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表星期节次 科目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科学 第四节下午 第五节科学 第六节皇城双语小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 整体概述: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
2、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二、导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
3、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教学改革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四、教学进度第一单元 三月份第二单元 四月份第三单元 五月份第四单元 六月份第 一 单元导学计划一、导学内容物体在水中是
4、沉还是浮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造一艘小船浮力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二、 目标及重难点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5、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4.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5.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6.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7.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8.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9.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
6、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 5.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6.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7.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8.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第一节五年级科学导学案课前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整个单元教学的一个基础。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
7、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除了特殊的悬浮状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大致能够清楚判断。但是,根据生活经验所得,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而这一表述过于简单化,生活中不难找出与这类说法相悖的例子。 如何从这一矛盾点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授课时间2.13授课班级教师课 题第一单元 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习目标1.同种材料构成的
8、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重点)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难点)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导学过程二度备课一、阅读导入:(2分钟) 1.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35分钟) 探究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1分钟)1砖块和木块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探究活动二: 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1分钟) 1.检查准备好的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
9、卜、橡皮。 2.根据实验记录卡完成实验, 3.交流汇报: 探究活动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3分钟) 1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 小组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出示回形针和木块,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
10、浮? 4. 根据实验记录卡进行实验。 5. 交流概括实验结果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三、达标检测:火眼金睛我能行。(3分钟)1. 下面哪种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 )A. 小石头 B. 萝卜 C. 橡皮 2. 把橡皮切得很小,放在水中,它会( )。A. 浮起来 B. 沉下去 C. 一会儿浮,一会儿沉3把四块木块黏在一起,增加了体积和重量,放入水中( ) A.木块会沉下去 B.木块还会浮起来 C.木块不可能浮起来4同一种物体,改变他的体积和重量,( )改变它的沉浮状况。 A.可能 B.不可能 C.一定会也可以按教
11、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总结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实验材料选择的不同及考虑的欠缺,导致产生了一些小的分歧。例如,在探究回形针的沉浮时,有一个小组产生了回形针浮着的现象。这是由于回形针很小,而由水的表面张力将之托起。为了避免此类情况产生,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明确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也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应该是: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另外一个较大的分歧,则是胡萝卜沉浮的判断。由于事先,我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准备实验素材。因此,学生带来了白萝卜还有胡萝卜,且每个萝卜的
12、新鲜程度也是不一的。因此,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出现了浮、沉,甚至悬浮的现象。学生们都很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萝卜在水中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状态形式存在。这时,教师就要随机简单提及一下悬浮这个状态,并告诉学生这与我们所准备萝卜的新鲜度,内含水分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关系。从而解除学生头脑中的困惑。科学实验操作步骤卡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时间2.13指导教师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猜测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操作步骤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
13、因素。实验提示预测的理由口头说一说即可。实验现象或结论沉的物体有( 小石块 回形针 橡皮 蜡烛 ),浮的物体有( 泡沫块 带盖空瓶 )。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不同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卡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时间2.13指导教师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猜测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实验器材橡皮、萝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操作步骤1把橡皮和萝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萝卜分别按 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
14、把 2 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实验提示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实验现象或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第二节五年级科学导学案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第一课的内容是说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无关,而这一课的重点又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学生的认识经历是“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学生学起来很容易一知半解弄混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帮学生理清并强调:上一节课的实验是“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这一节课是“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之间的比较。在
15、学生有这样一个认识上才能进行本节课的活动。授课时间2.15授课班级教师课 题第一单元 沉和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习目标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重点) 2.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难点)导学过程二度备课一、谈话导入:(5分钟)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二、探究新知:(30分钟)探究活动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5分钟)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16、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3.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4.检查实验器材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5.根据实验记录卡完成实验。6.交流总结: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二: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5分钟)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检查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4有兴致的可以在课外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
17、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三、达标检测:火眼金睛我能行(5分钟)1如果以下三个物体的大小、形状都相同,那么重量最轻的是(A)。A木块 B石块 C铁块 2不同物体,体积相同,它的重量(A ) A.不一定相同,沉浮状况也不同 B.一定相同,沉浮状况相同C.一定相同,沉浮状况不同温馨提示: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总结反思这节课体现出了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性,但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上处理较弱,“潜水艇”这个活动环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似乎过于关注学生对沉浮因素的知识点掌握,趣味性不够大。看来,我不能仅仅把知识点、方法的学习当作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五 年级 下册 科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