
21、师经常用的演示装置投影仪。大家一起看演示实验。师:(介绍仪器装置,边做实验边介绍操作过程),现在老师把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然后将投影片放在栽物平台上,接下来调整镜头距离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看天花板成像情况,你们看到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全体:(大家全部抬头看后,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个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师:回答正确。(提醒)大家注意我开始调整镜头到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第一次,老师使镜头逐渐远离投影片,也就是说物距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大家看到像大小如何变化?全体:像逐渐变小啦。师:是的。(继续启发大家观察思考),有谁知道这时的像距是指哪段距离?又如何变化呢?生1:
22、老师我知道,像距就是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当物距增大时,像距逐渐减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了。师:总结得非常精确。接下来大家在看第二种情况。老师使镜头逐渐靠近投影片,也就是物距逐渐减小,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对比第一种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全体:像逐渐变大了。生2:(举手)当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大了。师:非常好。谁能将投影仪原理从成像规律入手精准地描述一下。生3:物体距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当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调整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师:生3总结得非常好。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物理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初级中学 设计 过程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