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主备人:XX补充与批注第一单元 长城颂一、教学思路(一)设计思路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她犹如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与坚强。本单元以长城为题,以时间为序,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长城的雄伟、壮观,感悟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岁月,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民族气概,激发学生爱我长城、爱我中华的爱国情怀。本单元围绕主题设计了三个二级标题:长城谣、我站在长城上、爱我长城。1“长城谣”这一板块以长城作为历史的见证,通过欣赏与演唱歌曲,回顾中华民族在外国列强的欺侮掠夺下,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2我站在长城上。这一板块主要通过欣赏、配乐朗诵,抒发
2、内心豪迈、深情、庄重的情怀,表达炎黄子孙对长城、对祖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赞叹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3爱我长城。这一板块是前面两个板块内容的升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它感到骄傲与自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它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屹立在世界东方。爱我长城、爱我中华是这一单元主题核心的所在。这一板块是让学生在前面音乐内容体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和表现对长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内容结构长城颂我站在长城上欣赏长城长(女声独唱)配乐朗诵我站在长城上欣赏长城放鸽(童声合唱)长城谣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齐唱)歌曲长城谣爱我长城歌曲长城上握手欣赏长城永在我心上
3、(男声独唱)创编活动爱我长城(三)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感受凝聚中华民族勇敢、坚强与智慧结晶的长城雄伟、壮观、磅礴的气势,感悟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民族气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复习巩固声乐演唱形式,学习运用不同的情绪与演唱方法表现歌曲的思想内涵,认识颤音记号。3了解简单的旋律创作知识,学习创作二至四小节的旋律短句,能即兴创编歌词。二、教材分析、介绍(一)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齐唱)这是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深受外国列强欺侮、掠夺,但不甘屈辱,团结抗敌,众志成城的情景。歌曲为小调式、44拍、二段体结构。旋律一开始
4、就用号角般的音调召唤人民起来共同抗敌,具有势不可挡的气势。节奏铿锵有力,一连串附点四分节奏的运用,表现了中华热血儿男要致力于国家中兴、英勇抗敌的决心与斗志。附谱:万里长城永不倒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主题歌(二)歌曲长城谣此曲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为电影关山万里写的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有拍成,这首插曲却被保留下来,成为流行于大后方的一首抗战歌曲,并由歌唱家周晓燕在新加坡录成唱片流传国外。这首歌曲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兼有抒情和叙事的特点。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平稳,结构也较单纯(二段体),除第三乐句外,第一、二、四乐句曲调基本相同,仅在句尾略加变化。全曲音域不宽,整个旋
5、律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唱起来既口语化,又有民族特色,正是这种平易近人的音乐风格,叙述人民被迫流亡的苦难,因而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激发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刘雪庵(1905年1985年)重庆铜梁人。早年在成都私立美专兼学美术、音乐。1931年在上海国立音专跟肖友梅、黄自等学习作曲。先后在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任教。30年代写了寄托自己爱国热情的钢琴作品中国组曲,抗战前创作过何日君再来等歌曲。“七七事变”后,也写过长城谣等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建国后,还根据古曲平沙落雁改编了钢琴曲飞雁。(三)欣赏长城长(女声独唱)长城长是电视系列片磐石的主题曲。歌曲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长城的热爱
6、和对我们心中的长城卫士保卫祖国安宁的解放军战士的热爱之情。歌曲为大调式、44拍、二段体结构。歌曲第一乐段在中音区以亲切流畅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娓娓抒发对长城的热爱,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赞叹。歌曲第二乐段一开始就以一个八度大跳在高音区反复,节奏也更加舒展,形成歌曲的高潮。在更加激情、真挚的情感中,充分表达了对解放军战士老百姓心中的“钢铁长城”由衷的热爱之情。附谱:长城长电视系列片磐石主题歌(四)欣赏长城放鸽(童声合唱)这是一首抒情而又豪迈的童声合唱歌曲。歌曲为2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在金色的十月,一群少年儿童登上雄伟的长城放飞白鸽,同时也放飞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希望。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尤
7、其是八分休止符和切分音的反复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抒情、欢快的情绪。歌词亲切、豪迈,充满朝气,表现了新世纪的青少年蓬勃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精神风貌。附谱:长 城 放 鸽(五)欣赏长城永在我心上(男声独唱)长城永在我心上是一首充满深情、自豪的男声独唱歌曲。歌曲表现了海外游子不远万里回到祖国,登上雄伟的万里长城,看到使他魂牵梦萦的祖国,看到长城,那种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歌曲为4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歌词用亲切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海外同胞滚烫的赤子之心,表达了华夏儿女不论身处天涯海角,心都永远和祖国相连。歌曲旋律起伏跌宕,节奏舒展,表达了赤子内心的无比激动与自豪。附谱:长城永在我心上(六)歌曲长
8、城上握手这是一首4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的歌曲,表现了长城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与骄傲,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友谊的象征。歌曲旋律线起伏不大,节奏紧密、欢快、跳跃。第一乐段第一、二乐句与第三、四乐句采用完全重复手法,强调这种欢快的情绪。第二乐段一开始就把节奏拉开,音调上扬,并用一连串的衬词“啦”表现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愿世界永远充满幸福、快乐、安宁的美好心愿。三、教学建议(一)长城谣这一板块有两个内容: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学唱歌曲长城谣。在学习这一板块时,可侧重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长城作为历史的见证所经历的风风雨雨。1在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听音
9、乐、感受歌曲情绪、看教材插图谈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复听时,可让学生跟录音哼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所体现的民族气概。同时完成教材上的习题,通过视唱旋律,对比感受附点音符在歌曲中的作用。2在学唱歌曲长城谣时,首先要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让学生了解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启发学生用悲壮、深沉的感情来演唱。在力度变化方面,可让学生试用不同力度来感受情绪的变化,另外要注意二声部合唱的音准,做到和谐的演唱。3最后,有一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习题: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等。此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对长城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二)我站在长城
10、上这部分共有三个内容:配乐朗诵我站在长城上、欣赏长城长、欣赏长城放鸽。1这部分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朗诵,进一步感受古老长城在祖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激发内心对长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在学习时,可让学生先欣赏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并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你去过长城吗?当你登上万里长城时,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美热爱之情。在欣赏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演唱形式等方面去感受歌曲的情感内涵,也可让学生随录音哼唱歌曲片断。(三)爱我长城这部分有三个内容:欣赏长城永在我心上、歌曲长城上握手、创编活动爱我长城。1通过欣赏长城永在我心上,让学生感受海外同
11、胞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身处何方,祖国、长城永在他们的心上。这首歌曲也可放在前面一起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在欣赏时,可结合观看一些海外同胞登上长城时的画面,也可让学生朗诵歌词,从中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2在演唱歌曲长城上握手时,启发学生带着欢快、热情的情绪来演唱。可让学生自己谈谈或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这首歌曲在力度以及唱法上有什么变化,怎样才能表现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团结友善的精神风貌和各国朋友在长城上欢聚的欢乐场景。3在创编活动爱我长城中,主要通过音乐实践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对长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创编二至四个小节的旋律,即兴创编歌词,并进行填词演唱。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
12、感受旋律的进行要流畅,节拍要正确,结束要稳定即可。老师可先做一些示范,然后可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创作,最后交流、评价。同时启发学生懂得: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当我们踏上万里长城尽享它的美丽风采时,不要忘了保护它,保护我们的长城!四、补充资料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工程长城雄伟壮观的长城,横亘在我国北部河山,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庄重、刚毅、坚贞。侨胞们不远万里回到祖国,登上长城,四野瞭望祖国山河,往往激动得止不住热泪盈眶。是啊,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把海外赤子的心紧紧地跟伟大祖国联系在一起。人们大多以为筑
13、长城是秦始皇开的头,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早在秦以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当时,我国北方激烈痛苦的民族纷争连年不断,同时也出现了诸侯争霸、穷兵黩武的纷乱局面,于是各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外御强敌,内保统治。到今天,还保存着燕、赵、魏、齐各诸侯国长城的遗迹。燕长城西起河北独石口,东到辽宁东,用它防御匈奴和东胡。赵长城西起内蒙古临河县,东到河北蔚县,主要防御林胡和楼烦。魏长城北起黄河后套,南接陕西华山,用来防御匈奴和秦。齐长城西起山东境内的黄河,沿泰山到诸城,主要防御吴和楚。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派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并且在燕、赵、魏防御匈奴的旧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和扩建,用了10年
14、时间,才建成了蜿蜒漫长的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沿黄河到内蒙古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等地,接燕国北长城,经张家口东达燕山,一直绵延到辽东。从汉朝一直到明朝,所建长城无论从长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规模上,都远远超过秦长城。起先墙身都用土或土中夹杂小石子夯筑,有的也用土坯砌筑。到明代,城墙都用砖砌筑,内部夯土。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筑的方形烽火台,是古代通讯用的,一旦有外敌来犯,烽火台就一个接一个点起大火,通报边境战事吃紧。两千多年来,有二十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家修筑过长城。如果把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在50 000千米以上。现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天津、辽
15、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都有古长城的遗迹。今天,我们在北京以北八达岭等地看到的长城,是明代重新修筑的。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东到河北、辽宁交界处的山海关,总长六千三百五十多千米。万里长城西越戈壁大沙漠,东涉林海雪原。古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时候,长年战斗在千里无人烟、风沙满天飞的戈壁滩上和十分荒凉、寒冷的北国山区,往高山顶上用人力搬运砖石料,施工中的艰苦状况,可想而知。古人留诗:“嬴政驭四海,北筑万里城。居命半为土,白骨乱纵横”。这反映了当年封建帝王筑长城的时候硬加给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万里长城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万里长城也是我们
16、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学反思:主备人:XX补充与批注第二单元 美妙的音乐一、教学思路(一)设计思路据说音乐诞生于语言之前,在人们还没有形成共同的语言之前,就已经开始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情。高兴时,他们手舞足蹈;伤心时,他们垂首无语,步履沉重。音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辛勤工作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静静地欣赏一两段轻音乐,会使自己紧绷一天的神经顿感轻松舒适。由于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缓解作用,对皮肤的衰老有延缓作用等等,所以现在音乐学院已经有了“音乐治疗”这一专业,一些懂音乐的商家也知道用节奏缓慢的音乐来延缓顾客的脚步。有人做过实验,对着产奶的母牛,每天放1
17、小时的古典音乐,产奶量会陡增30。总之,现代人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被音乐浸染着,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在音乐中宣泄自己,从而得到抚慰。此单元主题就是源于音乐的妙用而设计的,以“音乐真美妙,能强又能弱,能高又能低,能快又能慢”道出音乐的无穷变化和丰富多彩,以“音乐真美妙,有的让你深思,有的使你舒坦,有的引你欢笑”引出音乐的神奇作用。整个单元分为三个二级标题:小小音符真神奇、音乐给我快乐、音乐带我飞翔。第一个二级标题下面第一首歌曲名字就叫神奇的音符,然后给出三段情绪不同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神奇。第二个二级标题下的作品安排是紧紧围绕着“快乐”二字进行的,欣赏单簧管波尔卡、音符。第三个二级标
18、题是围绕着“飞翔”选的作品。整个单元的安排从音乐的感受体验入手,到从音乐中得到快乐,欣赏美的音乐,最后在美妙的音乐中飞翔。呈上升势态,递进关系,一步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认识。(二)内容结构美妙的音乐音乐给我快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单簧管独奏)欣赏音符(合唱)小小音符真神奇歌曲神奇的音符音乐片断小白船、少年先锋队队歌、喜洋洋音乐带我飞翔歌曲音乐在空中回荡欣赏梦幻曲(大提琴独奏)(三)教学目标1通过歌曲演唱和感受音乐片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探索神奇音乐的美好愿望。2通过欣赏让学生记住音乐主题片断,并区分不同的主题表现不同的情绪。3通过演唱、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二、教材分析、介绍(一)歌
19、曲神奇的音符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大调式、24拍、一段体结构。此曲具有明朗的色彩、轻快的节奏、跳动的旋律。在“”中间加衬词,用顿音的效果唱出,而且一、二句的节奏型完全一样,这样重复使用之后,旋律的进行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切分节奏的连续使用也使得旋律的流动感得到加强。用跳动的小小音符组成的优美乐曲,翻山越岭,传播友谊。(二)音乐片断小白船、少年先锋队队歌、喜洋洋第一段音乐是朝鲜儿童歌曲小白船的片断。这首歌自50年代以来在我国少年儿童中广为流传。歌词以童话的形式,用儿童的口吻,讲述在天上的银河里,有一艘小白船,乘上这条小船,渡过银河,就能来到美丽的云彩国旋律采用三拍子舞曲的节奏,线条平滑而圆
20、润,给人以鲜明的摇曳感,体现了孩子们对遥远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充满了幻想色彩。附谱:小白船朝鲜儿童歌曲第二段音乐是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的少年先锋队队歌,是儿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原名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1978年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曲的结构是二段体,开头四句概括了少先队员爱祖国、爱人民,决心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中间四个短句,果断坚定,铿锵有力。教材上仅选用了第一、二乐句。附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周郁辉词寄明曲第三段音乐选自民族管弦乐曲喜洋洋,该曲由板胡演奏家刘明源作于1958年。全曲共分三段,是ABA结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主题分别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与碾糕面,并
21、用笛子、二胡、板胡等乐器对旋律加花变奏。A段轻快活泼,热情洋溢;B段舒展,富于歌唱性;第三段完整重复了A段的旋律,在一片欢腾热烈之中干净利落地结束。仔细欣赏这首乐曲,可体会到自我陶醉、悠然自得的喜悦情绪,有别于欧洲人外向的、狂欢式的欢乐情绪。附谱:喜洋洋(三)欣赏单簧管波尔卡(单簧管独奏)波兰民间乐曲。以单簧管独奏形式广泛流行而得名。乐曲采用B大调、快板、22拍。一开始呈示的主要主题(主题一),先运用主和弦上行的琶音进行,后以属七和弦下行的琶音进行结束,其中频繁使用的轻巧的颤音和富有弹性的吐音奏法,使乐曲充满了活泼的情绪。主题一 这一主题反复之后,乐曲又呈现出新的主题(主题二)。朴实明朗的旋律
22、使乐曲情绪更为高涨。主题二 再现主要主题(主题一)后呈示的主题(主题三)舒展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与前面出现过的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四)欣赏音符(合唱)歌曲为24拍、大调式、带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这是一首饶有情趣的合唱歌曲,曲作者将不同节奏、不同旋律用不同声部巧妙、有机地融会在合唱中,既具艺术性又具实用性,歌曲的第124小节(前奏除外)旋律节奏,疏密有致,唱词、唱名交替出现,作曲家在此处对拍点的整齐和吐字的准确有相当高的要求。第2528小节是一个过渡句,出现了拍内切分和十六分音符,听起来清晰、明朗、活泼又具有弹性。第2963小节,声部层次起伏较大,主旋律在中声部,三个声部形成呼
23、应势态,衔接自然。第6486小节是主题的再现,只是在力度上有所加强。最后在极具稳定性的主音上结束。附谱:(五)歌曲音乐在空中回荡此曲为G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四个乐句,弱拍起,旋律由低到高后又回到主音,给人以萦绕的感觉,第三、四乐句严格重复。第二乐段一开始就使用“”高低起伏的六度大跳,给人跌宕起伏、空旷回荡之感。四个地方使用了“”记号,给人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的感觉,使人回味无穷。(六)欣赏梦幻曲(大提琴独奏)梦幻曲是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7首,作于1838年。整个套曲由13首小曲组成,依次是: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心满意足、重大事件、梦幻曲、在壁炉旁、
24、木马骑士、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梦幻曲常单独演奏,并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竖琴、长笛、吉他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无伴奏合唱曲等。这部套曲创作的动机可以在作者给他的未婚妻克拉拉的信中看到:“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个作品。”梦幻曲为F大调、44拍、不太快的行板。用单主题的三段体写成。乐曲的主题旋律由四小节上行后逐渐下行的音调构成。整个旋律起伏匀称,节奏平稳,徐缓如歌,渗透着宁静的冥想与深思的色彩。第二乐段在第一乐段的基调上,做了调性转变的处理:由F调转g小调,再转B大调,再转d小调。这种特殊处理,从听觉上使人感觉新奇,旋律也随着调性转换逐步上行,给人一种冉冉升起之
25、感。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结束前(倒数第三小节)“”有任意延长记号,使音乐弱了下来,慢了下来,好似梦中的飘带,多美的梦境啊,随着音乐的缓缓终止,美丽的梦就这样醒了,但让我们回味久远。附谱:梦幻曲(大提琴独奏)行板富于表情地 德国舒曼曲三、教学建议(一)小小音符真神奇1学唱歌曲神奇的音符在20分钟内完成。可先用语言引入,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神奇的音符到底有多神奇”这一心理,让学生学会歌曲。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聆听一遍录音范唱,注意中间的衬词“啦啦啦”都有些什么特点,然后再听一遍老师的范唱,注意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最后用35遍跟琴小声唱和在老师的带领下唱会全曲,在这一环节中特别
26、注意对顿音、重音、保持音记号的认识及作用介绍,还应注意切分音和后半拍起的正确演唱方法,发现问题时应及时纠正。2学会歌曲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搞一个活动。随着音乐展开想像的翅膀尽情表现。3活动课开始,让学生集体朗读“音乐真美妙”那两段文字。(1)第一段音乐可以完整地听两遍。听第一遍,要求听出拍子(三拍子)和基本节奏型()。听第二遍时,指定一个小组学会用自己的动作随着音乐将其表现出来。(2)第二段音乐只播放一遍,因为此段音乐学生非常熟悉,一听到就马上会跟着音乐行队礼。老师只需要求学生在听到中段四个短句时转变方向行礼和统一步伐就行。可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表现三个乐段。(3)第三段音乐可以只听两遍,重点
27、是听好第二乐段,感受比较舒展的节奏“”。听完第一遍后可以让学生谈感受,哪一部分节奏密集、紧凑,哪一部分节奏比较舒展,其总体情绪是什么。听第二遍时,请一个组的学生随音乐做动作。还有一段没能写出谱例的音乐,这段音乐可由教师自行选用。选用时请注意几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最好是学生不熟悉的;比上述三段音乐难度稍大一点;比较短小;音乐形象比较鲜明。这里为大家提供一首由贺绿汀创作的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此曲写成于1945年。1949年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演出,获得好评。全曲分为两段,第一段缓慢、安静的旋律,描绘了辽阔无边的沙漠景象,表达了对草原对祖国的热爱。第二段的主题仍然选用第一段主题的素材,但加快
28、了速度,配器上也作了变化,使原来那段缓慢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转变为欢快热烈的音流,写出了蒙古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另外活动也可以培养由学生主持,力求活动气氛欢快活泼。附谱:森 吉 德 玛 贺绿汀曲(二)音乐给我快乐1音乐不仅给人快乐,也给人力量,有时还能拯救人的生命。音乐的愉悦功能在此就不多说了,大量的战争题材歌曲赋予人们力量也是不争的事实。这里我只讲音乐拯救人的生命的故事。故事的由来是这样的:1920年,在英国市里斯托尔湾的海面上,一艘载有一百多名乘客的小汽船无法运行了。人们拼命挣扎,全都精疲力竭,奄奄一息,突然传来了一阵优美动人的歌声,这歌声使人感到了温暖,重新点燃了人们求生的信念。人们
29、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寒冷,朝着歌声的方向奋力游去,一船人就这样靠音乐增添的力量重获了生命。本节课开始之前,老师可给学生讲以上这个故事。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马上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曲名一出学生马上可能就会有问题:“什么叫波尔卡?”单簧管是一种演奏乐器易懂,波尔卡就不知道了。波尔卡是一种捷克的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类。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在欣赏此曲时,第一遍要让学生闭着眼睛听,什么问题都不用提,充分感受音乐的情绪。第二遍要让学生在听到本课上呈示的主题时举手,进一步的要求是让学生哼唱出来,
30、记住主题。第三遍是让学生区别每个主题的不同情绪,完成课本上的第二个问题。2欣赏音符欣赏这首歌曲时,可认真听此曲的和声进行、声部交错、咬字吐字、节奏变化。这些合唱中应要求做到的,在此曲中都有体现。欣赏一至两遍之后,可让学生演唱其中的一个主题(老师选定)。为了老师的使用方便,现在把整首歌曲的训练要点指出:这是一首富于情趣的合唱曲,也可作练声曲用。作曲家将不同节奏、不同旋律用不同声部巧妙、有机地融汇在合唱中,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通过练唱此歌,对合唱队员的音准、节拍、节奏、吐字、发音、气息控制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都有极好的效果,是一首有价值的声乐训练曲。可分下列几步练唱:(1)吐字清晰、灵活。第三声部
31、用顿音逐字逐句地唱,声音要扎实、干净。演唱第524小节时,必须注意旋律节奏的疏密和唱词、唱名的交替出现,要掌握好整齐而准确的节奏和不同的吐字要求。(2)第2528小节是一个过渡句,可采用“喷口”式的发声,唱顿音,同时注意一拍内的切分节奏和十六分音符要唱得干脆、清晰、准确。(3)第2629小节是歌曲的发展部,此起彼伏,层次较多,可先分声部各自练习,熟练后再合起来。这里高声部是装饰性的加花旋律,可用稍明亮的发音;中声部唱主旋律,音色甜美柔和;低声部可用醇厚扎实的哼鸣衬托。三个声部互相呼应,要注意衔接自然流畅。(4)第5363小节是过渡连接句,节奏由疏到密,演唱可由慢到快,一气呵成,推出主题再现。(
32、5)第6486小节是歌曲的主题变化再现,演唱上要强调力度,整齐统一。最后3小节要有稳定的结束感。(三)音乐带我飞翔1学唱音乐在空中回荡这首歌曲时,可以从音乐的情绪、旋律的起伏入手,先聆听全曲,注意音程的跳动、旋律走向、力度的变化,另外特别注意相同的旋律乐句的变化处理。第一乐段的第一、二乐句与第三、四乐句曲调是一样的,那么在演唱时就必须要从力度、速度、咬字、吐字方面作区别处理。第二乐段的第一、三乐句也是完全一样,第二、四乐句只是最后一小节不同而已。因此要学会这首歌是非常容易的事,要唱好这支歌是要付出努力的。2梦幻曲篇幅短小,2分钟左右,好听易记,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听后记住,并能哼唱梦幻曲主题。另
33、外可在欣赏过程中讲讲此曲的来历,引导学生加以想像。同时讲述舒曼与克拉拉天真幸福的童年,也可让学生自由想像,自由表演,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教学反思:主备人:XX补充与批注第三单元 云之南一、教学思路(一)设计思路在我国西南边疆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约39.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风光壮丽:梅里雪山、哈巴雪山高耸入云,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汹涌奔腾,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上荡漾着多少美丽的传说。境内26个少数民族和谐共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淳朴的纳西古乐、别致的傣家竹楼、精美的民族服饰令人眼花缭乱,三月街、泼水节、斗牛会还有古城丽江、大理,神秘浪漫的西双版纳,神奇的九乡溶洞、路南石林和柔美的安
34、宁温泉这里集中了我国从南到北几乎所有的气候型,地理差异显著,从原始的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有“四季如春”的昆明,也有千里冰封的大雪山。云南历史悠久,人类发展的多个阶段在这里都有丰富的遗迹:元谋人,南诏国,大理国,汉习楼船,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云南物产丰饶,斑铜制品、云南白药、小粒咖啡、过桥米线、普洱茶等美名满天下。云南的民族民间音乐更是丰富多彩,有“音乐之乡”的美誉。因以上原因,加之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和云岭之南,特设云之南以颂之。相信这个单元能博得大家的喜爱。让我们大步迈进“云之南”,接受“美”和“情”的陶冶吧!云之南这个单元是十分富有诗意的,是彩色的。地理位置在祖国的西南部,这是传说中“云南”
35、的由来。本单元的曲目,全是在成千上万的具有云南特色的曲目中优选。优选的主要条件是:1具有代表性的曲目;2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欣赏、歌唱和实践活动的曲目(如创编活动等);3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曲目;4尽可能从26个民族的音乐中,选择比较多的曲目,也就是曲目中的民族面要尽可能广。首先,安排了两个版面的图片,作为视觉欣赏。这些图片是云南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地理,甚至生活习性的展示,它们是云南最有代表性的地方,虽然并不完整。教材的开篇就能使学生们“进入”云南,为认识云南音乐作了铺垫。下面三个二级标题即呈现出云南独特的风貌。第一个二级标题是“小竹楼做客”。竹楼是傣族的特色,但本栏没有只限于傣族曲目,“做
36、客”就包容了境内的其他民族。因此,本栏目先选用了具有傣族风格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作为欣赏曲目,我爱我家小竹楼作为唱歌曲目,纳西族儿歌阿里里作为乐器吹奏曲目。第二个二级标题是“一起来跳月”。“跳月”是云南省境内彝族节庆歌舞活动影响较大的活动。在“一起来”的包容之下,除安排了著名的阿细跳月作为欣赏曲目外,还安排了撒尼族童谣转圆圈作为唱歌曲目。第三个二级标题是“欢聚三月街”。“三月街”是云南全省影响较大的节庆活动。在“欢聚”的包容下,安排了渔歌和大理白族民歌西山调作为欣赏曲目,安排了普米族歌舞曲弯脚舞蹈歌作为边唱边舞的创编曲目,并配了相应的图片。(二)内容结构云之南一起来跳月欣赏阿细跳月(男女领与混声
37、四部合唱)歌曲转圆圈小竹楼做客欣赏小河淌水(古筝独奏)歌曲我爱我家小竹楼乐器吹奏阿里里欢聚三月街欣赏西山调(女声独唱)欣赏渔歌(巴乌独奏)歌表演弯脚舞蹈歌(三)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音乐和云南美丽风光的陶冶下,热爱云南的山山水水,热爱祖国。2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云南的音乐风格特色。(2)了解云南境内的一些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性。(3)认识乐器巴乌及其特点。3能力目标通过创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教材分析、介绍(一)歌曲我爱我家小竹楼歌曲结构为二段体,F五声宫调式。歌词通俗,以儿童的语言和想象力,描绘出傣族住家小竹楼优美的居住环境,表现了傣族儿
38、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一乐段由九个乐句构成。第三乐句完全重复第一乐句,第四乐句变化重复第二乐句,只在结尾部分稍作变化,并落在主音“1”上告一段落。第二乐段开始就在“5”的长音(也是全曲最高音)上进行,这是一个转折点,给人以舒展的感觉。紧接着,节奏紧缩,更加欢快。至第四乐句时,进行了乐句扩张,这个“”用得特别好,既缓冲了前面节奏,又稳当地结束在长主音上,还把儿童歌唱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歌曲从头反复后,将结束乐句作完全重复再结束全曲,起到了加强歌唱主题的作用。(二)欣赏小河淌水(古筝独奏)小河淌水是著名的云南弥渡山歌(当地称“调子”)。现在欣赏的是经改编后的古筝曲。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为五声g羽
39、调式。旋律从容、清新、优美而舒展,加之比较自由的节奏,显示出云南音乐的地方特色。此曲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姑娘见景生情,望月抒怀,将深厚的情意寄托于流淌的小河,流向远处深山的亲人,表达其思念之情。引子部分是描绘性的,如清澈的小河淌水。紧接着主部出现,优美而回环起伏的旋律,既有描绘,又有内心的歌唱,清新透明。华彩部分也来源于主旋律,起到连接上下的作用。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旋律基本未变,节奏作了一些变化,显得有些急促,似急切盼望与亲人见面的心情,特别是对第三乐句以后的反复,更加强调了乐曲主题的表现力。经
40、古筝演奏的曲子,我们似乎听到了飞溅的浪花声和小河静静流淌的潺潺水声,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一幅云南山区动静结合的动人画面。附谱(主旋律):小 河 淌 水(三)乐器吹奏阿里里全曲只有十个小节,音域为七度(5)。此曲为纳西族儿童的游戏歌曲旋律,五声音阶,极具纳西音乐风格。选用本曲,一是提高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第二,在乐曲中进行,可进一步熟悉乐器。(四)欣赏阿细跳月(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是云南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的民歌,词曲作家就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此民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的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
41、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歌曲旋律主要由1、3、5三个音构成,旋律活泼动荡,极富动感,特色鲜明。歌曲为E四声宫调式,结构可视为引子加三个部分构成。前奏过后的引子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前两个乐句由女高音独唱,接着两个男声部唱主旋律,两个女声部在句尾加入,分别重复两个乐句的尾部。引子部分是歌曲主题的呈示,也是全曲旋律的综合,表现了西山的阿细人家家粮食堆满仓的喜悦心情。第一部分由八个乐句构成,第二乐句完全重复第一乐句,第三乐句是彝族特有的“沙里未沙里沙”虚词衬字,渲染了热烈的气氛,第四乐句较长,并在第五乐句扩张后结束。这个乐段
42、用领唱、合唱表现,叙事中有热烈的气氛。进入第二部分,仍采用衬腔式的“一唱众和”手法,第三、四乐句分别重复第一、二乐句,主旋律由多个部分分别担任。从第五乐句开始,节奏紧缩,速度加快,“跳月”场面更趋热烈,除领唱外,四个声部旋律呈和声式进行,显得饱满而热烈。这个部分由八个乐句构成。第三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除在第四乐句加了加花式的领唱装饰外,这个部分的四个声部用和声式的进行,在高音区和更快速度的进行中,扩充了一个小节,作突兀的圆满结束,令人回味不已。歌曲用主题贯穿手法,在旋律上移位进行,主旋律分别由领唱和多个声部交替担任,用音色、音量、速度的变化等手段,充分表现了阿细人丰收后的喜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
43、“跳月”的热烈场面的动人情景。附谱:阿 细 跳 月(五)歌曲转圆圈转圆圈是一首有名的撒尼族童谣。全曲是由八个小节构成的引子和六个乐句构成的二声部歌曲,为四声宫调式。开始是八个小节的引子,好像是召集人,又像是月亮从云层中逐渐显露出来的形象。接着,是34和24交替组成的优美、跳荡、欢快的旋律。歌曲形象生动,极具撒尼儿童音乐语言特色,表现了撒尼人在月亮坝头唱歌跳舞的场景以及撒尼儿童欢乐的童年。(六)欣赏渔歌(巴乌独奏)渔歌原是阎铁明采用我国云南省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彝族等民间音调而写成的一首巴乌独奏曲,后作者又把它改编为巴乌、筝、笙三重奏,更丰富地表现了红河渔民们的劳动、生活情景。全曲由晨曦(引子)、
44、渔歌、欢唱、跳月、渔歌、远去(尾声)几个部分组成,曲调优美清新,充分发挥了乐器巴乌的特色和演奏技巧。乐曲开始在筝和笙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旋律背景上,巴乌奏出了辽阔自由的引子,旋律优美舒展,描述了红河早晨美丽如画的风景:1=G在引子后,巴乌以浓郁的哈尼族歌调奏出了渔歌的主题,节奏轻盈荡漾,表现了红河地区的各族人民对新生活的赞颂。1=G24主题音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构成“欢唱”部分,表现了红河两岸各族人民欢乐的歌舞场面。1=G48巴乌与筝、笙的问答句,奏出了红河彝族跳月歌舞的旋律,节奏的变化很有特色,把音乐引向高潮:接着渔歌主题再现,在优美动听的尾声中结束全曲。附谱:渔歌阎铁明1943年生,黑龙江富锦
45、人,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艺术学院竹笛专业。对音乐声学、音响学、乐器制造等领域有较深入研究,掌握了三十余种民族民间器乐的演奏技巧。创作并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巴乌曲渔歌、春到草原、赫哲新歌、景颇山上、彝族舞曲、乡思、情满日月潭,加键竖笛塔吉克族人民心花放,加键小筚篥曲佳节,10种中国古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联奏曲凤尾竹下等。其制造的改革巴乌,传入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七)欣赏西山调(女声独唱)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大理地区白族民歌。歌曲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体,为五声羽调式。第三乐句变化重复第一乐句,第四乐句变化重复第二乐句后全曲结束。全曲只在结尾处作了节奏延长,并加了山歌中常有的“喊声”。歌曲材料简练,极富白族民歌风格。歌曲表现了西山区的锦绣山河和发展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了白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喜悦和他们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憧憬和追求。附谱:西山调(八)歌表演弯脚舞蹈歌普米族常用的乐器有竹笛、葫芦笙、口弦、四弦琴等,大多用来伴奏舞蹈。因此,除舞曲之外,很少有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普米族流行的舞蹈主要是“打跳”,又称为“锅庄”。“打跳”多用竹笛或葫芦笙伴奏,有“搓代”(大筒舞)、“瓦崩多”(纺麻线舞)、“旦比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