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ppt
《第三次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次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ppt(1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摘 要,一、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二、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三、标准修订过程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四、对征求意见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五、对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一、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修订的基本原则(三)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四)修订的依据,(一)指导思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发挥科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二)修订的基本原则,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3参照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进展;4反
2、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修订的基本原则,5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修订相关内容;6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7参考小学科学和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标准,与小学科学衔接,与分科科学标准的要求大致相同。8根据修订组成员和专家审读意见,修改表述不清楚、不准确或重复、遗漏、错误的文字内容。,(三)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国内外调研与小学及分科修订组沟通分工合作 ,集体审读讨论,(四)修订的依据,科学各领域的发展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关于课程标准修订的统一要求科学课程实验区的实验情况和反馈意见课程标准修订组对标准及一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与小
3、学科学衔接,与分科科学标准协调部分科学家的意见,二、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一)第一次修订2003年夏启动,原研制组全体成员参加,主持人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基于两年多课程实验和全国12个地区79名科学教师、教研员和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的反馈意见,于2004年6月完成了修订稿和相应的送审报告。,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二)第二次修订主持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修订工作组成员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
4、学师范学院),刘炳昇(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订工作。,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07年5-11月,编制调查问卷,对实验区和部分科学家、科学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调研。2008-2009年,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围绕本次标准
5、修订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根据国内外调研结果展开文本修订工作,修订组成员对文本提出修改意见,并通过网络和会议交流。,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09年12月,基础司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会议,对课程标准体例提出统一要求,并对各具体部分的修订分别提出要求,同时提出希望围绕核心概念以陈述式的方式表述内容标准部分。2010年1月,修订组召开工作会议,修订工作获得实质性进展,但在尝试围绕核心概念以陈述式的方式表述内容标准部分时遇到较大困难。,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10年8月,基础司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会议,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修订提出指导性意见。根据这些意见,修订组再次召开工作会
6、议,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2010年8月完成送审稿。2010年11月,讨论送审报告各有关问题,形成了送审报告的主干部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修订稿进入专家评审阶段。,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10年12月-2011年2月,修订组部分成员对修订稿文本和已经完成的送审报告文本主干修补润色,随后,根据全国各地的反馈意见和教育部基础司领导和课程专家的要求,对标准文本作了进一步的修改,最终定稿上交。,三、标准修订过程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一)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二)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三)关于科学探究(四)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一)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国内外广泛
7、调研的结果表明,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和结构基本符合国际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等课程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虽然初中科学课程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和阻力,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应当肯定的。,(二)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基础上的。科学本质是当代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有体现,但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中关注较少
8、,教师对科学本质缺乏认识。科学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将科学作为整体课程设置颁布的国家标准,需要对什么是科学做出说明。,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本次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在借鉴国外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前言部分增加了对科学本质认识的表述,为教师了解相关内容和将来对学生提出要求打下一定基础。,(三)关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我国传统科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由于一线教师初次接触科学探究,在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倾向,对课程理念和目标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实事求是地提出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四)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对具体知识的要
9、求非常详细,知识点的数目很多,但对技能和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明确,实验区也反映教学时间紧,知识内容偏多。因此,本次修订关注重要的科学概念和不同学科共同的科学观念,如物质、能量、系统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减少了不重要的知识点,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相关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四、对征求意见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一)对已采纳意见的说明(二)对未采纳意见的说明这两部分在修订说明中已经逐条给出,为节省时间,不再介绍。,五、对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一)作出较大修订的部分(1)前言(导言,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中的“科学探究”(3)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
10、究”(4)将内容标准“生命科学”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专题3“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 分解归入其他部分。,作出较大修订的部分,(5)内容标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称“地球和宇宙”,作了较多删减和降低要求。(6)内容标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作了较大修改。 (7)教学建议,很大调整。(8)评价建议,大部分重写。,(二)前言的修订,导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补充说明,导 言,20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
11、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发展,导 言,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科学的文化价值,导 言,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技术,导 言,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
12、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科学素养,科学课依据。,导 言,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问题。,导 言,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课的特征,导 言,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
13、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科学课的价值和追求,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课程性质的总体描述,课程性质,(一)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课程性质,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14、科学素养,课程性质,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科学素养,课程性质,(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科学本质,课程性质,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本质:任务,课程性质,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
15、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本质:科学知识,课程性质,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和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本质:科学知识,课程性质,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求。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
16、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本质:探究,课程性质,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系。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本质:探究,课程性质,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征,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科学本质:开放系统科学的发展及其局限性,课程性质,
17、科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崇尚求真务实,要求科学工作者正确处理利益、荣誉和伦理等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科学品行,以及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科学活动受到科学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科学本质:道德伦理,课程性质,基于上述认识和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初中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科学素养及课程目标依据,课程性质,(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本课程力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并通过以下
18、诸方面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课程性质,第一,注重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第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的设计也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课程性质,第三,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做了总体安排,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第四,通过若干具有综合性的当代重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现实问题。,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基本理念,2001(一)面向全体学生(二)立足学生发展,
19、2011(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二)关注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发展立足学生发展,课程基本理念,2001(三)体现科学本质(四)突出科学探究(五)反映当代科学成果,2011(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五)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课程基本理念,(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更全面地提高科学素养。,2011年修订稿,体现科学探究的精
20、神,课程基本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2011年修订稿,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课程设计思路,依据课程性质和理念,本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了科学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课程设计思路,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
21、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具体内容是在充分考虑适应本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以及与其他学段和相关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精选的。,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课程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以下略),课程主要特点,课程设计思路,删去框图,逻辑上不够严密。,(三)课程目标的修订,总目标(不出标题,但有一段总体叙述。)分目标(不出标题,分四方面表述),总目标,主要修改:1.改变了少数要求高、不适合7-9年级学生水平的表述;2.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3.与分目标相对应分条目表述,使之更明确、清晰。,总目标,具体表述:
22、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总目标,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社会与个人问题的意识;,总目标,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技进展,关注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23、。,分目标,(一)科学探究1删除了第一段说明性的文字(避免重复,不属于目标)2为防止对科学探究的机械理解,避免与内容标准中的具体目标重复,此处将科学探究6条目标整合为3条,分别对应知识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分目标,具体表述:1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2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证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程。3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和探索活动。,分目标,(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删除了第一段和不属于目标的说明性文
24、字;2.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原来只有知识目标),分目标,增加的内容:5具有初步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技能。6具有初步的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目标,(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 删除了第一段不属于目标的说明性文字;2. 将原来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一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二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三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3.根据学生实际做了文字修改。,分目标,(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1. 删除了第一段不属于目标的说明性文字和目标中的一些抽象的说法;2. 对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次 全国 科技 教学 研讨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