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学案2(新人教选修4).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学案2(新人教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学案2(新人教选修4).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化学反响与能量本章知识网络第一节化学反响与能量的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反响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认识化学反响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根底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3了解反响热和焓变的涵义。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过程:【温习旧知】1.化学反响都有新物质产生,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变化,请列举学过的有热量变化的相关反响。2. 在这些反响中,哪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利用到的【学习新知】 一.反响热 焓变 1、定义:化学反响过程中所或的能量,叫反响热,又称为,符号用表示,
2、其单位常采用。许多化学反响的反响热可以通过直接测量。2、 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响的本质是。任何化学反响都有反响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响过程中,当反响物分子间的化学键_时,需要_的相互作用,这需要能量;当,即新化学键时,又要能量 。如果反响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比反响物吸收的总能量,这是放热反响。对于放热反响,由于反响后放出能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响体系的能量。因此,规定放热反响的H为“_。反之,对于吸热反响,由于反响通过、等吸收能量能量来自环境而使反响体系的能量。因此,规定吸热反响的H为“ 。当H为“_或H 0时,为放热反响;当H为“_或H_0时,为吸热反响。3、放热反响与吸热反响比较
3、类型比较 放热反响吸热反响定 义形成原因与化学键强弱的关系表示方法图 示二、热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说明了化学反响中的变化,也说明了化学反响中的变化。2、H2(g)+O2(g)=H2O(l) ; H=2858 kJmol1,表示在,_Pa,mol H2与mol O2完全反响生成态水时的热量是2858 kJ。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不表示,因此,它可以是_数,也可以是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响,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小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本卷须知标聚集状态s、l、g右端标热量数值和符号, H:吸热用“,放热用:“。系数单位是“,而不是“。系
4、数可用分数,但热量值要相应变化。如:2H2(g)+O2(g)=2H2O(l),H=-571.6kJ/molH2(g)+O2(g)=H2O(l),H=kJ/mol不注明条件,既指: (25, 1.01105Pa)【当堂检测】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响一定是吸热反响B放热的反响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C反响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响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D吸热反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2、在25 、101 kPa下,1 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 kJ的热量。表示上述反响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A C8H18(l)+O2(g)8CO
5、2(g)+9H2O(g) ;H=4840 kJmol1B C8H18l+O2(g)8CO2(g)+9H2O(l) ;H=5 518 kJmol1C C8H18l+ O2(g)8CO2(g)+9H2O ;H=+5 518 kJmol1D C8H18l+ O2(g)8CO2(g)+9H2O(l) ;H=4840 kJmol13、在同温同压下,以下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的是A2H2(g)+O2(g)=2H2O(g) ;H12H2(g)+O2(g)=2H2Ol) ;H2B S(g)+O2(g)=SO2(g) ;H1S(s)+O2(g)=SO2(g) ;H2C C(s)+O2(g)=CO(g)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 能量 变化 新人 选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