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乡愁的“南洋风情”小镇.doc





《满载乡愁的“南洋风情”小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载乡愁的“南洋风情”小镇.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满载乡愁的“南洋风情”小镇东大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以当地十里蒜溪为纽带联结起来的蒜溪片区,涉及蒜溪流域的东大村、东源村、官庄等村庄,整个片区在外的华侨人数2.35万,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早在20世纪初,当地一些乡亲经“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讨生计,事业有成之后,纷纷回到家乡建造大厝。时光匆匆,近百年时间一晃而过,这些大厝洋房现在依旧矗立,为村庄增添了几分风情、几分魅力。 走在东大村斑驳的古朴小道上,古厝房顶上成片的红瓦在蓝天映衬下,耀眼而独特。在龙眼密林掩映中,一座双层的堞楼“把守”在前往洋房大厝集中区的路口。堞楼在古代俗称炮楼,因旧时匪
2、患时起,早年下南洋的东源村村民姚文瑞,回国后募捐建造了这座堞楼用于自卫。正是因为这座不起眼的钢混结构堞楼,全村华侨的房产才能够半世纪安然无恙。在堞楼的一层保存着完好的射击孔,沿着狭小的楼梯上到二楼,四个角落设计有钢混结构的木窗,还有数个正方形枪眼,如果置身楼顶极目远眺,时光顿时倒回到当年东大村、东源村人与匪患抗争的烽火岁月。 顺着弯弯曲曲的村道,郭厝利大厝、姚丰隆大厝、文德楼等一幢幢风格迥异的建筑展现在眼前,其中部分已重修并向游客免费开放,有的则院门紧闭无人居住,还有的只剩下一两位老人孤守。 文德楼,一座大宅门,三面建筑、一面墙,是一幢由美国建筑设计师操刀设计并施工的大洋房。主体整个结构是浓浓
3、的南洋风味,而建筑外表下的装饰和雕花却又充满了中华传统元素。据村民介绍,文德楼由村里的老华侨姚文德及其5个兄弟耗资6万银圆合建,始建于1932年,由于很多建筑材料国内无法生产,在当年,洋灰、钢筋及瓷砖等建材都是通过大船从南洋运回来的,包括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材料水泥,用木桶装运,船舶在涵江区三江口码头靠泊后,再通过人力搬运到东大村。 厝利楼,由郭厝利及其子建于1935年,英国人设计并施工。大厝的大门上建有一座歇山顶凉亭,墙体绘着各色水彩,门顶用镂刻,房门有楹联,为整座厝利楼增添了浓浓的书卷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姚万丰大厝,俗称“五哥六角亭”,始建于1926年,是姚万丰、姚友谅、昆仲所建。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满载 乡愁 南洋 风情 小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