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2学年度下期高一文科3月月考历史试题考前须知:1.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局部。2.本堂考试100分钟,总分值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 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B. 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C. 成认了土地私有D. 井田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从“
2、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政令不信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公田不治也反映了作为周朝经济根底的井田制也逐渐瓦解。故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上下相诈侧面反映周朝礼制破坏,排除B;而“公田不治侧面反映了土地私有,排除C。2.?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 商品经济的不兴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象可知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表达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既有家
3、庭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有个体农耕模式,故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妇女的地位提高,排除。D项,题干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3.以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B. 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开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政时期兴建的郑国渠,使关中为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并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之所以取得成功,也与兴建水利工程直接相关,说明
4、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故A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错误;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乱,不利于经济开展,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4.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 江淮地区经济最兴旺D. 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故
5、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5.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开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局部。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出土地点犁具其他起土农具陕西韩城铲范6件,锄范6件山东莱芜铧冠范4件大铲范6件,锄范2件山东藤县犁范锄范数未详河南南阳铧冠范模50多件锤范数未详河北满城锄范8件A. 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C. 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D. 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两汉时期的铁质农具,说明两汉时期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
6、比拟南北农业经济的信息,不能得出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比拟冶铁业生产以农具生产为主的信息,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此题选A。6.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时期规定曹魏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西晋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娟、帛的课田。北魏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给国家,可出卖一局部。受田农民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娟布麻。A.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B. 政府将农民
7、的局部福利制度化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授田法根本上还是保护地主土地私有制,且表格中仅反映对生产资料土地的分配和农民的义务,没有反映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故A项错误;从材料表格看,从曹魏到唐代,农业经济的开展越来越完善,随着时代的开展,历朝历代开始对农业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表达出制度化的特点,故此题选B;社会贫富差距缩小,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经济在此时依旧是主要形式,收到保护,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此题选B。7.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
8、,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A. 货币贬值加速B. 自然经济解体C. 农民税负增加D. 土地兼并严重【答案】D【解析】【详解】A与材料无关,排除;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仅从粮食和绢的价格上涨无法判断农民税费如何,排除C;从材料信息来看,从北宋初年到北宋末年,米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绢,这样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土地会成为主要财富,容易导致土地兼并,应选D。8.明中叶以后徽商日益繁盛,相当一局部人在外经商致富,便回家乡购置十地。此后,民间的土地纠纷愈演愈烈,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于是,明政府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明
9、政府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解决民间土地纷争C. 加强对土地的管理D. 禁止民间土地买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制定田亩丈量条例,有利于加强土地税收的管理和征收,故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符合题意;解决民间土地纷争并不属于主要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仍然是为了保障土地税收,故C不符合题意;明政府制定田亩丈量条例并不等于禁止民间土地买卖,故D不符合题意。9.我国古代农业兴旺。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局部农业措施。朝代农业措施西周休耕制战国“尽地力之教秦汉“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禁捕青蛙明清“桑基鱼塘这些措施表达出A. 土
10、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 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 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开展观念【答案】D【解析】从材料给出的历朝历代的一些具体农业措施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农业耕地问题表达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态度,无论是肥料的使用以及后来的生态循环问题都是可续开展的表达,所以此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一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直接管控问题;C选项材料没有表达“商品化的特点。点睛:此题是一道表格类的问题。我们在解答此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楚表头,要明确本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是什么,此题主要是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其次要比照分析问题,此题涉及到的是历朝历代的比照,我们抓住的是共同的
11、特征。10.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不能“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和任何的一种政治组织,因此,他们需要一个主宰这个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来代表他们,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这意在说明A. 中国小农经济极其保守落后B. 封建政府对小农的剥削的沉重C. 专制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D. 专制王权庇护了小农经济开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中可以看出小农因为本身不能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和政治组织,所以需要专制集权制度赐予“雨水和阳光,因此表达了专制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C选项符合题意。题中强调的是封建社会小农因为本身不能形成全国性联系和政治组织,所以需要专制集权制度赐予“雨水
12、和阳光,并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本身的保守落后,A选项排除。题中强调的是封建社会的小农因为本身的局限性所以需要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赐给“雨水和阳光,反映的是封建小农离不开封建政府,并不能反映封建政府对小农的剥削沉重,B选项排除。题中只是提到小农因为本身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专制集权制度赐予“雨水和阳光,只能说明专制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说明专制王权庇护了小农经济开展,D选项排除。11.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标准,即当今“标准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表达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A. 规矩贯穿着整个中国历史B. 标准化生产始于古
13、代中国C. 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 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中逐渐形成的标准观念一直被延续至今,并表达在当今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深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规矩形成于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之前并不存在,并非贯穿整个中国历史;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中西比拟说明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更多表达的是理性精神,不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
14、。铁铤铜镞2件。材料说明当时A. 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B. 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C. 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D. 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器,但冶铁水平制约了铁制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导致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铁制武器很少,应选A项;秦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铁制兵器,说明秦国已经掌握了生铁铸造技术,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秦军战斗力强大,并没有因为青铜兵器导致战斗力下降,故排除C项;青铜兵器出土于秦兵马俑坑,并不能说明当时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需品,故排除D项。13.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田庄主的行为记述局部
15、。据此可推知,当时记述出处“世善农稼,好货殖?樊宏传?“世以货殖著称?李通传?“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仲长统传?A. 土地兼并现象比拟严重B.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落实C. 田庄经济形成完整体系D. 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反映的田庄庄主“好货殖“世以货殖著称等信息,可以推知东汉时期的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开展。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A项;材料中的田庄庄主“好货殖“世以货殖著称,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落实,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此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此类试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那么或数那
16、么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根底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响不出来,不能选择。此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好货殖“世以货殖著称等信息,推知东汉时期的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开展,从而确定答案。14.?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17、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创造A. 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开展B. 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C. 说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D. 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的创造应该是“水排,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用水力作为推动力来为冶铁业改良供风技术的一项创造,应选A;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故排除B;水排是一种工具,而不是冶金材料,故排除C;水排用于冶铁,故不是农用的,所以排除D。15.?中国手工业商业开展史?中记载:宋朝铸钱有模沙、冶金等八作车间,负责采矿、冶铜等;另专设刀错、水蓋等两个相对独立的、专责铸钱的离局。工匠相互谈论事业,相互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技能,相互提高知识水平。这说明
18、宋朝时期A. 民间手工业的规模较庞大B. 工匠之间技术交流保守封闭C. 官营手工业没有严格的管理D. 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逐渐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两个相对独立的、专责铸钱的离局,可见是官营手工业,排除A;由材料“工匠相互谈论事业,相互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技能,相互提高知识水平,可见工匠之间技术交流较多,排除B;由材料“工匠相互谈论事业,相互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技能,可见官营手工业并不严格,应选择C;材料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开展趋势,排除D。16.以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
19、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错误;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表达,故D项错误。17.?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说明当时的采矿业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C【解析】【详解】题意内容主要反映了当
20、时采矿业的内容和流程,没有表达采矿业的技术,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反映采矿业的产品出产,无法表达其产品丰富,故排除B项;根据“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可知当时的采矿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应选C项;题意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采矿业的专业化和细致分工,没有表达生产的规模化,故排除D项。18.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 市的开展已突破政府管辖B. 商业繁荣与城市相联系C. 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D. 长安城以经济职能
21、为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表达的是汉代长安城市坊分开的布局,因为居住区不能从事商业交易,所以这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这反映了商业繁荣与城市布局相联系,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市的开展已突破政府管辖,西汉未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核心信息是长安九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汉代实行了严格的抑商政策,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汉代长安城以军事和政治职能为主,故D项错误。【点睛】把握材料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此题中的“而表示转折
22、,材料的核心信息在“而后面,由此排除C项。19.以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开展的A. 官营手工业渐衰落B.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C. 商品经济较快开展D.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答案】C【解析】材料中并未表达出手工业的开展情况,且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与唐宋时期史实不符故A 选项错误;材料和图表中并没有表达出地理方位信息,故B选项错误;从图表中不难看出,国家收入中钱的数量逐年上升,而谷物和布帛逐渐降低,从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开展,故C选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与题意不符,故D选项错误。20.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
23、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那么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根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B.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开展C. 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D. 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根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开展,冲击了传统的“只重视读书仕宦的观念,家训逐渐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B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前后的家训内容的不同,无法表达世家大族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 外国语学校 2022 学年 历史 下学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