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_公_私_共_逻辑与价值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的_公_私_共_逻辑与价值选择.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马克思的 公一私一共 逻辑与价值选择 马克思的 公 -私 -共 逻辑与价值选择 韩 喜 平 周 成 贤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论述了人在物质生活、两性婚育以及集体生活三个层面上的 公 、 私 两 重性,并以人 公 、 私 两重性的角度作为前提条件来审视人的解放,同时追问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的 自由 人的联合体 蕴含人的生存意识超越 私 的 小我 和 公 的 无我 ,是一种 大我 的 共和 逻辑。在 共和 逻辑下,人的价值选择包括了超越权威的自主意识、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爱己及他的大爱情怀以及无私奉 献的志愿精神。 关键词 公私两重性;自由联合;共和逻辑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
2、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究 ( 12&ZD057)和吉林大学创新团 队民生幸福与社会价值 ( 2012FRTD005)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韩喜平 ( 1965 ),男,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人,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 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成贤 ( 1980 ),男,浙江省象山县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 春 130012) 公私两重性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命题,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 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 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生活一一天国的生活和尘 世的生活。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
3、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 社会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 力量的玩物。 1(24)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又进一步把这种社会概括为: 市民社会与政治 国家彼此分离,因此,人就不能不使自己在本质上 两重化。 2(34)在马克思那里,人既是政治社会里关 注公共利益的 公人 ,又是市民社会里被私人利益支配的 私人 ,人在本质上是 公 、 私 分 离的,人的 公 、 私 两重性贯穿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以 人的 公 、 私 两重性的客观存在作为条件来再次理解人的解放,并探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个体 间结成
4、的 自由人的联合体 蕴含人的行动逻辑、生存意识以及价值选择。 一、公私两重性表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层面 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公私两重性不仅表现在政 治社会和物质社会对立的层 面,公私两重性也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次,包括政治社会内部。我们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类历史 进程中主要有三条主线,第一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第二是实现后代繁衍的 两性婚育,第三是人类基于前两者之上的政治性集体构建。物质生活与两性婚育是马克思所说的 人在 尘世的生活 ,而政治性集体生活是 人在天国的生活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汉语 私 字的结构中 禾 部是指 谷物 , 厶 本意为 个人
5、、 自我 ,合起来表示 自留口粮 ,而 私 的本 意是单个人占有、享用 谷物 ;当我们以 公 、 私 的视角来考察人类历史进程和理解人的存在 时,我们可以从人的物质生活、两性婚育中以及集体生活三个层面来把握。 对于个人(私)来说,公 的规模从很小的村庄发展到小镇,从县、市发展到大都会,然后是国家,随着其规模扩大的历史进程, 1 IjtiilitM (第哺 ) 其构成成员之每一个人的生存意识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这种一个又一个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就是人类 历史的真实状况。 3(15) (一) 人在物质生活中的 公 、 私 两重性 人的存在首先是现实的个体生命的存在,人存在的 私 性首先体现在个体生
6、命在物质消费过程中 的唯一性与排他性。马克思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因此我们需要 确定的第一个基本事实是关于个体生命存在的问题:个体生命的肉体组织如何得以产生、发育、成熟、 衰亡。个体生命是唯一性的时空存在,即特定时空中的个体生命不能既是张三又是李四。个体在进行物 质消费时所获得的满足是排他性的和唯一性的,当一块面包被饥饿的张三吃掉以后,李四不可能再重复 吃到同一块面包,张三的温饱不等于李四的温饱,张三不能替李 四吃东西。个体在肉体上得到的舒适不 等同于另一个体在生理上可以免除痛苦,正如马克思所反问的,用食物填满一个人的肚子可以养活另外 一个人的四肢吗? 人是劳动
7、的主体,劳动是人存在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财富基础。人的 公 、 私 两重性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 私人劳动 与 社会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 了劳动两重性原理,即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同一劳动过程分裂为两个方面,个体的、具体的、特殊的 私人劳动 和一般的无差别的 社会劳动 。商品是有待于将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的劳动产品, 私 人劳动 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社会劳动 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劳动产品的交换实质上是劳动的交 换,个体生产了某样东西,只有把它用来交换的产品(商品 ) 拿到市场上转化成货币后,凝聚在该产品 上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成社会劳动。物物交换背后隐藏的是个体间达成的交换关
8、系,通过交换,个体才 不是唯一性的孤立存在。货币是实现交换的一般的固定的中介,货币本身是一种商品,但这种商品不是 普通的商品,是从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不仅能和任何其他商品相交换而且还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 的标准,因此,创造货币的私人劳动直接是无差别的社会劳动,统领 、指挥着其他一切私人劳动。 当 人们发明货币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样一来他们就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一种整个社会都要 向它屈膝的普遍力量 1(1 9)。 商品的商品被发现了,这种商品以隐蔽的方式包含着其他一切商品,它是 可以任意变为任何随心所欲的东西的魔法手段。谁握有它,谁就统治了生产世界。 11(162) 人的 公 、 私
9、 两重性体现在所有制上的公有与私有。所有制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以物 为中介的个体间的社会关系。 人有权把他的意志体现在任何物中,因而使该物成为我的东西;人具有 这种权利作为 他的实体性的目的,因为物在其自身中不具有这种目的,而是从我意志中获得它的规定和 灵魂的。 4(52)所有权是人对于物的排他性和唯一性的意志体现。 我把某物变成我的,这时我就给该 物加上了 我的 这一谓语,这一谓语必须对该物以外在的形式表示出来,而不单单停留于我的内部意 志之中。 4(59)无论是封建制的 私有 还是资本主义的 私有 ,都内在地规定了对生存、发展所 需要的物质资料物的唯一性的、排他性的独占和支配。所有者拥
10、有了对物的支配权,也拥有了依靠这种 支配权去奴役、压迫、剥削其他个体的基础。因此 , 私有 造成了基于物的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 对立关系。社会主义的 公有 是对 私有 的直接否定,社会主义 公有 是以集体的社会力量的对 物质生产资料进行占有与支配,破除了个体 私有 ,也就破除了人奴役人、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基 础。社会主义的 公有 是未完成的 共有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物质资料能充分满足人 的生存与发展所需,个体间才能彻底排除各种对立关系,真正实现个体间的平等。 (二) 人在两性婚育中的 公 、 私 两重性 人类在两性婚育上的 公 私 两重性首先体现在血亲关系中的多元性和 唯一性。
11、马克思认为, 2 马克思的 公一私一共 逻辑与价值选择 人的自身生产包括了个体生命肉体的维持以及个体后代的繁衍。个体后代的繁衍是基于两性的分工,个 体生命的产生是其他两性个体之间结合的产物。血亲关系的唯一性是指个体生命在宗源上的血亲关系只 能是唯一的。从生理上看,一个卵细胞只能与一个精子结合并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个体。对于后代个 体来说,血缘上的亲子关系是 一对一 关系存在,即一个生命个体只有唯一的血源性的父亲和母亲。 血亲关系的多元性,是指人在繁衍后代上的血亲关系可以是多重的, 公 表示为血亲关系上的 一对 众 的关系存在。个体虽然只有唯一的血亲父母,但可以有多个血亲子女。同时,个体还可以和
12、不同异 性个体共同繁育其他的后代生命个体。因此,个体生命可以拥有众多的后代,但只有唯一的生命宗源。 人类在两性婚育上的 公 、 私 两重性还体现在个体婚制和群婚制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述了人类婚姻制度伴随所有制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时代的群婚到文明 时代的个体婚制,其间还包括了对偶婚制、一夫多妻制等,并指 出了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随着私有制的 发展不断得以巩固。两性婚育之 私 随着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增强。与人类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历 史阶段相适应的是原始的共产制和群婚制,在相应的 每个男子属于每个女子,同样,每个女子也属于 每个男子 的群婚制中,个体温饱必须依托于集体统
13、一的有限配给,男子无法知道也没必要知道谁是自 己的血亲后代,因为不存在剩余财富的自由支配与继承问题。群婚是杂婚,不存在确定的唯一性的夫妻 关系,群婚制产生了 公妻 ,这必然导致父子、父女关系的不明确,但母子关系、母女关系是可以明 确的,最先能确定 下来的是母子、母女以及同母的兄弟姐妹的血亲关系,共同的母亲成为众多个体间联 系的纽带。 在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能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却是 知道的。即使母亲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作自己的子女,对于他们都担负母亲的义务,但她仍然能 够把她自己亲生的子女同其余一切子女区别开来。 1(36)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往往成为群体
14、中维 系众多后代个体的枢纽和 公 的力量存在。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剩余财富的不断积累,男子地位不断发生变化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一 夫多妻制的 公夫 和个体婚制的 一夫一妻 。恩格斯认为,一夫一妻制的产 生是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于一人之手,并且是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而不是 传给其他任何人的子女。一夫一妻制(个体婚制)确定了一对一的父子、父女的血亲关系,也确定了个 体间财产的继承关系。个体婚制是人类两性婚育的 私 所在,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确定了唯一的夫妻 关系,从而父子关系、父女关系也得以明确。个体婚制促成了血缘关系的进一步明确,母子之间、父女 之
15、间、兄妹之间、姐弟之间关系的确立。私有制促成了个体婚制,个体婚制也同时 促成了私有制的进一 步发展。 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的进步,但同时它同奴隶制和私有财富一起,却开辟了一个一直 继续到今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 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 1(36) (三)人在集体生活中的 公 、 私 两重性 人是现实性的个体存在又是社会性的集体存在。个体不是真空中的孤立存在,集体不是空无一物的 真空存在。个体是集体中的个体,集体是个体构成的集体。 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 然界中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
16、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 W(M) 无论是血缘集体、经济集体还是政治集体,形成社会力量或集体合力必须要个体摆脱一己之私的克制, 也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正如恩格斯所说, 成年雄者的相互宽容、嫉妒的消 除,则是形成较大的持久的集团的首要条件,只有在这 种集团中才能实现由动物向人的转变 1(3)。 人的 公 、 私 两重性体现在集体中的 一切人 和 每一个人 。 公 是集体中的 一 3 IjtiilitM (第哺 ) 切人 的存在, 私 是集体中 每一个人 的存在。 真实的集体 是 每一个人 的集体,而不是 一部分个体的集体, 真实的集体 是基于每一个现实个人的集体,只有当集
17、体是 每一个人 的集体 又是 一切人 的集体时,集体是每一个现实个体的集体,才能保证集体是 一切人 的集体。对个体 来说,只有真实的集体才不是异己的力量,也只有在真实的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 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阶级是对立的集体,国家源于阶级对立。当集体名义上的 一切人 非实际上 的 每一个人 时,集体只是一种 冒充的集体 或者是 虚幻的集体 。马克思说, 在过去的种种 冒充的集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 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从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 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
18、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外一个阶级的联 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 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51( 84)。马克思所说的 冒充的集体 是以 一 部分 人 代替 一切人 的集体。在私有制的情况下,阶级的特殊的私利只能是以虚假的公益出现。马 克思批判了 冒充的集体 中的 集体至上 对个体的压制,而对于 真实的集体 ,马克思认为它 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 5(516),是个人作为 真正的个人 的自主自由的联合,它始终以 实现集体中每一个个体权利、利益和个性为根本。 在真实的集体的
19、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 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1(82) 人在集体中的 公 、 私 两重性体现为集体生活中的 抽象的公民 与 现实的个体 。 现 实的个体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存在的逻辑起点,也是构成集体的不可再分的原子。 抽象的公民 是 类存在物 ,其身上赋予了两重的意义:首先,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个体存在,其二,他不 仅是他自己的存在,还代表着集体中所有其他个体的存在。集体的生活就是作为政治国家的成员的生 活, 在这里,不仅一个人,而且是每一个人,是享有主权的、是最高的存在物 5(179)。当个体 作为 市民社会的成员,由于物质生活的利己倾向,他同时又是丧失了自身的人,外化
20、了的人,是受非人的关 系和自然力控制的人,一句话,人还不是现实的类的存在 物 51(179)。 二、社会发展进步与公私超越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的公私两重性体现在各个层面,如果我们承认公私两重性存在于社会历 史发展的各个层面,自然也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公私你死我活,而是实现公私的 超越,实现真正的共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类社会最终发展目标是人真正自由解放,要实现这一目 标必须建立在每个人自由是一切人自由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这样的目标体系实际上都内涵着超越公 私,或者说实现真正的共有。 (一)人的解放与公私超越 人的解放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红线。 6(2
21、59)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 克思指出,任何一种解放,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解放,都是人的解放。解放意味着人的自由自 在,是人真正成为自由人,自己成为自己存在的理由。人的解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生产 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面对饥寒、疾病与自然灾难,人是不自由的,人的解放首先是从物质资料生产的 劳动中,即人与物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人通过智慧与创造从自然的奴役中独立出来,真正成为自然的主 人。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人充分享有生存和发 展的物质资料时,劳动不再是被动的谋生的手段, 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创造。二是人从自身的关系中,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从一部分人 的幸福建立在另一部
22、分人的痛苦之上的奴役、压迫、剥削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独立、平等的联合, 4 马克思的 公一私一共 逻辑与价值选择 最后成为联合体的主人、自己的主人。第三,每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人 的存在, 人是自身的 最高目的 ,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把人类解放的条件设为 只有 当现实的个 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 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 固有的力量 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 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tl(189)。 超越 公 、 私
23、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条件。首先,超越劳动的 公 、 私 是人的解放的 环节。 公人 与 私人 实现了真正的合一, 私人劳动 直接是 社会劳动 ,因此,不存在私人 劳动之间的交换,劳动的目的 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 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物化,也 就是实在的自由 m(112), 劳动真正成为激活和调动每一个人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积极的自 我价值实现的自觉自由的创造过程。其次, 公有 是对 私有 的直接否定, 公有 又是实现 共 有 的过渡,是未完成了的 共有 。消灭私有制的 私有 ,通过社会主义的 公有 ,最后完成共 产主义的 共有 是人的解放的途径。 如果把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
24、程看作一个人的解放过程,那么人 的解放命题无疑包含了共产主义。 6(255)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开篇中就说: 共产主义是关于无 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8(2M) 在所有的私有制关系中,只要废除奴隶制关系,奴隶就能够解放自 己,并由此而成为无产者;无产者只有废除一切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 8(233)在生产资料共有制下,个 体彻底从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中解放出来,个体间的交往与合作是基于自由平等的联合。第三, 现 实的个体 同时又是 抽象的公民 ,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了 类存在 ,个体间实现的是自由 联合, 公人 与 私人 合二为一,个体成为马克思所说真正的 类存在物 时,即个体固有的自身
25、 力量成为社会力量,每一个个体 都代表着集体,而集体也代表着每一个个体,那时候阶级和阶级对立不 复存在时,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也不复存 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布的是这样一个 自由人的联合体 : 在那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9(273) 公 私 合一的自由人,正如恩格斯在社 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的,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 人,成为自身的主人 自由的人 4(760)。 (二 ) 自由人的联合体 蕴含的 共和 逻辑 人类思维和生存意识经历了从 物我不分 到 物我
26、两分 ,从 主客不分 到 主客两分 , 从 公私不分 到 公私两分 的逻辑演变历程。 私 的逻辑是一切以个体的特殊性和唯一性为出发 点,是个体在外在扩大和膨胀当中吸收、消磨他人异质的 小我 逻辑。家庭蕴含的 小我 逻辑是一 切以 我 为中心,为了 我 的利益,为了 我 的父母、 我 的爱人、 我 的子女, 我 的 亲朋。个体间的关系网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心圆的差序格局, 我 与他人越趋于同一,他人与 我 的关系越亲近,在市场的交换关系中, 你的 就是 你的 , 我的 就是 我的 ,互惠互 利、等价交换, 你 、 我 互为对方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即一切以 利我 为目标的 利 他 ,正如亚
27、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与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 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1 (14)。 我 和 你 之间互为工具,在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双方进行自由、平等交换。 人与人之间 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 现金 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9(275) 小我 的逻辑是一种个体之 私 的对等化,承认对方异质是为了获得自我同一。与 私 的 小我 逻辑相 对立的是 公 的 无我 逻辑。集体的存在是抽象的、整体的存在,是非人格化存在的 它 或 大 5 IjtiilitM (第哺 ) 家 ,是一种普遍性的
28、社会力量。 它 不是具体的 我 ,也不是具体的 你 ,而是抽象的 大 家 ,是众多的 我 、 你 、 他 的总和。 它的 不是 我的 ,也不是 你的 ,而是 大 家 的 。 公 的逻辑排除了个体特殊性、唯一性的 无我 、 无你 、 无他 的逻辑。 公 的 遝辑是一切依靠集体之 大家 、一切源于集体之 大家 、一切为了集体之 大家 。个体存在于各 类层级与性质的集体的 大家 中,无论是政治性集体、经济性集体、血缘集体、地缘集体,集体蕴含 的 公 的逻辑,始终强调的是集体不可分割性、集体高于一切个体,强调的是集体利益的神圣与权 威。 自由人的联合体 蕴含的是 大我 的 共和 逻辑。 共 是和而不同
29、,当异质被作为异质 接受的同时,才能实现和而不同。 共和 的关系是基于个体间 独立、平等的自由联合。在自由人的联 合体中,个体之 私 得到了充分发展,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而存在,按自己的独立意志行 事。个体之间求同存异、共存共生、和而不同,个体真正走出一己之私的樊篱,把关怀目光投向自我以 外的界限,从他者身上、集体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从自私自利的 小我 ,到大公无私的 无我 , 再到同舟共济的 大我 ,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其逻辑转变是从一切为了 自己 ,一切为 了 大家 ,再到一切为了 我们 。自由人联合体中的 共和 超越政治之 公 ,家庭之 私 。 个体与个体之间 实现的是一
30、种自主、自觉、自律的联合 。一 切为了 我们 是一种共和逻辑,其基本特 征包括:首先,共和逻辑下的 共有 不同于 公有 ,也不 同于 私有 。 私有 的逻辑是 我 的、你的、他的 , 公有 的逻辑是 大家的 , 共有 的逻辑是 我们的 。无论是 大公无 私 、 克己奉公 还是 损公肥私 、 自私自利 ,都是 公 与 私 逻辑上的截然对立。 共 和 不是无差异的 同一 ,而是有差异的和合。 共和 是通过异质之间的相互认定、相互尊重来不 断继承和发展。共和逻辑的起点或根据不是为了 我 ,也不是为了 你 ,也不是为了 他 ,而是 为了 我们 。由 你 、 我 、 他 走到一起,实现为了 我们 。在共
31、和逻辑下,排除了强权 下的压迫,竞争下的嫉妒,斗争下的对立,个体与集体融为一体,个体不再是单独的 我 ,而是 我 们 , 小我 成为了 大我 ,我们的家,我们的集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世界。 三、符合共和逻辑的价值选择 共和逻辑是一种超越权威的自主意识。权威是一种 公 的力量,权威即意味着命令与服从的关 系,是一方用特定的手段或方式强制对方改变意志和行动。以绝对权威为整合力量的共同体中,个体是 一种屈从权威的依附型身份的 臣民 角色,面对权威与政治国家的强大相对应的,是个体的卑微、渺 小。共和逻辑表现的是一种不依附、不盲从权威的独立品质。独立性保证了利益主体最真实的价值诉求 和意愿
32、表达。相对于依附性、顺从性,独立性是指个体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权威,也不屈服于外在压 力,在信息获取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思考、批判和反思。 共和逻辑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包容既非纵容,也有别于你死我亡的对立和争斗。包容不是 对立、压制、排斥,而是存异基础上的求同,谋求共和。公共精神的包容突破个体之 私 的狭隘 ,而 寻求差异性基础上的公共性、共同性。包容精神体现为一种相互间的妥协、谦让,即面对 私 的差异 性和对立性,人们在社会互动关系中为了增进各方利益以及公共利益,彼此进行不同程度的相互让步, 这是一种与对抗完全不同的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包容是一种有条件的、暂时性的妥协。如果冲突
33、的解 决可以无需要求一方做出不可忍受的牺牲或强加的不可忍受的不公平,通过妥协个体在相互包容谅解中 求得共同的发展和进步。包容是一种对他方异质的尊重。以宽容和妥协方式来协调个体之间的异质性, 个体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前提。只有具备了包 容精神,才会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会为实 6 马克思的 公一私一共 逻辑与价值选择 现合作、创新和进步创造条件。 共和逻辑是一种爱己及他的大爱情怀。爱是一种关系存在,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一方从对方及 双方统一性上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黑格尔对爱是这样定义的: 所谓爱 ,一 般说来,就是意识到我和 别一个人的统一,使我不专为自己而孤立起来;相反地,我只有抛弃我
34、独立的存在,并且知道自己是同 别一个人以及别一个人同自己之间的统一,才获得我的自我意识。 4(175)爱是个体对一己之 私 的 自我同一性的突破,是在寻找内在于他者之中的另一个自己。爱是自我与他方的高度统一与融合,不分 彼此,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方以对方为存在前提,一方因为对方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爱有 差异,无差别的大爱,大爱情怀,从自爱、爱人如爱己,爱一群人的大爱,爱一群陌生人。 大爱无 疆 ,所谓大爱是一种超越了一己之私的无差异性的爱。亲情、爱情都是一己之私爱,是一种小爱。爱 与自己有关的、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是一种小爱,而爱一个陌生的他人则是一种大爱。大爱源于小爱, 人间若有大爱,就
35、只能首先以小爱 的形式存在,只能从小爱得以升华。只有从小爱中领悟了爱的实质, 才能进入到大爱的境界。从爱己到爱他人,从爱家到爱国,这是具体的、特殊的爱上升到抽象的、普遍 的爱的过程,是从具体的 私 的小爱到 公 的大爱过程。 共和逻辑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志愿即 自愿 ,是内心的真实表达与自由选择,是个体在 没有外在私利的诱因或压力下的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志愿奉献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该行为完全是 自愿的;二是一种不求利益回报的付出。志愿奉献,不是因为私利而是源自内心真正的自由力量。志愿 行动是对陌生人和社会的一种无偿付出,是一种 大爱 驱动下的无私的利他行为。志愿精神的力量驱 使个体利用
36、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资源向他人和社会提供无偿付出。志愿行动是以积极参与公共生 活为特质的,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参与公益活动,在奉献中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志愿奉献,虽然没有 物质回报,但能带给志愿者们精神回报,让他们能体验到精神境界的提升所带来的愉悦和幸福。志愿者 们在感动他人的时候,也得到了他人的感恩,为社会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在这个无私的 志愿奉献过程中,个体也感受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与崇高意 义。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24, 109, 162,36,29,82, 189. 2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7、(第 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340. 3 佐佐木毅,金泰昌主编 .王伟译 .公共哲学 中间团体开创的公共性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15. 4 黑格尔 .范扬,张企泰译 .法哲学原理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1:52,59,760, 175. 5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760,84,516, 17. 6 谭培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研究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259,255. 7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卷,下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112. 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230,233.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273,275. 10 亚当 斯密 .郭大力等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2:14. 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