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石壕吏课文赏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石壕吏课文赏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石壕吏课文赏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大家在学习中一定要了解诗中的思想,快来看看石壕吏课文赏析吧!课文赏析这是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
2、了,而且最近有两个阵亡。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入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
3、记录了她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然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详写孝妇的苦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全诗主要叙述部分全由一“听”字得来。这样组织材料既可突出老妇的惨痛叙述,又可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全诗十分简练紧凑。也正因为是“听”到的,才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当时的气氛。前面说作者是客观叙述所见所闻,不加论断,但叙述中有些语句仍然直接或间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句,都带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
4、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绪也沛然可感。最后,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反映“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点我们从全诗记叙中所传达出的动乱年代的时代气息,十室九空的惨状,战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体的窘迫,战场伤亡的惨重,老妇应征服役的奇闻等方面,不难感知。作者对唐王朝的腐败不是没有批判,但矛头主要针对造成人民灾难的罪魁祸首安史乱匪。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因为“安史之乱”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可能
5、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上说,诗中所述老妇应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斥责、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而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一点在“三吏三别”的其他诗篇里有更明显的表露。如新婚别中,新妇虽然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但最终慨然道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之词;垂老别中那位从军老者也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悲壮自白。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课后练习1. 石壕吏是一首( ),以( )为顺序,中心人物是( ),事件是( ),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 )历史事件中。2. “三吏”“三别”分别是:3. 写“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句子:4. 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的句子:5. 道出老妇家中贫寒的句子:6. 侧面描写(暗示)老妇被抓的句子:7. 分析老妇、官吏的形象。8. 石壕吏一开头就描绘了紧张恐怖的场面,其中“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两句造成悬念,试回答:为什么夜捉人?给人什么感觉?老翁为何逾墙走?这一描写有何作用?老妇为何“请从吏夜归”?9. 描写兵役之残酷的句子: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10. 对第四段做一点赏析。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的结局。说说你的理解。11. 石壕吏中( )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被抓。12. 全诗提纲挈领的句子是( ),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的。13. 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 4 页 共 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