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长春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长春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作文与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2.体会文章中“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学习作者借用事例来进行议论、抒情,论述自己观点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壮”等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教学重点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的“文”“气”及其二者的关系。教学难点作者写此文自荐,为的是能得以拜访韩太尉。作者在文中既要表现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又要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志向。其间的尺度很难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思路,学习作者得体合适的语言
2、。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上枢密韩太尉书要求如下: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学内容 一、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三、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的美好心愿。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首词有一个小序,作者通过这部分内容阐述了自己写此词的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这里的“子由”指的就是他的弟弟苏辙。这一年苏轼政治上很不顺利,和弟弟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作者借此篇来抒发政事不顺的抑郁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我们知道,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苏轼曾评价苏辙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辙的代表性作品上枢密韩太尉书,来品味他文学上的才华。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和韩太尉。(见教师教学用书资料)2.解题。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
4、”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枢密韩太尉,指当时掌握全国军事大权的韩琦。枢密使之职等同于秦汉时的太尉,故称韩太尉。本文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文章曲折委婉地从做好文章决定于作者的精神气质谈起,认为人的气质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阅历和知识外,还要向卓越的人物求教,最后点明自己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为了“养气”,希望能获得一见。此封求见信写得结构严密而跌宕,内容浩荡而深邃,文气淡泊而用意显明,能使看信人顿生不能拒之门外之情,而欣然接纳。3.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断句。称其气之小大 十有九年恐遂汩没 华山嵩(山) 苑囿 冠天下 天下之所
5、恃四夷之所惮 且夫4.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5.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生:平生,生性。气:精神,气质。宏博:广大。豪俊:豪杰。奇气:奇异的气度。中:内心。有:同“又”,表余数。与游:结交,往来。邻里乡党:当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此处泛指乡里。慨然:感慨万端地。想见:想象。巨丽:宏伟壮丽。宏辩:雄辩。秀伟:秀美,魁梧。才略:才学谋略。冠:位居第一。恃:依赖。惮:怕。入:在朝廷。出:在边境,在朝廷外。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自壮:自强,使自己得到提高。尽:穷尽,遍览。大观:丰富多彩
6、的景象,这里包括山门名胜和贤人名流。通:通晓,熟悉。吏事:为政做官之事。有取:求取,谋取。所乐:乐意做的事。赐归:经皇帝批准回乡。三、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写作内容。 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文章结构及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然后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二、合作探究。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作者提出观点是
7、“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需要道德养气。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决然舍去”?目的是什么?因为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目的:“求天下奇闻壮
8、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其浩然之气。3.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4.作者在第二段的末尾处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5.本文的目的是求见,但是作者却从为文治学谈起,为什么?为了展示自己深刻的见地和出众的才华,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自己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同时也让韩琦享受被仰慕、被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传序书箴四篇上枢密韩 太尉 教案 长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