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两度卖壳-申达系的没落之路.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三年两度卖壳-申达系的没落之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两度卖壳-申达系的没落之路.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三年两度卖壳 申达系的没落之路三年两度卖壳 申达系的没落之路 连续七度涨停!近日,因被借壳而暴涨的中达股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5月27日,江苏中达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达股份”)发布重组预案称,拟出售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并以定增方式收购深圳市保千里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千里”)100%股权,拟购买资产的预估值不超过30亿元。中达股份将借此转行成为高端视像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方案发布后,中达股份连续7个交易日涨停。 然而,如此风光涨幅的背后,却折射出申达系没落的阴影。 申达系的主体为申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达集团”),后者为中达股份
2、控股股东。申达系的核心人物为张国平,巅峰时期,张国平控制的资产数量超过百亿。不过,从2006年开始,受困于江苏太平洋建设集团(以下简称“太平洋建设”)的连带担保责任,张国平及其控制的申达系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申达系资金链紧绷时,张国平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利用控股股东的地位,抽空上市公司资金,同时对各地子、孙公司进行贷款担保,从而获取大量的银行贷款,维持摇摇欲坠的申达系。 不过,张国平的上述措施并未挽回申达集团的败局。2012年11月份中达股份的公告显示,江苏省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银团协调会议,决定对包括中达股份在内的申达集团进行整体破产重整。 中达股份卖壳是申达系没落的缩影,在此
3、之前,申达系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江苏申龙(全称江苏申龙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海润光伏”)已于2011年易主,随着破产重组的持续推进,申达系的资本运作游戏也将谢幕。 申达系遭遇资金困局 公开资料显示,申达系主体为申达集团,后者主要从事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巅峰时期,整个申达系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五大集团,50家左右的骨干企业。 申达系的核心人物是张国平,任申达集团董事长,与其兄张国兴和其弟张国伟构成申达系铁三角,目前张国兴已退出一线管理岗位,张国伟曾任中达股份总裁。 申达集团始于张国平的家乡江苏省江阴市申港乡。1986年,时任江阴县(江阴市前身)申港乡宋家圩村生产队长的张国平带领42名子弟
4、兵,出资28万元在宋家圩村买下12.4亩土地建起申港装璜彩印厂,依靠电烙铁等简陋工具生产低档塑料包装袋,这就是申达集团的前身。 18年后的2004年,申达集团迎来发展的巅峰时期,当年申达集团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选为“首届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集团总资产一度达到近百亿元,形成年产各类软塑新材料25万吨的规模,成为产销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中国软塑包装行业龙头企业。2004年集团销售收入实现53亿元,利税3.8亿元,上缴税收连续三年超亿元。 随着申达集团步入辉煌,张氏三兄弟荣登福布斯富豪榜。在2005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张国兴、张国平、张国伟三兄弟以11.5亿元的财产排
5、在第160位。 巅峰时期的申达集团通过两家上市公司辐射数十家骨干企业,投资领域涉及软塑、金融、房地产、酒店等多个行业。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江苏申龙和中达股份。张国平通过其弟张国伟(曾任中达股份总裁)和其侄张健(张国平哥哥张国兴之子,曾任江苏申龙董事长)牢牢控制两家上市公司。 不过这一切在2006年戛然而止。从2005年开始,申达集团与太平洋建设建立互保关系,太平洋建设于2006年9月开始资金链断裂,相关债权银行追究申达集团连带担保责任,申达集团面临着创立以来的最大危机。 涉嫌掏空上市资产 由于与太平洋建设的连带担保责任涉及金额巨大,危急关头,申达集团开始了大范围的资本腾挪,当时其旗下的两
6、家上市公司中达股份和江苏申龙成为申达集团首要的资本获取对象。 2006年9月7日,江苏申龙和控股股东申龙集团签订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决定以自筹资金1.04亿元向控股股东购买公司周围9宗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半个月以后,江苏申龙于2006年9月22日以通讯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两项收购提案,分别是江苏申龙出资3012万元收购申达集团持有的靖江国际大酒店32%的股权和出资6000万元收购江苏瀛寰实业(以下简称“瀛寰实业”)持有的东海证券4.95%的股权。江苏瀛寰实业同样隶属于申达集团。通过上述交易,申达集团一个月内就从江苏申龙获得资金近两亿元。 不过,资金链紧绷的申达集团并未就此收手。当年12月份,
7、江苏申龙自筹资金2.65亿元向控股股东申龙集团收购其所持有的江阴申恒特种新材料75%股权、无锡普润投资担保公司100%股权、无锡普润典当公司30%股权、常州御源房地产10%股权、成都御源房地产11.54%股权和申龙集团部分商业房产。 从担保危机发生开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上市公司江苏申龙为申达集团输血就高达4.6亿元之巨,已超过江苏申龙当年的营收规模(2006年营收为3.23亿元),当年的江苏申龙随即遭遇了自2003年上市后的首个亏损年(江苏申龙2006年亏损179万元)。而在上市的前两年,公司净利润维持在2300万元2500万元之间,如此巨量的抽血行为使得上市公司当年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
8、增加额”达-1.47亿元。 更严重的是,上述收购的大量资产不仅没有给江苏申龙带来经济效益,反而成为江苏申龙难以承受的包袱,多数收购的公司在随后的一两年内便出现大额亏损,而此后的江苏申龙更是连续三年出现巨额亏损,其2007年2009年扣非后的亏损总额超过3亿元。 最终,不堪重负的江苏申龙于2009年陷入暂停上市的困局。 在向江苏申龙抽取资金的同时,申达集团运用同样手法从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中达股份获取资金5亿元。 2006年7月13日,中达股份和申达集团、瀛寰实业共同签署了出资转让意向书,中达股份收购常州御源90%股权、申达大酒店70%股权,出让方分别为申达集团和瀛寰实业。意向书约定以江苏天衡会计
9、师事务所出具的评估报告为基础,各方初步商定常州御源90%股权的价格为2亿元,申达大酒店70%股权的价格为1.8亿元,交易总价达3.8亿元。意向书同时约定,申达集团和瀛寰实业分别对常州御源和申达大酒店享有的1.2亿元债权,以账面价格一并转让给中达股份。上述交易转让金额合计达5亿元。 上述收购后来被证明存在重大瑕疵。2007年9月18日,中达股份进行了一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涉及上述交易的金额达3.8亿元,该项收购在年报审计时被会计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 此后中达股份的业绩一路下滑,2006年实现净利润1400万元(2005年净利润为8300万元),此后三年,与江苏申龙一样,中达股份出现巨额亏损,扣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 两度卖壳 申达系 没落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