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1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申诉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之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课文为前赤壁赋),借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
2、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澜起伏、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写已经显得不很重要了。 赤壁赋更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到了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这篇作品便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
3、情思幽渺,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以说理为重的游记,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
4、旨,说明了学者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 游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被人普遍称道。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言简意明,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考点涉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下面以2009年全国卷()为例说明。 高阳许瑶之
5、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
6、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持,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禀”应是“承受、领受、禀承”的意思。理解实词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 答案: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
7、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B项第一句只是叙述“父终年得病”的事实,没有“孝”的意思,第二句是写原平不贪利的好品行。C项第一句有“孝”的意思,但第二句是说原平“顾大体,不自私”,没有“仗义助人”的意思。D项第一句只叙述原平接受馈赠的东西,与“孝”无关。第二句写“原平自己引船,不借助别人的力量”,与“仗义助人”无关。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
8、,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解析:C项叙述“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有误。原文“溉田之水”应理解为“浇灌农田的水”而不是“农田中水”,因为“溉”为“灌溉”的意思。“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错,原文“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
9、,辄迅楫助之”,应理解为“前往钱塘卖瓜来回的途中”,而不是“运瓜时”。 答案: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 _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译文: 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浅易文言语句理解翻译的综合能力。翻译语句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字字落实。同时注意句中重点实词或虚词的语境意义、词类活用、句式、通假、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此外还应兼顾语句整体结构,不能在译文中出现语病。如句中“以”译为“认为”,句中“以”译为“因为”。 答案:(1)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
10、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己。 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禀承了父亲的孝行,侍养父母必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原平自己认为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如果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不肯独自饱食。等到傍晚收工,得到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原平就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过了一年。父亲的丧事办完后,他自己造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 每到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时候,好几日哀痛地思
11、念父亲,不吃不喝。父丧除服后,不再吃鱼肉。在母亲面前,总是装出有肉吃的样子,而在自己的内室里,却从未独自尝过,从此一直到死,三十多年都是如此。高阳的许瑶之家住在永兴,在建安郡丞的职位上,罢职回家,把一介丝绵赠送给原平,原平不接受,送来又送回地往返了数十次,瑶之于是亲自前往,对他说:“今年特别寒冷,建安出产的丝绵好,只是将它送给您的母亲罢了。”于是原平才拜谢他收了下来。 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裁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彼此总要相让,想使买者稍稍减价,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他住的房屋下面潮湿,绕着宅基挖了水沟,用以疏通雨水。宅旁种了一些竹子,
12、春季夜里有人偷竹笋,原平偶然起来撞见,偷笋人奔逃掉进了水沟。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又采了竹笋放在篱笆外面。邻里感到惭愧,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了。他又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悯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撑引,不借助旁人的力量。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常常停船等待,这样
13、做已成了习惯。太守王僧朗察举他为孝廉,他不就职。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他为人行事很重视,感到惊异,把自己的米馈赠原平及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 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你哪里应该苦苦推辞呢?”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接受这种赏赐;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肯接受。 上题的考查涉及文言文考点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对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文言翻译能力。文言文的复习要做到“考题
14、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课本是例子,训练学生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学习,要多动手、动嘴、动笔,如对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加强诵读,形成语感,抓重点句子落实实虚词,翻译重点句子,真正将考点分解到课文里面。 对名句默写的考查,2007年天津卷第17题,辽宁卷第16题,福建卷第10题,2008年全国卷和北京卷第13题,2008年福建卷第8题,湖南卷第16题,湖北卷第15题,浙江卷第17题,安徽卷第13题,江苏卷第11题都考查了本单元名句默写。 王羲之 走进精彩课堂 蓝天下是崇山,崇山上是绿竹,绿竹间是清流,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醇,
15、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展开长卷,蘸墨挥毫,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才思泉涌,情怀放达,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品读这篇潇洒的散文,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溢着的旷达情怀。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临”的意义。 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1字音识记 (一)正音 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3重点实、虚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5古今异义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2)定语后置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
16、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状语后置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4)省略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文学文体常识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曾任右军参军,故人称“王右军”,出身于名门望族,酷爱书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达到神妙境地,故有“书圣”之称。其行书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人胸怀旷达,潇洒放脱,“东床袒腹”即由他而来。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
17、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诗序。 8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
18、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上巳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人集会。他们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文,把聚会的盛况作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概括,并抒发了
19、个人感想。文章里对老之将至和人的年寿虽有长短,但终归于尽,生发感慨,就这点来说,它的情调是比较低沉的。但是作者对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提出了批判,斥责这种论调为“虚诞”“妄作”。在玄谈之风日渐流行的东晋,作者这种批判是有意义的。此外,本篇技巧方面,处在雕辞琢句的骈体逐渐风行的时代,作者却能独创一格,以清新朴实的语言,反映现实,直抒胸臆,也是可取的。 9结构图示 10课文译释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三月上旬(的某一天),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辉映围绕
20、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列坐在曲水之旁。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安静与躁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对于)所喜爱或得到
21、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了。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
22、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吧。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心语。作者的情怀与周遭的景色相互映衬,当然作者的情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解答时应注意联系那个特殊的时代。 答案: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
23、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本文在亦“乐”亦“悲”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提示:作者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解答此题要抓住本文的感情线索:乐痛悲,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 答案: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
24、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自然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答案: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的“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
25、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自然段中描述景物只写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没有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4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要结合两晋时流行的文风来解答此题,找出两者的异同之处,然后再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 答案: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 单元 课件 新人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