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第1单元 四则运算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3课时 0的运算第4课时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第5课时 租船问题第2单元 观察物体第1课时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第2课时 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第3单元 运算定律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第4课时 减法的简便运算第5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6课时 乘法分配律第7课时 乘法的简便计算第8课时 连除的简便计算第4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第2课时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第3课时 小数的性质第4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5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
2、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6课时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用第7课时 小数与单位换算第8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9课时 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第5单元 三角形第1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第2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3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第4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5课时 四边形的内角和第6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 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第2课时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第3课时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第4课时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第7单元 图形的运动(二)第1课时 轴对称第2课时 平移第3课时 运用平移进行图形变换第8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 平均
3、数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第9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1课时 鸡兔同笼第10单元 总复习第1课时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第2课时 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第3课时 观察物体(二)、图形的运动(二)第4课时 三角形第5课时 统计与数学广角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2题。教学目标: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口算。2.笔算。3.导
4、入。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理解加法的意义。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
5、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4)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
6、汇报,出示: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8141956114211421956814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3页“做一做”。 2.课本第4页练习一第2题。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
7、间的关系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教学过程:一、创新情景,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
8、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出示例2(2)(3)(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
9、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与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逆运算。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
10、什么关系?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6页“做一做”。2.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能谈谈学习后的收获或感受吗?第3课时 0的运算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例3,练习二第7题。教学目标: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0+319=029=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
11、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8页练习二第7题。教学至此,敬请选用名校课堂相关习题。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还有什么疑问?第4课时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
12、做”,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
13、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6(12+4)2=96162=62=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96162=9632=34.阅读“你知道吗?”。5.总结: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三、巩固
14、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9页“做一做”。2.课本第11页练习三第13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5课时 租船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10页例5,练习三第4、5题。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2)现在有了这几
15、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出示问题)2.解决问题。分析:如果都租小船:324=8(条) 248=192(元)如果都租大船: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 530+241=174(元)老师: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学生:对,把小船上的2人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还可以省钱。4条 大船:304=120(元)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答: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11页练习三第4题。2.课本第
16、12页练习三第5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2单元 观察物体第1课时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四第1、2题。教学目标: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17、,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观察投票箱。(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2.学习例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师:从前面可以看到几个正方形的面,是怎么样摆放的。从上面可以看到几个正方形的面,是怎么样摆放的。从左面可
18、以看到几个正方形的面,是怎么样摆放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2.课本第13页“做一做”。3.课本第15页练习四第1、2题。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2课时 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第4题。教学目标: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
19、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例2。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学习提示:(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2.画一画,比一比。(1)学生按例2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2)比一比:上面三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14页“做一做”。2.课本第15页练习四第4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
20、收获?第3单元 运算定律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课本第17页例1及“做一做” ,练习五第2、3题。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入谈话。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获得信息。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二、探索交流
21、,解决问题1.加法交换律。(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揭示定律。问: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师:2565_7864_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
2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2.课本第19页练习五第2题。3.课本第19页练习五第3题。教学至此,敬请选用名校课堂相关习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能谈谈学习后的收获或感受吗?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4、5题。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多
23、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
24、生用自己的话来说。)(3)揭示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4) 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_(_)(ab)c_(_)(5)问: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2.课本第19页练习五第4、5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内容:课本第20页例3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
25、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根据运算定律,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b+c) 125+38+75=(125+)+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
26、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方法二: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
27、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28、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20页“做一做”。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名校课堂相关习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4课时 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第3题。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
29、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师生游戏。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课本第21页例4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2.列式计算。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30、,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4.拓展提高。
31、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
32、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21页“做一做”。2.课本第22页练习六第1题。3.课本第22页练习六第3题。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第5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课本第24页例5、第25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七第2题。教学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
33、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53+=a+ 26+36+64=26+(+64) 342+(158+86)= (342+)+ (b+28)+172=+(+172) (2)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67+87+13 65+50+50+135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运算定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 加法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乘法中会有什么定律? 学生反馈后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和
34、结合律。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课本第24页例5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用自己的话说明题意。并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425=100(人)或254=100(人) (3)引导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425=254 (4)让学生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里说说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5)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尝试书写。 教师板书:ab=ba。 强调: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2.探索乘法结合律。 (1)根据情境图
35、,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学生抽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计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先计算每组种的树要浇多少桶水,再计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250(桶) (3)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4)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13(254) 24(1258) 13254 241258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
36、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5)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尝试书写。 教师板书:(ab)c=a(bc)。 3.比较归纳。 提出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别,先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小结: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 2.课本第27页练习七第2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
37、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第6课时 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七第4、5、6题。教学目标: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回顾已经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2.导入。 (1)出示下面两组算式:(6+4)5 65+45(3+7)10 310+710 要求:把每组中两个算式得数相同的用等号连接。 (2)设疑、激趣。 通过口算,我们发现这两组算式分别相等,这是为什么呢?这
38、里面是否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课件继续出示“植树”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求每组有多少人,再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求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再求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最后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25+225 =100+50 =150(人) (3)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
39、的得数有何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4+2)25=425+225。2.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观察“(4+2)25=425+225”,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4加2的和再乘25的结果与4和2分别乘25,然后把乘积相加所得的结果相等。 (2)提出假设。 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的和呢? (3)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全班交流举的例子。 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4)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
40、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规律了吗?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个规律表述出来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3.建立模型。 提出问题:你们会用图形、文字或字母等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汇报预测; (1)(+)=+ (2)(甲十乙)丙=甲丙十乙丙 (3)(a+b)c=ac+bc 同时说明,我们一般选择用字母(即第三种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26页“做一做”。(集体订正)2.课本第27页练习七第4、5、6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说说这节课的收获?第7课
41、时 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课本第29页例8及做一做,练习八相关练习。教学目标: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重点: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题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或相除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口算。4( )=12 100( )=25 4( )=32 1000( )=125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就算出了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想)教师板书:52= 254= 1258=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2. 简便计算。5134 32(200+4) 599+5让学生说一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乘法的简便计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8情境图。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