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题目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工程题目详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局部,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文档)的完整集合。其中,(程序)是按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执行的指令序列。( 数据)是使程序能够正确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材料。1.2 开发软件时对提高软件开发人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的是(程序开发环境)。软件工程中描述生存周期的瀑布模型一般包括方案、(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几个阶段, 其中设计阶段在管理上又可依次分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步。1.4 软件工程过程有哪几个根本过程活动?试说明之。1.软件规格说明。规定软件的功能及其运行的限制;2.软件开发。
2、产生满足规格说明的软件;3.软件确认。确认软件能够完成客户提出的要求;4.软件演进。为满足客户的变更要求,软件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演进。1.5 说明“软件生存周期概念。正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软件也有一个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存过程。我们称其为计算机软件的生存周期。1.6 试论述瀑布模型软件开发方法的根本过程。瀑布模型规定了各项软件工程活动,包括:制定开发方案,进行需求分析和说明,软件设计, 程序编码。测试及运行维护。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每项开发活动均处于一个质量环输入-处理-输出-评审中。只有当其工作得到确认,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1.6 软件工程是开发、运行、维护
3、和修复软件的系统化方法,它包含哪些要素?试说明软件工程包括三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软件工程方法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如何做的技术;软件工具为软件工程方法提供了自动的或半自动的软件支撑环境; 软件工程的过程那么是将软件工程的方法和工具综合起来以到达合理、及时地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目的。1.7 软件工程学的根本原那么有哪些?试说明之。抽 象:抽取事物最根本的特性和行为,忽略非根本的细节。采用分层次抽象,自顶向下、逐层细化的方法控制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信息隐蔽:将模块设计成“黑 箱,实现的细节隐藏在模块内部,不让模块的使用者直接访问。这就是信息封装,使用与实现别离的原那么。使用者只能通过模块接口访
4、问模块中封装的数据。模块 化:模块是程序中逻辑上相对独立的成分,是独立的编程单位,应有良好的接口定义。如 C 语言程序中的函数过程,C+语言程序中的类。模块化有助于信息隐蔽 和抽象,有助于表示复杂的系统。2.1 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 4个方面:对问题的识别、分析与综合、编写需求分析文档以及(需求分析评审)。2.2 各种需求方法都有它们共同适用的(根本原那么).2.3 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用以表达系统内数据的运动情况的工具有(数据流图)。2.8 可行性研究主要研究哪些问题?试说明之。1. 经济可行性 :进行本钱效益分析。从经济角度判断系统开发是否“合算; 2.技术可行性 : 进行
5、技术风险评价。从开发者的技术实力、以往工作根底、问题的复杂性等出发,判断系统开发在时间、费用等限制条件下成功的可能性; 3.法律可行性 :确定系统开发可能导致的任何侵权、阻碍和责任; 4.方案的选择 :评价系统或产品开发的几个可能的候选方案。最后给出结论意见。2.9 软件需求分析的操作性原那么和需求工程的指导性原那么是什么? 原那么:1.需要能够表达和理解问题的信息域和功能域 2.要能以层次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和不断细化 3.要给出系统的逻辑视图和物理视图2.10 数据流图的作用?有哪些根本成份?作用:描述数据在系统中如何被传送或变换,以及描述如何对数据流进行变换的功能成份: 加工;数据输入
6、的源点或数据输出的汇点;数据流;数据存储文件2.11 数据词典的作用是什么?它有哪些根本词条?作用:数据词典精确、严格地定义了每个与系统相关的数据元素,并以字典式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使得用户和分析员对所有的输入、输出、存储成分和中间计算有共同的理解。 分类:数据对象?加工?数据流?数据文件?外部实体?控制项事件状态? 描述:描述内容或数据结构等。何处使用:使用该词条数据或控制项的加工。2.12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的缺陷是什么?原型化方法的类型有哪些?原型开发模型的 是什么?缺陷:用户往往对系统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对系统的全面要求;软 件开发者对于所要解决的应用问题认识更是模糊
7、不清;随着开发工作向前推进,用户可能会产生新的要求,或因环境变化,要求系统也能随之变化;开发者又可能在 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些没有预料到的实际困难,需要以改变需求来解脱困境。因此规格说明难以完善、需求的变更、以及通信中的模糊和误解,都会成为软件开 发顺利推进的障碍。方法的类型: 系统结构:联机事务处理系统,相互关联的应用系统适合于用原型化方法,而批处理、批修改等结构不适宜用原型化方法。逻辑结构:有结构的系统,如操作支 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管理系统等适合于用原型化方法,而基于大量算法的系统不适宜用原型化方法。用户特征:不满足于预先做系统定义说明,愿意为定 义和修改原型投资,不易肯定详细需
8、求,愿意承当决策的责任,准备积极参与的用户是适合于使用原型的用户。应用约束:对已经运行系统的补充,不能用原型化 方法。工程管理:只有工程负责人愿意使用原型化方法,才适合于用原型化的方法。工程环境:需求说明技术应当根据每个工程的实际环境来选择。主要优点: 开发者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原型加以改良。随着不断试验、纠错、使用、评价和修改,获得新的原型版本,如此周而复始,逐步减少分析和通信中的误解,弥补缺乏之处,进一步确定各种需求细节,适应需求的变更,从而提高了最终产品的质量。2.13 试简述原型开发的过程和运用原型化方法的软件开发过程。原 型开发的过程: 快速分析:在分析者和用户的紧密配合下,快速确定软件
9、系统的根本要求; 构造原型 :在快速分析根底上,根据根本需求,尽快实现一个可运行的系统; 运行和评价原型 :用户在开发者指导下试用原型,在试用的过程中考核评价原型的特性,分析其运行结果是否满足规格说明的要求,以及规格说明描述是否满足用户愿望; 修正和改良 :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如果用修改原型的过程代替快速分析,就形成了原型开发的迭代过程。开发者和用户在一次次的迭代过程中不断将原型完善,以接近系统 的最终要求。判定原型完成 :经过修改或改良的原型,到达参与者一致认可,那么原型开发的迭代过程可以结束。为此,应判断有关应用的实质是否已经掌握,迭代周期是否可以结束等。判定的 结果有两个不同的转向,一
10、是继续迭代验证,一是进行详细说明; 判断原型细部是否说明:判断组成原型的细部是否需要严格地加以说明。原型化方法允许对系统必要成分或不能通过模型进行说明的成分进行严格的详细的说明。 原型细部的说明 :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原型说明的所有工程,仍需通过文件加以说明。严格说明的成分要作为原型化方法的模型编入词典。 判定原型效果 :考察用户新参加的需求信息和细部说明信息,看其对模 型效果有什么影响? 是否会影响模块的有效性? 如果模型效果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模型失效,那么要进行修正和改良; 整理原型和提供文档。运用原型化方法的软件开发过程: 辅助或代替分析阶段 :在分析阶段利用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得到良好的需求规
11、格说明。在整体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但使用原型化方法来补充和完善需求说明以到达一致、准确、完整、 无多义性地反映用户要求,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仅由复审和确认来提高需求规格说明质量的方法。并能在早期克服潜在的误解、遗漏和错误, 尽量不让潜在的问题遗留 到开发的后期,减少将来维护的代价。 辅助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引入原型,可根据需求分析得到的规格说明进行快速分析,得到实现方案后立即构造原型,通过运行,考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这个阶段引 入原型,可以迅速得到完善的设计规格说明。原型可能成为设计的总体框架,也可能成为最终设计的一局部或补充的设计文档。 代替分析与设计阶段 :这时不再遵循传统的严格
12、按阶段进行软件开发的要求,而是把原型方法直接应用到软件开发的整体过程。在实施原型开发的过程中,不再考虑完善的需求说明,把 分析、定义和设计交织在一起,通过原型的构造、评价与改良的迭代过程,逐步向最终系统的全面要求靠近。由于在分析的同时也考虑了设计与实现的要求, 能更有 效地确定系统的需求和设计规格说明。 代替分析、设计和实现阶段 :在软件开发环境的支持下,通过原型生存期的反复迭代,直接得到软件的程序,交付系统测试。这属于进化型的原型开发,由初始的根本需求得到最初的原型开 始,一直进化到软件的整体系统,并满足用户的一切可能的要求。 代替全部定义与开发阶段 :这是典型的进化型原型开发方法。完全摆脱
13、了传统的软件生存期模式,通过反复的原型迭代过程,直接得到最终的软件产品。系统测试作为原型评价工作的一部 分,融入原型的开发过程。2.15 什么是当前系统?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与逻辑模型有什么差异?所谓当前系统可能是需要改 进的某个已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数据处理系统,也可能是一个人工的数据处理过程。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客观地反映当前系统实际的工作情况。但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 物理的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 因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所以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是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来
14、的。2.16 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过程中交换意见最频繁的步骤。为什么交换意见的途径会经常阻塞?软 件需求分析过程中,由于最初分析员对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很少,用户对问题的描述、对目标软件的要求也很凌乱、模糊,再加上分析员和用户共同的知识领域不多, 导致相互间通信的需求。首先,由于分析员和用户之间需要通信的内容相当多,业务知识上的缺乏,表达方式的缺乏,可能对某些需求存在错误解释或误解的可能 性,造成需求的模糊性。其次, 用户和分析员之间经常存在无意识的“我们和他们的界限,不是按工作需要组成统一的精干的队伍,而是各自定义自己的“版 图,并通过一系列备忘录、正式的意见书、文档,以及提问和答复来相互通信
15、。历史已经证明,这样会产生大量误解。忽略重要信息,无法建立成功的工作关系。2.17 你认为一个系统分析员的理想训练和根底知识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系统分析员处在用户和高级程序员之间,负责沟通用户和开发人员的认识和见解,起着桥梁的作用。一方面要协助用户对所开发的软件说明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与高级程序员交换意见, 探讨用户所提要求的合理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最后还要负责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和初步的用户手册。为能胜任上述任务,分析员应当具备如下的素质:(6) 具有良好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表达能力。2.18 信息和信息结构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不存在信息流的系统?有没有不存在信息结构的系统?什么是信息?广义地讲,信
16、息就是消息。宇宙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之一。它是现实世界各种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此外,人们通过科学仪器能够认识到 的也是信息。信息的特征为:可识别、可存储、可变换、可处理、可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我们通常讲的信息域就是对信息的多视角考虑。信息 域包含 3 个不同的视图:信息内容和关系、信息流和信息结构。为了完全理解信息域,必须了解每一个视图。信息流:表示数据和控制在系统中传递时的变化方式。输入对象首先被变换成中间信息数据或控制,然后再变换成输出结果信息。沿着变换路径,可能从已有的数据存储如磁盘文件或内存缓冲区中引入附加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变换是程序中应有的功能或子功 能。两个
17、变换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递就确定了功能间的接口。所以,没有信息流的系统相当于没有功能的系统,这样的系统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而没有信息结构的系统是没有信息的系统,这样的系统不是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系统。2.19 软件需求分析的操作性原那么和需求工程的指导性原那么是什么?所有的需求分析方法都与一组操作性原那么相关联:必须理解和表示问题的信息域。必须定义软件将完成的功能。必须表示软件的行为作为外部事件的结果。必须对描述信息、功能和行为的模型进行分解,能够以层次方式揭示其细节。分析过程应当从要素信息转向细节的实现。通过使用这些原那么,分析员可以系统地处理问题。首先检查信息域以便更完整地理解目标软件的功能,再使
18、用模型以简洁的方式表达目标软件的功能和行为,并利用 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手段来降低问题的复杂性。在这些处理过程中,因处理需求带来的逻辑约束和因其它系统元素带来的物理约束需要通过软件要素和视图的实现 加以检验和确认。除此以外,Davis 建议了一组针对“需求工程的指导性原那么:在开始建立分析模型之前应领先理解问题。如果问题没 有很好理解就急于求成,常常会产生一个解决错误问题的完美的软件。强力推荐使用原型。这样做可以使用户了解将如何与计算机交互,而人们对软件质量的认识 常常是基于对界面“友好性的切身体会。记录每一个需求的起源和原因。这是建立对用户要求的可追溯性的第一步。使用多个视图,建立系统的数据
19、、功能和 行为模型。这样做可帮助分析员从多方面分析和理解问题,减少遗漏,识别可能的不一致之处。给需求赋予优先级。因为过短的时限会减少实现所有软件需求的可 能性。因此,对需求排定一个优先次序,标识哪些需求先实现,哪些需求后实现。注意消除歧义性。因为大多数需求都是以自然语言描述,存在表达的歧义性问 题,造成遗漏和误解。采用正式的技术评审是发现和消除歧义性的好方法。2.20 软件需求分析方法必须能够理解和表达问题领域的信息域和功 能域。信息域包括信息流、信息结构和信息内容。信息流表示数据和控制在系统中传递时的变化方式。输入对象首先被变换成数据和控制的中间信息,然后再变换成输出结果信息。信息结构表示信
20、息在计算机中的组织形式。各种数据和控制对象按什么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 又按什么物理关系存储在计算机中,必须靠信息结构分析来解决。信息内容可以利用数据词典明确地表示,也可以通过数据或数据对象的层次结构隐含地表示。对数据进行变换就是程序所表现的功能。两个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递确定了功能之间的接口。2.21 当前系统的物理 模型描述现行系统的实际业务处理过程,反映了现行系统具体怎么做的现实。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描述现行系统的功能结构、数据组织以及动态行为, 反 映了现行系统做什么的本质。目标系统是指待开发的新系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分析、比拟目标系统和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异,确定目标系统的软件工作 范围
21、,采用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的分析策略,确定目标系统的功能结构、数据组织以及动态行为,从而建立起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2.22 结构化分析模型从多视角来描述系统。在分析模型的核心是数据词典,它描述了所有在目标系统中使用和生成的数据对象。围绕着这个核心有三种图:实体关系图、数据流程图和状态迁移图。实体关系图描述数据 对象及其关系,用于建立数据模型;数据流程图描述数据在系统中如何被传递和变换,用于建立功能模型,同时还需要给出加工规格说明;状态迁移图描述系统对外部事件如何响应,用于建立行为模型,同时还需要给出控制规格说明。 Petri 网主要用于描述相互独立,协同操作的处理系统,即并发执行 的处理系统。2.
22、23 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属于加工规格说明的描述工具。加工激活表属于控制规格说明的描述工具。在数据流图的根本图形符号中,加工是以信息结构或信息内容作为加工对象的。用于整个开发阶段,及早提供一个原型系统是 演化型原型。用于软件设计阶段,考察实现方案是否可行的是实验型原型。一个局部数据存储当它作为某些加工的数据接口或某个加工的特定输入/输出时就把它画出来。分层数据流图是一种比拟严格又易于理解的描述方式,它的顶层数据流图描述了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基数和参与性属于实体关系 图的描述工具。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分析人员要确定对软件的综合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功能要求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最主要的文档是需求规格
23、说明书 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采取的策略是分解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该软件工程是否能够开发可行性研究实质上是进行一项简化、压缩了的需求分析、设计过程。结构化分析方法从三个方面建模:数据建模, 功能建模,行为建模.实体关系图用于数据库建模,它最初用于设计。状态迁移图用于行为建模,状态中包含活动,状态因事件发生转移。数据词典中有四类条目,分别为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外部实体。3.1 系统结构图反映的是系统中模块的调用关系和层次关系,谁调用谁,有一个先后次序时序关系。在系统结构图中,上级模块与其下属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用有向线段表示。这时,使用斜的线段和水平、垂直
24、的线段具有相同的含义。3.2 请将下述有关模块独立性的各种模块之间的耦合,按其耦合度从低到高排列起来。 内容耦合 控制耦合 非直接耦 标记耦合 数据耦合 外部耦合 公共耦合 答案:、请将下述有关模块独立性的各种模块内聚,按其内聚度强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巧合内聚 时间内聚 功能内聚 通信内聚 逻辑内聚 信息内聚 过程内聚 答案: 、【3-2】完成良好的软件设计应遵循哪些原那么?用 于软件的系统化方法也适用于数据;2. 要确定所有的数据结构和在每种数据结构上施加的操作;3. 应当建立一个数据词典并用它来定义数据和软件的设计;4. 低层数据设计的决策应推迟到设计过程的后期进行。可以将逐步细化的方法用
25、于数据设计;5. 数据结构的表示只限于那些必须直接使用该数据结构内数据的模块才能知道;6. 数据结构应当设计成为可复用的;7. 软件设计和程序设计语言应当支持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和实现【3-3】如何理解模块独立性?用什么指标来衡量模块独立性?所谓模块的独立性,是指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只涉及软件要求的具体的子功能,而和软件系统中其它的模块的接口是简单的。一般采用两个准那么度量模块独立性。即模块间的耦合和模块的内聚。【3-4】模块独立性与信息隐蔽反映模块化有效程度的属性有何关系?信息内聚模块可以看成是多个功能内聚模块的组合,并且到达信息的隐蔽。即把某个数据结构、资源或设备隐蔽在一个模块内,不为别的模块所知晓。当把程序某些方面细节隐藏在一个模块中时,就增加了模块的独立性【3-13】如何用 PDL 语言来实施逐步求精的设计原理?使用 PDL 语言,可以做到逐步求精:从比拟概括和抽象的 PDL 程序起,逐步写出更详细的更精确的描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