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元素研究.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元素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元素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元素研究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元素研究 摘 要: 基于利益相关者这一多元化的视角,创新性的提出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学生家长、媒体和社会等“十纬”主体,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旨在引起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从事高职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主体。 关键词: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元素;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9502 1 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可以
2、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目前,关于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尚无公认的定义。本文认为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从事一线的外贸类技能类岗位群的技能型人才;二是通过学习获得行业承认的经贸类技能资格证书;三是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与岗位匹配的极强的实操能力;四是个人能够解决与技能相关的突发事件,具有超强的冷静思维和适应能力。 2 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元素 传统的人才培养的评价要素集中在学校这“一纬”主体;当前比较流行
3、的人才培养的评价要素延伸到“政行企校”这“四纬”主体;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这一创新的视角下研究高职经贸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因素,其主体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学生家长、媒体和社会,把“四纬”拓展到“十纬”主体。 2.1 政府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某一具体项目的内在运 营,也不参与组织结构的构建,但其地位决定其依然是“十纬”主体合作、产学结合的主导者、引领者、推动者和影响者。它主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政策、制度和规划以及引导、沟通、协调和座谈等方式对人才培养产生“开门见山”或“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因此,在这“十纬”利益共同体中,政府是构建利
4、益共同体的关键要素之一,其法律、政策、制度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主导并推动着高职院校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引导并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平台,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打造各产业“升级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零距离”、“零间隙”、“零等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达到充分就业、共享利益、共同发展的目标。 2.2 行业 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外贸行业、饮食行业、服装行业等。行业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中间桥梁,是促进产教结合的纽带。行业组织是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所组成的一种民间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是行业
5、成员利益代言人和维护者;是行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者和协调者。行业组织肩负着制定、修订行业标准、行业准则、行业惯例、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预警机制和战略目标;参与某一行业质量认证、行业监督和行业管理;了解某一行业经济运行、市场供求和行业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情况,是行业内的企业不可或缺的组织机构。行业组织根据某一行业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制定本行业职业规划,预测市场、预测人才需求,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设置、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教学质量评估、技能大赛和体系创新,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下企业以及企业的导师下课堂这双向流通创造有利条件,为实现教育与产业、专业与产业、人才与岗位等无缝对接牵
6、线搭桥,为实现产学合作、产学结合等有序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2.3 企业 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的运营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其人才的实现途径如下:一是企业自身培养,这种方式不仅受到数量上的限制,而且受到时间和利益的限制;二是通过猎头公司从其他企业高薪“挖掘”人才,这种方式不仅使企业的人才成本增加,而且可能引起竞争对手的报复;三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形成共育人才,共管人才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人才需求的前向一体化。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既是企业自身发
7、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企业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更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而且是高职毕业生的归宿点,由此可以推导如下结论:企业和学校互为主体的前提下,平等协商共建基地(校中厂和厂中校)、共建专业、共同开发教材,提供企业导师、接受学生工学交替和教师下企业等,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企业培育急需的批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学校 这里的学校指的是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其定位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1902-1904年,晚清
8、政府颁布了“壬寅-癸卯学制”,将学校职业教育分为简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三个层次,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因此无论是100多年前还是今天的职业教育,都意味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本质上分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犹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而校企合作只不过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直接表现形式。在“十纬”利益共同体中,职业院校及构成职业院校的主体是校企合作的多元主体参与者,也是多元利益受益者。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规划,把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纳入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
9、完成教育教学子项目,共同管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训,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零间隙”、“零等待”。同时学校教师也在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继续教育、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交易流程等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和了解企业的技术技能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5 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教学计划的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等一系列教学体系都需要教师这一主体执行和完成,因此,本文认为教师在“十纬”利益共同体中处于优先度的主体地位。基于这一定位,教育管理者应努力创造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经贸 类专业 技能 人才培养 评价 元素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