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讲练突破-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doc(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第13讲种群和群落考纲热度1.种群的特征(5年16考)2.种群的数量变化(5年12考)3群落的结构特征(5年23考) 4.群落的演替(5年8考) 诊断知识盲点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2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组成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4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5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2、。()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呈“J”型。()7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8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10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在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11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12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
3、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14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15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16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是决定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17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18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演替形成森林。()19群落演替的原因有竞争、环境改变等。()20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生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二轮复习生物第1部分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4、高考领航1(2016高考全国甲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选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
5、值。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实际操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对照上面的总体分析,C项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后,即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应再乘以甲地面积,D项错误。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
6、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和_。解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消费者的直接能量来源是它的上一个营养级。(2)种群的数量特征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见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人的主观因素,否则,将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4)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1)生产者(2)出生率死亡率(3)随机取样(4)
7、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核心探究1理清种群的数量特征2区分“S”型曲线和“J”型曲线“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无K值有K值无K值有关种群数量变化四大失分点1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研究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2对“”的理解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3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4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1)种群增长率是指
8、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2)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3)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题点突破题点一种群的特征及其种群密度的分析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大于162只B等于162只C
9、小于162只 D无法推测解析:选C。根据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标记的个体数重捕的个体数/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即N/5042/13,可得N162,N代表草场灰苍鼠种群的测量值,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目会偏低,使得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高即实际值应该小于测量值。调查数据统计中“误差”整合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1)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2)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此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1)相同,即相对真实值偏大。(
10、3)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此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4)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或迁入、迁出。2样方法误差归纳(1)未做到“随机”取样。(2)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题点二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应用分析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
11、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不变解析:选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A正确;图中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B错误;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酵母菌数量比实际值低,原因可能是取样时没有混匀等,但不是酵母菌个体死亡,C错误;不同生存条件,生物环境容纳量不同,D错误。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
12、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相同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选A。由于培养液体积不同,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相同,A错误;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B正确;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C正确;试管、的起始酵母菌数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前者少于后者,所以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D正确。3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
13、,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下图表示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示种群迁入,其中0月时为蝗虫迁入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3月蝗虫种群呈指数增长B2月一定迁入了蝗虫的天敌CM为在该环境中蝗虫种群的平稳密度D该生态系统在37月的稳定性比02月高解析:选D。分析题图可知,03月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不是J型增长,A错误;2月迁入某种群后,蝗虫种群的数量增加速率变慢,迁入的种群可能是蝗虫的天敌,也可能与蝗虫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图中M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而不是种群密度,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37月份,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因此37月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02月份
14、高,D正确。1.依据文字信息鉴别“J”型增长和“S”型增长(1)若题干中明确告知“无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若题中出现“有环境阻力”、“自然界中”、“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实验室中模拟人工饲养条件”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学会K值变动示意图的解读(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
15、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考领航1(2015高考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项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
16、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2(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
17、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
18、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答案:(1)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节选)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
19、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了解演替初始条件并根据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结合对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进行解答。(1)该演替是在原有
20、的土壤、种子等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3)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越多,对于阳光的争夺越激烈,植物分层越多且明显,而动物分层与植物分层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答案:(1)次生土壤(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核心探究1理清群落中四种关系写出A、B、C、D四图a与b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2区分群落中的两种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3.明辨对群落演替理解的三个易误点(1)演替并不是
21、“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题点突破题点一群落的结构判断1如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
22、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选C。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故选择C选项。2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植物园、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二轮 复习 部分 专题 突破 环境 13 种群 群落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