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docx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作者:朱自清一、 教学目标1、 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二、 教学内容1、叠字、博喻、通感1) 叠字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格式:ABAB、AABB、ABB、AAB、AA作用: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2) 博喻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
2、察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3) 通感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2、 圆形结构1) 圆形外结构:文章叙述的时空顺序的圆;2) 圆形内结构: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圆。3、 情景交融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1) 融情于景:寓意,给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2) 借景抒情:借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三、教学材料1、叠字、博喻、通感1)叠字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
4、”,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2)博喻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3)
5、通感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2、圆形结构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b圆形内结构: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塘月色 荷塘 月色 教学 设计 教案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