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及镍合金的晶间腐蚀及其压力容器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doc
《不锈钢及镍合金的晶间腐蚀及其压力容器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锈钢及镍合金的晶间腐蚀及其压力容器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不锈钢及镍合金的晶间腐蚀及其压力容器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黄嘉琥I目 录一 概述1二 不锈钢晶间腐蚀机理2三 镍合金晶间腐蚀机理6四 避免晶间腐蚀的方法6五 晶间腐蚀敏感性标准检验方法8六 检验的必要性9七 试验方法标准和容器检验标准的关系10八 材料检验和容器检验的关系11九 是否检验的确定11十 检验方法的选择12十一 检验试样的状态14十二 检验的合格指标15十三 压力容器检验职责1515一 概述不锈钢和镍合金是耐腐蚀压力容器采用最多的材料,设计选材制造检验中应保证压力容器具有足够的耐晶间腐蚀性能,避免在容器运行中产生晶间腐蚀失效。受到严重晶间腐蚀后,
2、材料会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强度、塑性和韧性,失去承载能力,严重时用手一捏即成为散砂般的小颗粒。对于压力容器而言,破坏性很大。十九世纪初期当不锈钢和镍合金开始工业应用时,晶间腐蚀曾成为失效的主要形式。迫使人们不得不对其机理与对策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材料和检验两方面同时对其控制。现在ISO及主要工业国家也都有自己的不锈钢和镍合金的试验方法标准,见表1、表2。应当说,在晶间腐蚀、应力腐蚀、点腐蚀、腐蚀疲劳等各种局部腐蚀形态中,对晶间腐蚀的研究较为深入,所能采用的工程对策较为具体,在各种腐蚀试验的标准方法中,主要都用于科学试验,只有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还用作为工程材料和设备的检验措施。在对晶间腐蚀进行有效控
3、制和检验后,这些年才把化工过程设备产生的晶间腐蚀失效事故降到占各种腐蚀失效事故总和的10%以下。因此对化工设备尤其是压力容器的晶间腐蚀进行控制和检验,数十年来一直是必要措施。应力腐蚀失效事故占腐蚀失效事故总和的50%以上,主要是由于对应力腐蚀失效的工程控制手段还不够有力,也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工程检验方法。此处的工程晶间腐蚀是指敏化型晶间腐蚀,现在只有不锈钢、镍合金、铝合金三类材料的部分(或大部分)合金才存在晶间腐蚀问题,ISO和各主要工业国家也只有这三类材料具有晶间腐蚀敏感性的试验方法标准。铝合金化工设备一般都没有将晶间腐蚀敏感性试验作为工程材料和设备的检验手段,因而目前进行晶间腐蚀敏感性工程检
4、验的只是不锈钢和镍合金材料和设备。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第57条规定:“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或受压元件用于有晶间腐蚀介质场合时,必须在图样上提出抗晶间腐蚀检验或热处理要求。”含铬和(或)钼的镍合金可看作是铬镍不锈钢的延续。不锈钢和镍合金制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应为保证容器不产生晶间腐蚀失效事故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应正确地进行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我国GB/T 214332008不锈钢压力容器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以及JB/T 47562006镍及镍合金制压力容器附录D(规范性附录):镍合金容器的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即为贯彻执行“容规”该规定的两个具体标准。表1 各国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试验
5、方法标准国家、组织标准号标准名称ISOISO 3651-(12):1998(E)不锈钢晶间腐蚀性能的检验第1部分:奥氏体和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在硝酸介质中测定失重的腐蚀试验(Huey法)第2部分:铁素体、奥氏体和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在含硫酸的介质中的腐蚀试验欧盟EN ISO 3651(12):1998德DIN EN ISO 3651(12):1998法NF EN ISO 3651(12):1998英BS EN ISO 3651(12):1998美ASTM A2621998检验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的标准方法ASTM A7631993(1999)检验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
6、的标准方法俄 60321989耐蚀钢与合金的晶间腐蚀性能的试验方法表1(续)国家、组织标准号标准名称日JIS G05711980不锈钢的10%草酸浸蚀试验方法JIS G05721984不锈钢的硫酸-硫酸铁腐蚀试验方法JIS G05731999不锈钢的65%硝酸腐蚀试验方法JIS G05741980不锈钢的硝酸-氢氟酸腐蚀试验方法JIS G05751999不锈钢的硫酸-硫酸铜腐蚀试验方法JIS G05801986不锈钢的电化学再活化率测定方法中国GB/T 4334.12000不锈钢10%草酸浸蚀试验方法GB/T 4334.22000不锈钢硫酸-硫酸铁腐蚀试验方法GB/T 4334.32000不锈
7、钢65%硝酸腐蚀试验方法GB/T 4334.42000不锈钢硝酸-氢氟酸腐蚀试验方法GB/T 4334.52000不锈钢硫酸-硫酸铜腐蚀试验方法表2 各国镍合金晶间腐蚀敏感性试验方法标准国家、组织标准号标准名称ISOISO 9400:1990(E)镍基合金耐晶间腐蚀性能的检测美ASTM G 281997检验镍铬合金压力加工材晶间腐蚀敏感性的标准试验方法中国GB/T 152601994镍基合金晶间腐蚀试验方法俄 60321989耐蚀钢与合金的耐晶间腐蚀性能的试验方法其中硫酸-硫酸铁法,硫酸-硫酸铜-铜屑法及硝酸法可用于镍合金 249821989耐蚀、耐热与热强合金板材标准中列有20%盐酸法、31
8、%硫酸-硫酸铁法及31%硝酸-18%硝酸法可用于镍合金二 不锈钢晶间腐蚀机理1 铬对耐蚀性起决定性作用不锈钢中必须含铬、腐蚀氧化后表面形成含Cr2O3的钝化膜,质地致密,与基体附着牢固,阻滞了介质的腐蚀作用。这是不锈钢耐蚀性好的基本原因。铬必须溶入铁的基体中才能起到上述耐蚀作用。铬溶入铁中一定量后才能明显提高耐蚀性。铬溶入铁中的量与耐蚀性的提高并不是成渐变的关系,而是达到一定量后发生突变。按塔曼(Tammann)定律规定,在某些固溶体中,将较稳定的A组分加入到较活泼的B组分中时,A与B的克分子数比达到n/8时,固溶体的耐蚀性会急剧提高。此处n为1、2、4等正整数。铬的克分子量为52、铁的克分子
9、量为55.8。当n=1时,加入的铬质量百分数应为11.7%,当n=2时为23.4%,因此不锈钢形成了铬含量12%14%和24%26%两个等级。即铬名义含量13%和25%两个等级。另外,根据试验,钢中铬含量超过16%时在氧化性的酸如稀硝酸中才有明显高的耐蚀性。见图1和图2。由于单相奥氏体相具有更好的耐蚀性,由图3可见,当铬含量为16%18%时可在最低镍含量8%时获得奥氏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8-8奥氏体钢,由此角度,Cr含量16%18%即名义含量17%亦为不锈钢的又一个等级。不锈钢形成了铬含量13%、17%、25%三个耐蚀等级。图1 铬含量对Fe-Cr合金在 图2 铬含量对Fe-Cr合金在5%
10、和 稀硝酸中耐蚀性的影响 3.5%稀硝酸中耐蚀性的影响 图3 为获得稳定奥氏体组织,含0.1% 图4 碳在18-8不锈钢中的溶解度曲线 碳的铬镍不锈钢中的铬、镍含量2 碳在不锈钢中的溶解度碳在18-8奥氏体不锈钢中的高温极限溶解度可超过0.08%,而在室温时则低于0.03%或更低。当不锈钢中的碳量高于0.03%时,在高温下碳可全部分或大部固溶于奥氏体基体中。但随着温度下降,碳的溶解度下降,过饱和的碳会从基体中析出,直到温度降到400300以下碳不能扩散为止。碳的析出并不以单质碳析出,而是以Cr23C6为主的碳化物形态在晶粒边界析出。3 高铬相和贫铬区Cr23C6中的铬含量93%,碳含量7%,均
11、远高于不锈钢的平均铬含量和碳含量,可称为高铬相和高碳相。Cr23C6的高铬和高碳含量都是首先从碳化铬邻近的基体晶粒边缘扩散过去的,因而这个邻近地带的铬含量和碳含量都会大大下降,成为贫化区。然后基体晶粒其他区域的铬原子和碳原子会不断向贫化区扩散补充。由于铬原子直径为0.26mm,碳原子直径为0.18mm,铬原子的体积约为碳原子的3倍多。在相同温度下,碳原子的扩散速度要比铬原子快得多,即在贫化区的碳的补充速度要比铬的补充速度快得多。贫化区所补充的碳又不断以Cr23C6的形式向晶界析出,致使贫化区的铬含量快速下降,而碳含量下降不多,贫化区就主要成为贫铬区。如果不锈钢的铬原为25%,贫铬区的铬含量低于
12、23.4%时耐蚀性会降低一个等级,低于16%时又降低一个等级,低于11.7%时更降低一个等级,即不锈钢产生了敏化。敏化后18-8不锈钢晶粒晶界的铬含量分布示意图见图5。图5 18-8不锈钢敏化后晶粒晶界铬含量分布示意图图6 304和304L用硫酸-硫酸铜-铜屑法试验的时间-温度-敏感性(TTS)曲线当长期处于400以上温度时,析出高铬相,形成贫铬区的过程会一直进行,直到基体晶粒中的过饱和碳全部析出成为Cr23C6为止。如仍然保持在400以上时,Cr23C6停止再析出,主要过程为基体晶粒中的铬向贫铬区不断扩散补充,直到贫铬区消失。但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焊接,热成形、热处理等热作过程从高温冷到40
13、0以下的时间并不长,如固溶热处理,冷却速度很快,短时内Cr23C6析出很少,贫铬区铬的贫乏程度并不高。如焊接、热成形、退火热处理等,保持较长的冷却过程,冷却后,可析出较多碳化铬,贫铬区的贫铬程度可能较高,可使不锈钢处于较严重的敏化状态。4 贫铬区与高铬相的快速溶解含铬量超过16%的不锈钢接触氧化性介质时,基体晶粒可处于钝化状态,而贫化区会处于活化状态快速溶解。在强氧化性介质中Cr23C6也可能产生过钝化快速溶解。这使晶界腐蚀速度大大超过晶粒,即产生晶间腐蚀。产生晶界碳化铬和贫铬区的不锈钢在一定的腐蚀介质作用下会产生晶间腐蚀。这种不锈钢称为具有晶间腐蚀敏感性,只有不锈钢具有一定的晶间腐蚀敏感性,
14、同时接触具有能使晶间快速腐蚀的介质时才能产生晶间腐蚀,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5 钼、氮的作用含钼不锈钢中的钼对耐蚀性也与铬类似起有利作用。但由于钼在钢中的溶解度不高,一般含量在4%以下,特殊情况不超过7%,含钼钢在600以上容易在晶界析出金属间化合物相(FeCr,FeMo),其铬含量为48%,亦高于基体平均铬含量,为高铬相,也会对产生贫铬区和贫钼区起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如铬明显。不锈钢中常含氮,约0.5%。高温时溶于基体中,温度下降时,过饱和的氮会以Cr2N的形式在晶界析出,亦为高铬相(铬含量约80%),对产生贫铬区起一定作用。当氮作为合金元素加入达0.10%0.25或更高时,在敏化温度下氮主要
15、会抑制并延缓Cr23C6的析出,降低贫铬区的贫铬程度。因而氮含量低时会提高晶间腐蚀敏感性。加氮作为合金元素的不锈钢可分控氮型(N0.10%或N0.12%)、中氮型(N0.40%或N0.5%)和高氮型(N0.4%或N0.5%)三种类型。这些含氮钢对提高耐晶间腐蚀性能主要起有利作用。6 大阴极与小阳极的作用贫铬区和晶粒在与腐蚀介质接触时形成了电化学腐蚀回路。贫铬区电位低,为阳极;晶粒电位高,为阴极。贫铬区的宽度仅为10-3m10-2m,奥氏体钢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0m102m,相差25个数量级。因而与介质接触的贫铬区的表面积和晶粒的表面积会相差好几个数量级。由于总的阳极电流值等于阴极电流值,因此阳
16、极的电流密度也就会比阴极的电流密度大好几个数量级。晶界析出的碳化铬的宽度约为10-1m左右,也比晶粒小得多。这种大阴极小阳极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晶间腐蚀的速度。7 腐蚀介质的作用晶间腐蚀的产生与腐蚀介质密切相关,如介质对晶粒与贫铬区均能钝化,贫铬区不能快速活化腐蚀,就不会产生明显的晶间腐蚀。如介质对晶粒与贫铬区均为活化腐蚀,即不锈钢的耐均匀腐蚀性能差,也显示不出晶间腐蚀。弱氧化性介质能快速溶解贫铬区,常不能溶解碳化铬和相。强氧化性介质既能快速溶解贫铬区,也能快速溶解高铬相,产生晶间腐蚀的机制并不相同。8 状态的影响一般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敏感性的敏化温度区域约为400850,敏感性的高低与
17、不锈钢的状态,主要是从高温到室温的冷却速度有关。常用时间-温度-敏感性(TTS)曲线表示。将不锈钢试样在各温度分别等温处理不同时间,按某种晶间腐蚀敏感性检测方法所得到的通过与不通过的结果,在温度、时间的座标上,得到通过和不通过的分界曲线,常为C形曲线,曲线左侧为通过,右侧为不通过。图6为304和304L,用硫酸-硫酸铜-铜屑法检测的TTS曲线。由曲线可知,如钢的冷却速度很快,冷却曲线位于C曲线左侧,则钢应为检验通过,晶间腐蚀敏感性很小。如钢经过良好的固溶处理即属此种情况。如冷却速度较慢,冷却曲线穿过C曲线,说明检验通不过,有较高的晶间腐蚀敏感性。冷却速度快,通过敏化温度区域的时间短,析出的高铬
18、相少,贫铬区的贫铬程度不高,晶间腐蚀敏感性不高。冷却速度慢,通过敏化温度区域的时间较长,析出的高铬相多,贫铬区的贫铬程度高,晶间腐蚀敏感性高,不同的成分牌号,不同的晶间腐蚀检验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TTS曲线。三 镍合金晶间腐蚀机理1 镍铬合金含铬的镍合金的晶间腐蚀机理和铬镍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机理类似。镍基合金中铬含量大多为15%25%,铁镍基合金中铬含量一般不超过20%。在高温下碳在镍合金中铬含量一般不超过20%。在高温下碳在镍合金中的极限溶解度较高,碳的大部或全部可溶于基体中,但在室温下碳的溶解度很低,如Ni-15Cr(Inconel 600)合金在650时碳在基体中的溶解度低于0.01%。因
19、而随着温度下降,过饱和的碳会以Cr23C6、Cr7C3等碳化铬的形式在晶界析出,这些高铬相的析出也会产生贫铬区,导致产生晶间腐蚀的敏感性。由于碳在镍合金的常温溶解度比不锈钢更低,因而在同等碳含量的情况下,镍铬合金的晶间腐蚀敏感性比不锈钢更高。2 镍钼合金镍钼合金(Hastelloy B系列)中加入的钼含量为26%32%,钼在600的镍中的溶解度为20%,在1300时的极限溶解度约为35%,在1095时为30%。由于高温下镍中有高的钼溶解度,固溶处理后可使钼过饱和地溶于镍中,因而使镍钼合金在盐酸等强还原性酸中有优良的耐蚀性。但如缓慢冷却,在12001300的高温敏化区会在晶界析出Ni2Mo4C、
20、Ni3Mo3C、Mo6C、Mo2C碳化物和相(MoFe);在550900中温敏化区会析出Mo6C、Mo2C碳化物和Ni3Mo、Ni7Mo6、Ni4Mo等金属间化合物,这些析出相含钼量都很高,如Mo6C为98%、Mo2C为94%、相(MoFe)为63%、Ni7Mo6为58%,均高于合金平均钼含量26%32%,为高钼相。致使邻近区域产生贫钼区。钼的原子直径为0.4nm,比碳原子直径0.18nm大得多,更促使贫钼区钼的贫化。贫钼区的快速溶解会产生晶间腐蚀。3 镍钼铬合金镍钼铬合金(Hastelloy C系列)常含铬14%23%、含钼13%18%,对氧化性酸和还原性酸同时具有耐蚀性。由于从高温冷经敏化
21、区时,会在晶界析出M6C、M2C、M23C6等碳化物和相、Ni7Mo6等金属间化合物,这些高铬相、高钼相和高铬钼相的析出,致使产生贫铬、钼区、产生了晶间腐蚀敏感性。四 避免晶间腐蚀的方法1 降碳碳化铬和碳化钼的析出是产生贫铬区和贫钼区的主要原因。降低碳含量是解决晶间腐蚀的基本方法。不锈钢按碳含量可分为:高碳级,C0.08%;低碳级,C0.03%0.08%;超低碳级,C0.01%0.03%;极低碳级,C0.01%。实际上是按耐晶间腐蚀性能分成四个等级。镍合金为了耐晶间腐蚀,其碳含量常降到0.02%,乃至0.01%。过去用电弧炉炼钢降碳较为困难,近40年普遍采用精炼技术后,降碳已成为较容易与便宜的
22、工艺。2 提高铬、钼提高不锈钢与镍合金的铬、钼含量,可以也提高贫铬区和贫钼区的铬、钼含量,降低晶间腐蚀敏感性,但受铬、钼的溶解度限制,同时铬钼都是铁素体形成元素,要使不锈钢保持奥氏体组织,应同时提高镍含量。3 稳定化铬和钼对碳的亲和力只属于中等,耐钛、铌等对碳有更强的亲和力,有更强的碳化物形成能力。钢中加入钛或铌后,在较高温度时,钛或铌优先与碳结合成TiC或NbC在晶界析出,防止或减少了Cr23C6的析出,即稳定了钢中的碳,防止了贫铬(钼)区的产生,或降低了贫铬区的贫铬程度。钛或铌的加入量与钢中碳含量有关。如钛含量约为5倍碳含量,铌含量约为10倍碳含量,以充分稳定碳。321和347稳定化不锈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锈钢 镍合金 晶间腐蚀 及其 压力容器 敏感性 检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