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培训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CCNA培训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CNA培训教案.doc(1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CCNA 培训教案CCNA培训教案目录第一章: 开场部分1第二章 CCNA课程介绍11第三章:网络技术介绍12第四章:配置与操作Cisco IOS设备80第五章:配置Catalyst交换机操作99第六章:利用VLAN扩展交换网络112第七章:管理CISCO网络环境122第八章:管理IP路由137第九章:ACL管理IP流量156第十章:建立点对点串行连接168第十一章:建立帧中继连接173第十二章:建立ISDN连接178第I页CCNA培训教案第一章: 开场部分1. 致欢迎词及讲师介绍欢迎各位参加本次CCNA课程我是本次课程的指导讲师,我叫XXX,PPT上是我个人的介绍,非常高兴能在这个课堂上指导
2、大家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我也非常乐意在任何时候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技术。2. 课程前提知识、培训纲要及培训时间安排为了更好的学习CCNA这门课程,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需要各位最好对电脑的基本操作要熟练,要熟悉我们电脑的一些基本常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纲要包括如下部分,这些内容较之大家手头的官方教材要丰富许多。结合我们过往大量的培训实践,我们认为在本门课程中还需要加入大量的关于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便各位在学习后续的课程时能更容易理解和网络相关的技术。在第0部分,我们将学习网络互连的基本知识,包括OSI参考模型及网络通讯基本原理,常见网络互连设备及网络的连接,网络协议的基本知识及IP地址等。在第
3、1部分,我们将会学习CISCO IOS相关方面的内容。在第2部分,我们将开始学习交换机,了解catalyst交换机产品,掌握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及CISCO产品基本的配置方法与STP的内容。在第3部分,我们将学习交换机VLAN的工作原理及VLAN的具体实现方法在第4部分,我们将学习CISCO远程管理及网络环境的应用。在第5部分,我们将学习CISCO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的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及具体实现方法。在第6部分,我们将学习CISCO路由器实现安全的措施之一访问控制列表(ACL)及NAT的工作原理与配置方法。在第7部分,我们将学习广域网的基本知识及PPP协议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在第8部分,
4、我们将学习帧中继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在第9部分,我们将学习ISDN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本门课程的培训时间共约4天时间,具体的时间安排如PPT。3. 培训环境介绍我们努力在为各位营造舒适方便的培训环境,也请各位协助我们创造整洁舒心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培训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环境在10年初进行了一次全范围的更新,现有的硬件配置完全满足我们当前开设的所有课程的实验需要。以下是培训计算机的硬件、网络及软件环境信息,也请各位能配合我们正确的使用他们,避免给我们的网管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此首先我替我们的网管人员谢谢各位了!4. 培训课堂的注意事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希望各位注意如下事项:5. 培训的价值意
5、义各位参加培训,抱着共同的目的学习知识和技术,但通过培训学习知识和技术有何特点呢?6. 培训教材与模拟实验环境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各位通过听讲、记录重点笔记、思考、提问与我们培训指导讲师互动,学习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此外,培训教材和模拟实验环境也是辅助您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大家在整个CCNA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验环境设备将以CATALYST2950与CISCO2600为主。7. CCNA课程简介CCNA课程是CISCO公司的认证之一,也是网络界非常主流的认证之一,是打开网络大门的捷径,也是我们成为优秀网络工程师与得到企业认可的必经之路。8. 预祝词最后,预祝各位学员在培训期间心情舒畅,
6、收获丰硕!第二章 CCNA课程介绍注:CCNA是CISCO整个认证体系中第一个认证,CISCO公司是在1984年12月在美国成立。1986年,思科第一台多协议路由器面市,1993年,世界上出现一个有1000台思科路由器连成的互联网络,思科系统公司也从此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如今思科系统公司已成为公认的全球网络互联解决方案的领先厂商,其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公司、大学、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互联网的基础,用户遍及电信、金融、服务、零售等行业以及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等。同时,思科系统公司也是建立网络的中坚力量,目前互联网上近80%的信息流量经由思科系统公司的产品传递。!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
7、络领域,没有几个认证计划能与CISCO所提供的相提并论。拥有CCNA认证的人士可以为小型网络(不超过100个节点)安装、配置和操作LAN、WAN和拨号接入服务,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下列协议: IP、IGRP、串行、帧中继、IP RIP、VLAN、RIP、以太网和访问列表。Cisco一直网络互联产品的最前沿,在业界保持了统治地位。课程内容:介绍在多协议互联网络中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所要求掌握的概念、命令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实验掌握足够的知识来设计中小型企业网络的解决方案,学习对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安装、配置及故障分析。CCNA课程目标学习完本课程后能达到的水平:安装、配置和操作简单路由式LAN,路由式WA
8、N和交换式LAN网络。Cisco认证路径介绍:CCNACCNPCCIE;CCNA+CCDACCDPCisco对应的课程为ICND(Interconnecting Cisco Network Devices),现在的版本是2.1。在连网和网络互连之间是有区别的。连网是指连接多台计算机,让他们可以交换信息的过程和方法。网络互连是连接多个网络,而不管它们的物理结构和距离如何的过程和方法。网络互连随着连网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而发展。学习本课程的前提条件:对网络的基本概念比较熟悉,尤其是对OSI参考模型的理解。学员在本课程中的参与,自我介绍:课程中的图示:第三章:网络技术介绍ICND学习目标:u 描述数据流
9、量如何在源和目标设备之间交换;u 标识Hub、Switch、Router的角色和功能,并描述它们最适合于哪种网络;u 为一个给定的网络需求选择合适的Cisco设备。CCNA考试目标:u 至少说出工业上采用层次模型的3个原因;u 区分和描述OSI参考模型7层的功能;u 描述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网络服务,并能够找出它们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u 描述数据链路地址和网络地址,并能够找出它们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u 定义和解释数据封装的5个转换步骤;u 定义流控制并说明组网中用到的3个基本方法;u 列出OSI网络层关键的网络互连功能以及他们在路由器中是如何工作的。1. 网络规模和位置结构1.1 网络设计流程定
10、义网络规模和位置结构主办公室(Main Office)分支办公室(Branch Office)家庭办公室(SOHO)远程用户(Mobile Users) 将定义映射到层次模型选择相应模型的解决方案和产品访问层(Access Layer)发布层(Distribution Layer)核心层(Core Layer)路由器(Router)中枢交换机(Backbone Switch)工作组交换机(Workgroup Switch)集线器(Hub)租用线路(Lease Line)帧中继(Frame Relay)ISDN和宽带(ISDN&Broadband)1.2 网络规模和位置结构实例龙华公司(Drag
11、on China),如图。DC公司的主办公室位于广州,在北京、上海和成都有几个大型的分支办公室。这些分支办公室主要分别是销售部门、工程部门及财务部门。DC公司还有很多员工在家里办公,他们住在广州及其附近的城市,他们都需要有一 个家庭办公室。最后,在DC公司中销售人员永远都会有没有止境的旅行,无论远程的销售人员在什么地方,他们都需要一种途径来访问公司的网络资源。在几乎所有的企业网络中,许多都如DC公司般存在下列四种类型的用户/站点中的几种或全部:l 主办公室(Main Office)DC公司大约有300名员工分布在位于广州的4层主办公楼上。计算机资源有很多种:包括大型IBM AS/400,用于财
12、务处理;Microsoft Windows 2000服务器,用于存放各种文件及打印服务器,还有一个Lotus Domino/Notes大型电子邮件服务器。另外,主办公室包括一个从DC公司到Internet的链接,采用高速租用线路(DDN)。总部运行了一个高速以太网局域网络(Ethernet LAN),将办公用户连接到这些资源。l 分支办公室(Branch Office)分支办公室都有本地的文件和打印服务器,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工作站,并运行一个本地以太网局域网络。这些资源大部分是够用的,但某些特殊的任务还必须访问主办公室的系统,如电子邮件的传递。因此有必要建立广域网(WAN)将主办公室与分支办公
13、室之间连接起来。可以通过租用线路来实现WAN,如DDN、Frame Relay等,也可以采用诸如ISDN或其他拨号技术。l 家庭办公室(SOHO)家庭用户通过拥有的一台PC机(也可能有一台打印机),访问主办公室中的文件服务器、电子邮件系统甚至Internet。因此有必要建立家庭办公室与主办公室之间的链接。考虑到成本,家庭用户主要采用拨号(如ISDN)和居民区的宽带(如ADSL)。l 远程用户(Mobile Users)远程用户由于可能在任何地方连接公司办公室,通常使用标准的模拟Modem进行连接。1.3 将定义映射到层次模型在确定了网络规模和位置结构后,下一步便是确定主要的网络层次结构。通常将
14、网络层次结构分为:访问层(Access Layer)、发布层(Distribution Layer)和核心层(Core Layer)。l 访问层(Access Layer)访问层可以被想象成工作组单元,每个工作组与主办公室的一个部门对应,或是分支办公室或家庭办公室的一个分支。一般情况下,访问层的每个单元都具有以下特点:n 相同的网络介质;n 类似的用户带宽需求;n 对数据资源的需求接近;n 对网络资源的需求接近。通常将工作组特定的资源放置在访问层,以获得尽可能高的网络性能。l 发布层(Distribution Layer)发布层通常用于异种介质类型的互联,将不同介质类型的访问工作组转换并连接到
15、网络核心层所使用的介质上。另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转换,包括:n 远程访问服务器通过发布层使得远程用户可以拨号到网络中;n Internet连接是在发布层实现的典型例子。通过路由器将公司网络连接到ISP网络和Internet上;n 组织中不同部分的安全策略可能是不同的,这些策略都是在发布层实现的,通常是通过防火墙、访问控制表(ACL)以及其他过滤机制实现。发布层包括许多重要的网络资源,包括:路由、过滤、路由汇总、安全、包过滤、IP地址或区域聚合。将众多资源脱离出核心层,以尽可能提高核心层的性能。l 核心层(Core Layer)核心层的存在的作用在于尽可能快地将数据从企业网络的一部分传递到其他部分。
16、当访问层接收到对这种类型数据的请求时,他将把这种请求传递到发布层。在发布层中,这些数据流将按照网络其他部分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这就隐藏并允许了介质类型、带宽和安全策略调整方面的差异。通过这一层,数据流将流向核心层,在核心层中,这种数据流将很快被重定向回相应的发布层设备上,这样数据流就到达了他最终的目的地了。大部分核心层由高速中枢交换机构成,它们之间有冗余的连接。对网络进行定义并建模后,下一步就是使用各种网络基本构建来建立网络了,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在选择这些设备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这些设备各自的用途,我们将利用OSI模型来理解网络结构的模型。2. OSI参考模型介绍2.1 计算机网络体
17、系的形成l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种计算机和各类终端经通信媒体连接起来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由于计算机型号不一、终端类型各异、加之线路类型(固定线路或交换线路)、连接方式(点对点或多点)、同步制度(同步或异步)、通信方式(全双工或半双工)的不同,给网络中各结点间的通信带来许多不便;l 网络系统中为实现彼此间的通信,需要有支持计算机间或各结点间通信硬件和软件。一般同种机的通信实现起来较为容易,但异种机间就会困难是得多。因为不同厂家使用的数据格式、交换方式不同,即使在同一厂家的产品中,不同型号计算机的通信方式也各有差异。l 通信软件需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发,因而增加了网络研究的复杂性。为此,各计算机厂家
18、或公司纷纷提出建议要求,实施一套公共的协定,由适当的组织颂布一个国际的标准,使各厂家都生产符合标准规定的产品,在同一网络系统内,力争做到:统一信息编码制度,统一报文格式,统一传输命令,统一控制顺序以及对网内特点,用户、程序名等做到统一编码,达到简化通信手续,方便在不同计算机上实现的目的。l 1974年,美国IBM公司宣布了它研制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这个著名的网络标准是按分层方法制订的。以后SNA又不断得到改进,现在是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网络体系结构,不久后,其他公司也相继推出了本公司的一套体系结构。由于这些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
19、,难以使不同公司的各种设备互通。2.2 OSI参考模型的制定l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成网的标准框架,即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 Reference Model),简称为OSI。这里“开放”的含义是:只要遵守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守该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系统”指的是在现实的系统中与互连有关的各部分。l 直到1983年才形成了OSI/RM的正式文件,即著名的ISO7498国际标准。当时,许多大公司甚至一些国家的政
20、府机构都纷纷表示支持OSI。l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概念上的蓝图,描绘了通讯应该如何发生。它阐述了进行有效通讯所需要的所有进程,并将这些进程进行逻辑上的分组,称为层(Layers)。l 厂商在设计网络产品时基于OSI模型的规范,他提供了网络硬件和软件如何按照分层的方式工作在一起的描述,使通讯成为可能。它也提供一个网络组件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参照,帮助进行网络诊断。2.3 为什么需要OSI模型?l 降低了网络通讯的复杂性(It reduces complexity);l 允许标准化接口(Allow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interfaces);l 推动模块化工程(Facil
21、itates modular engineering);l 确保互操作的技术(Ensures interoperability);l 加速变革(Accelerates evolution);l 简化教学(Simplifies teaching and learning)。应注意的是分层的模型没有定义或者包含实现,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并不是所有的实现都严格坚持或遵从OSI参考模型,但是他们都遵守OSI模型的基本原则。每一层都是用自己的层协议与其他系统的对等层进行通讯,在对等层之间,每个层协议交换的信息称之为协议数据单元PDUs(Protocol Data Unit)。这种类型的逻辑通讯又称之为
22、对等(peer-to-peer)通讯,当需要将一个或多个协议组织在一起以成功完成一个通讯进程时,将这组协议称之为协议栈(protocol stack)。在不同的层都指明了不同的功能和服务。每个OSI层都有特定的网络功能、以及每层与其直接工作的上层或下层通讯的功能。每层提供了一些服务或行为用于准备通过网络传送给另一计算机的数据,所有的请求都从一层发出,通过接口进入下一层。每一层都建立在其下层的标准和活动之上。2.4 OSI模型高层或应用层介绍l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程序对程序的通讯,标识和建立意图通讯的伙伴的可用性,并决定是否存在进行通讯的足够的资源。常见的应用程序包括:
23、WWW, SMTP, EDI, FTP, Telnet, 和SNMP等。l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管理数据的表示转换,将数据转换为我们可以读懂的表示,例如:表示层负责将EDCDIC转换为ASCII。数据压缩、解压缩、加密和解密都处于表示层。表示层的标准包括:DES、PGP、MPEG, MIDI, PICT, TIFF, JPEG, ASCII, 和EBCDIC等。l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和维护通讯通道,实际上这一层通常与传输层联合在一起,在设备或节点之间进行对话控制。通过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组织通讯,处理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协议包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CNA 培训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