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调研钻井专题总报告.doc





《跟踪调研钻井专题总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踪调研钻井专题总报告.doc(2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石化股份公司 密级:内部资料科研项目成果报告合同编号:P04069“石油勘探开发科技发展跟踪调研”项目2004-2006年总报告专题五 钻井工程技术进展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06年11月项目名称:石油勘探开发科技发展跟踪调研专题名称:钻井工程技术进展承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研究院德州钻井所专题负责人:刘建立报告编写人:刘建立 朱德武 马开华 闫循彪主要研究人员:刘建立 朱德武 闫循彪 李娟 柯星洁研究起止时间:2004年1月2006年12月221 / 226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概述2第一节 钻井技术需求分析2第二节 钻井技术发展趋势3第三节 中国石化推广应用类钻井新技术15第四
2、节 中国石化探索研究类钻井新技术21第二章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29第一节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分类及原理29第二节 国外主要旋转导向系统开发商41第三节 旋转导向技术最新进展情况44第四节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分析及建议60第三章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64第一节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概述64第二节 电磁通道井底遥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80第四章 实体膨胀管技术85第一节 膨胀管技术概述85第二节 膨胀管技术现状及动态103第五章 国外尾管悬挂系统关键技术111第一节 革命性卡瓦设计增大了悬挂能力111第二节 液压丢手保证了复杂井尾管下入112第三节 封隔装置解决了重叠段密封问题112第四节 旋转尾管提高了环空封固
3、质量114第五节 卡瓦内藏防止了意外碰损和坐挂114第六节 多功能系统提高了综合性能115第七节 多胶塞系统防止了水泥浆污染115第八节 认识与结论116第六章 气体钻井关键技术118第一节 气体钻井技术概述118第二节 气体钻井技术特点与地质适用性119第三节 中国石化气体钻井适用性分析127第四节 中国石化主要探区资源量130第五节 空气钻井经济分析132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145第七章 套管钻井技术148第一节 套管钻井技术概述148第二节 套管钻井装备150第三节 套管钻井工艺156第四节 Tesco底部钻具可回收式套管钻井系统161第五节 套管定向钻井在海上应用166第六节 认识与建议
4、175第八章 深井完井技术177第一节 完井井口装置177第二节 完井井下工具179第三节 射孔及完井测试180第四节 油、套管材及防腐183第五节 智能井完井技术187第六节 最深的多分支气井完井188第七节 特种钢在深井、高压井完井中的应用205第七节 特种钢在深井、高压井完井中的应用206第八节 使用膨胀尾管完井210第九节 认识与建议218 前 言“石油勘探开发科技发展跟踪调研”项目专题五“钻井工程技术进展”是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追加的专题研究内容。根据项目组的计划安排,该专题从2004年9月开始调研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是:重点开展国外及国内钻井、钻井液、固井技术现状、新技术调研
5、。 掌握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针对中石化钻井特点,提出引进或研发有关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建议。 编写年度调研报告,完成专题调研成果报告作。 开展并完成的工作有:共检索钻井技术文献摘要616篇,收集钻井技术SPE论文67篇,OTC论文58篇。对重点部分进行分析翻译。跟踪SPE、IADC会议。钻井工程方面35个,掌握会议的主题内容。调研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休斯克里斯坦森公司, Hunting能源公司,德士古公司和威德福公司的钻井技术,与这些公司技术人员交流,了解这些公司的新技术。综合分析研究,编写年度份报告,调研总报告。2004年度完成的专题技术调研:l 国外旋转导向钻井技术2005年度完成的
6、专题技术调研:l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l 国外膨胀管技术l 国外尾管悬挂系统关键技术l 气体钻井关键技术2006年度完成的专题技术调研:l 套管钻井技术l 深井完井技术l 未来钻井技术展望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钻井技术需求分析钻井工程是石油工业上游的三大支柱性专业,和勘探、开发同等重要。没有强有力的钻井技术作为支撑,则无法打开油气通道,勘探则达不到目的,开发则拿不到产量。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进程的深入,勘探难度不断加大,这样就对钻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勘探开发对钻井技术就有了很多新的需求,而发展钻井技术又对相应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要求。勘探开发“低、深、难”的特点也决定了钻井技术的特点。概
7、要分析有以下重点:(1)用钻井提高采收率据资料介绍,国外提高采收率和降低油气总成本的主要技术途径是用钻井方法,被称为“绿色技术”。如水平井、分支井、侧钻井、储层内钻井技术、欠平衡钻井等。而这些新的钻井配套技术则要求从各个环节(控制、装备、泥浆、工具、仪器、完井)上进行单项技术开发并使之配套,这就是要求围绕诸多单项技术去开展应用基础方面的理论研究。(2)提高井下控制水平钻井及井下作业普遍存在控制问题,可归结为“安全控制、质量控制及成本控制”三大类,细分有十小类二十余种。如欠平衡钻井实质上是压力控制,直井防斜实质上是轨道控制,储层内钻井实际上轨道控制中的地质导向,泥浆优劣实质上是钻井液体系与性能控
8、制。因此,研究井下控制技术的机理和方法,从而开发控制工具和仪器十分重要。(3)提高机械钻速机械钻速是影响钻井成本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关系完井周期和能否如期完成勘探开发目的。影响机械钻速的因素甚多,技术途径有多种,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完善各种技术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机械钻速,降低直接成本。(4)提高钻井液质量,减少井下复杂情况实践表明,不少的井下复杂情况与钻井液体系与性能有关。因此,加强对钻井液体系与性能的控制,是减少井下复杂情况,提高钻井成功率与时效的重要途径。开展必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是提高钻井液质量的必需。(5)减少钻井辅助作业时间,提高钻井效率除上述有关途径外,提高钻井装备水平
9、(如配顶部驱动系统),研制钻井新装备也是必要的。(6)加强油气储层保护。(7)提高完井、固井质量。以上诸条均是应大力发展的钻井技术,也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钻井科技的发展状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1)勘探开发对钻井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是钻井科技发展的动力,又是制约。因为勘探开发对钻井的需求在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为了满足一定时期的需求,就会推动某些钻井技术的加速发展,同时,也会存在一种不良倾向,即科技的短期功利价值有时会影响其长期应用,导致忽视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超前技术的开发。(2)新理论和新技术引入钻井。当一种新的理论引入钻井后,就可能产生某项相应的钻井应用基础理论,取得钻井科学的突破。
10、当一种新技术引入钻井后,就可能开发出相应的钻井新装备新仪器新工具,并形成新工艺,在钻井技术上取得突破;这种新技术反过来也会推动钻井应用基础理论的发展。这种引入或结合的快慢,常常受到人们对新事物敏感性的影响。第二节 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一方面,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事业的发展,必然对钻井的类型和技术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并有更高的期望,从而促进钻井技术内容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由于钻井费用在石油工业勘探开发费用中占有50%80%的份额,所以不断提高钻井技术水平和工程效率就成为石油公司降低勘探开发成本的主要着力点。概括起来讲,油气钻井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目标需求及提高勘探开发整体效益;二是
11、提高钻井工程效率,降低钻井工程直接成本。高压高温井、深井超深井、特殊工艺井(包括定向井、水平井、大位移井、复杂结构井、丛式井、欠平衡钻井及套管钻井等)、小井眼及随钻测量(包括几何、地质及力学的测量)等,都是适应不同的油气勘探开发需求而提出来的,这既是对传统钻井工艺的挑战,也是促使钻井技术不断发展的机遇和动力。1旋转钻井仍将是油气工业最主要的钻井方法从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今后510年,旋转钻井仍将是油气工业最主要的钻井方法。旋转钻井又分为转盘旋转钻井、井下动力钻井及二者兼备的复合旋转钻井等不同的方式。转盘旋转钻井是整个钻柱处于旋转运动状态,同时带动钻头旋转钻进;井下动力钻井是井下动力钻具的转子带
12、动钻头旋转钻进,转盘及整个钻柱可以不旋转;复合旋转钻井则是在使用井下动力钻具的同时又开动转盘旋转钻进。研究和实践证明,每一种旋转钻井方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钻井特性和优缺点。其中,复合旋转钻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兼备转盘钻和井下动力钻的优点,既可连续控制井眼轨迹和减少起下钻次数,同时还能提高机械钻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可控钻井方式,今后应对这种钻井方式的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与试验。2导向钻井系统在定向井和水平井中得到广泛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定向井和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发展,导向钻井系统应运而生,具有弯外壳或偏心稳定器的井下动力马达(称之为“导向马达”)替代了直杆动力马达和弯接头。将导向马达与无
13、线随钻测斜系统相结合,成功地实现了定向井和水平井钻井的几何导向。在此基础上,1989年开发成功第一代无线随钻测井系统,使定向钻井技术由几何导向发展到地质导向。为了有效地控制水平井的“切线段”和“水平段”或实现井眼轨迹的连续定向控制,在应用导向钻井系统实施井下动力滑动钻进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旋转钻井方式。具有反向双弯 (DTU)或单弯双稳定器的螺杆钻具组合,以及带偏心稳定器的涡轮钻具组合等,均在复合旋转钻井中获得成功应用。3. 智能化及自动化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加强无论是钻何种类型的油气井,还是采用何种旋转钻井方式,都存在着钻井效率问题,这也是钻井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本质所在。影响钻井效率的主要
14、问题可归结为钻进时的“间断”。目前造成“间断”的主要原因包括:接单根、更换钻头和底部钻具组合等,钻具失效,井眼失稳(漏、塌、喷、卡、阻),纠斜作业,非随钻测量,达不到最优决策,以及多层次井身结构等。为了减少钻进“间断”,必须不断研究和提高钻井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及自动化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不断加强。在旋转钻井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为了保持其技术优势,1995年启动了一项重大的长期研究和开发计划,称为“国家先进的钻井与掘进技术”(The National Advanced Drilling & Excavation Technologies,简称NADET)。前期的基
15、础研究主要由政府率先资助,后期大规模的技术和产品研究与开发(R&D)则主要靠工矿企业投入巨额资金。通过该项研究与开发,预期在岩石破碎(高效破岩)、井眼净化(洗井)及井眼稳定等方面将有所革新(evolutionary),在钻头、岩石和井眼的测量与评价以及定向控制等方面有所革命(revolutionary)。该项计划的核心任务是要长期致力于一种智能钻井系统(The Smart Drilling Systems)的研究与开发。智能钻井系统包括地面和井下两个组成部分。井下智能钻井系统一般由井下执行机构、测量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在钻进过程中,井下执行机构的动作应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来完成,而控制系统所发出
16、的指令则应根据设计井的要求及实钻测量反馈信号来确定。井下智能钻井系统的未来发展必将以井下执行机构(底部钻具组合)的不断更新、测量系统的不断完善及自动化控制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基本特征。井下智能钻井系统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地下钻掘机器人”,井下执行机构好比是机器人的手,控制系统好比是机器人的大脑,而测量系统则好比是机器人的眼睛和其他的感觉器官。这种地下钻掘机器人不同于一般的工业机器人,它必须能够在地下极其复杂的地质环境及非常恶劣的工况下进行有效的工作,必须能够精确探测前方和周围的地质环境及本身的状态,进而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并且能够自动适应所处的工作环境,沿着预定的路线或要求到达地下终极目标,胜利完
17、成人类赋予它实地探察地下资源并加以开采的神圣任务。这种地下钻掘机器人,是自动化钻井的核心,将是多种高新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研发及其微型化集成的结果,代表着未来钻井与掘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可望在21世纪前半叶实现。4. 固井作业信息化是固井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固井技术信息化是近年来国外固井行业发展的一大特点。从最初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模拟、优化设计,发展到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工具结合的复杂仪器系统,固井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实现的功能包括固井作业参数实时采集、水泥石硬化过程中的膨胀性能监测、胶结测井数据处理以及库存散装水泥存储温度监测等。这些新的软、硬件系统不仅保证了固井技术的有效实施,增强了作业者对固井质量
18、和安全的控制能力,同时又有效降低了综合建井成本和风险,大大提高了油公司和服务公司的利润空间。(1)环空压力/温度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注水泥后环空压力的变化,有助于建立完善可靠的防气窜预测和评价技术以及辅助评价水泥胶结质量。由于防气窜工作对固井质量的影响非常之大,故该研究潜在的技术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1:固井前先在环空内不同位置安装好传感器系统,当注水泥开始后,就可以利用这些传感器监测候凝期间环空内的压力和温度变化,用于辅助判断水泥环能否提供地层和套管之间的有效封隔。早期的电子压力计主要是硅宝石传感器,目前则采用光纤位移传感器以实现信号的高效实时传递。光纤位移传感器在理论
19、上没有适用范围限制,主要取决于对传感器元件的封装制造工艺。新型的电子共振膜传感器(ERD)也为永久性的井下环空温度监测提供了可能2,其共振频率是温度的函数,可以在480(248.9)温度下连续工作。温度和压力数据通过环空内的永久电缆或光纤传到地面并经有限差分程序处理后,用于固井水泥浆性能化验和施工设计及质量评估。(2)水泥硬化和膨胀性能动态监测系统对水泥石养护釜的养护模具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测量位移,就可以实现对水泥硬化和膨胀性能的动态监测,其实际实现方法类似于稠化仪的电位计。该系统主要用于实验室研究3-4。由于现有的防气窜理论和水力胶结模型均强调环空压力的影响,所以通过详细了解水泥石硬化过程中的
20、膨胀性能变化也可以较为准确的掌握实际环空压力的变化,进而预测井下发生气窜的可能性以及改进水泥浆配方设计技术和辅助评价地层封隔状况。当养护釜内温度、压力达到井下温度和压力后,对线性位移转换器(LDT)进行调零测试并假定此后LDT数据的上下漂移均为水泥石的收缩或膨胀引起,则通过对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即可获得水泥石膨胀和收缩信息。目前可以测量到的水泥石体积膨胀率为最大为9%14%。(3)水泥存储状况和入井状态参数动态监测水泥浆的初始温度是水泥浆性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最初的目的是用于库存水泥状况监测,后期的改进是加装到水泥车混拌装置上用于完善固井参数实时监测系统,补充现有注水泥系统对水泥浆物
21、理性能监测的空白。影响水泥浆初始温度的因素主要有散装水泥温度、混配水温度、外加剂温度以及空气温度5-6。以往对现场施工参数的实时采集,除了压力、流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等工艺参数外,有关水泥浆的参数主要依靠施工前的试验数据测试,缺乏施工过程检测。当需要评价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时,这一缺陷有时就显得很突出了。将该系统装备到水泥车混拌装置上以后,可以完善原有的固井参数实时监测系统,有利于正确评价作业质量。5. 防气窜技术是固井技术的重要研究热点防气窜技术一直是固井技术研究的热点课题。除了许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实用技术外,较成熟的防气窜理论主要有Sutton等人基于气体渗透假设建立的气窜潜能系数法和R
22、ea等人基于气体侵入假设建立的综合气窜因子法。由于环空压力在这些方法和技术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各种基础理论、材料和工艺的研究主要针对压力变化而开展。近年来不仅在传统的气窜机理研究和材料科学领域继续保持了深化研究的良好势头,而且开展了通过固井工艺、工具和应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气窜问题的研究。(1)振动固井技术振动固井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防气窜实用技术,该技术最初的目的是考察由于环空流体脉动引起的水泥浆体密实性增加和强化静水压力传递对提高固井质量的影响。实验室研究已经证实振动现象可以通过水泥浆传递,在德克萨斯的Texaco 油田大量4700ft(1432.56m)的浅井中现场试验后,也证实使用振动技术的井
23、的固井质量要优于没有使用振动技术的井的固井质量7。发生振动脉冲水泥振动设备,包括空气压缩机、空气包、水箱以及连接到井口环空的管线,脉冲能量通过空气压缩机以水为介质传到环空。振动频率一般设置为60Hz,振动压力从550850KPa不等。现场试验表明振动水泥浆可以维持井下静水压力,振动能量的有效传递深度可以超过2650m。试验也表明环空压力衰减的速度小于恢复的速度:水泥浆的胶凝结构在停止脉冲振动后23min即可形成,造成环空静水压力降低,当重新提供23个脉冲振动后,环空压力即可迅速恢复。(2)水泥浆防气窜能力室内测试技术对气窜的研究虽然仍处于不断摸索和定性研究阶段,仍有许多研究者进行着气窜模拟的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跟踪 调研 钻井 专题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