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德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巴伐利亚模式素材.docx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德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巴伐利亚模式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德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巴伐利亚模式素材.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巴伐利亚模式据德国联邦统计署2022年统计年报显示,至2022年年底,德国城镇化率为77.2%,全德有约41.6%的人口生活在介于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广阔城镇地带。南部联邦州巴伐利亚正是这一城乡均衡开展过程中的佼佼者,它从二战后的贫困农业州转变为今天德国最富裕的工业地区,仅用了区区几十年时间,这一转变过程颇具探讨价值。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评价德意志帝国是建立在煤与铁的根底之上,但事实上,这场以重工业为核心驱动力的工业革命在德国境内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开展不平衡性,并直接表达在南北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上。以1910年为例,德国48座人口超过10万人的大城市中,普鲁士占33座,而巴伐利亚那
2、么仅有3座慕尼黑、纽伦堡和奥格斯堡,直到1935年才出现了第四座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维尔茨堡。制约南部城镇化推进的客观因素主要是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而农业与教会改革也未能构成南部工业革命的先声,原因在于它并未能解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小农经济支配下的传统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如此一来,一方面是巴伐利亚的自然及流动人口增长远不如普鲁士;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小规模农村经济体包括手工业对于工业开展的压力依然持续,甚至因此影响到资本的投资信心。进入19世纪后半期,尽管纽伦堡或奥格斯堡这样的工业体系相对完整的大城市逐步在巴伐利亚开展起来,但更多的小工业城镇或发育缓慢,或仅以单一轻工业或消费品生产
3、为主,且呈现零星分散的状态,例如以生产辉柏嘉铅笔著称的斯泰因靠近纽伦堡,以陶瓷生产为主的塞尔布,以及与纽伦堡并称的啤酒酿造之城库尔姆巴赫等,它们因此被德国历史学家保罗埃尔克形容为工业岛礁。直到19世纪末电气与化工工业才后来居上,成为20世纪巴伐利亚的两大支柱产业,其中典型代表是路德维希港今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为化工巨头巴斯夫总部所在地的崛起。但这一变化并未实质性改变巴伐利亚乃至整个南德工业化进程缓慢及城镇化率低于全德平均水平的状况。德国学界对巴伐利亚城镇化缓慢的评价不仅针对其在19世纪的表现,这一特征甚至延续到20世纪。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宝马汽车以及梅塞施密特飞机完成资产重组,才
4、为巴伐利亚奠定了汽车制造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根底,上法兰克地区和普法尔茨地区二战后并入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城镇成为重点开展地区。而第三帝国的战争工业政策,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巴伐利亚工业化城镇的开展。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得这一城镇化进程两度中断,本就缓慢的开展速度,再加上战争的巨大破坏,致使巴伐利亚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得以重启城镇化,且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完成这一进程。1945年6月,战败的德国被划分成四个占领区,由战胜国各自管辖;而从1946年9月起,英美对德工业政策开始从严厉处置向扶植、重建转变。在此背景下,当年12月8日正式成立的巴伐利亚作为美占区的重要组成局部获得来自美国的大力扶持。除以马歇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教学 教研 德国 城镇 进程 中的 巴伐利亚 模式 素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