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调研5篇与乡村振兴战略调查报告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调研5篇与乡村振兴战略调查报告5篇.doc(10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乡村村振振兴兴战战略略情情况况调调研研5 篇篇 与与 乡乡村村振振兴兴战战略略调调查查报报告告5篇篇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调研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调研 5 篇篇【篇一】今年 3 月,市政协按照市委常委会的部署要求,围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调研课题,成立以市政协党组成员李放文同志牵头的调研组,会同市农业委制定专题调研实施方案,并向 32 个市直相关部门交办了配合调研工作任务。3 月上旬,调研组赴湘潭、岳阳、江西九江等地学习借鉴外地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做法,多次召集主要责任部门座谈研讨,广泛征求意见。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发展潜力一是特色资源领先全省。近年来,全市积极实施“一县
2、一品”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邵阳油茶”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西甜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生产、玉米面积和产量、楠竹面积和产量、柑橘年加工量、生猪肉牛出栏数、奶牛发展数等排全省第一;脐橙种植面积、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山羊出栏数排全省第二;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排全省第三。全省首个奶山羊养殖基地在城步建成;成功举办全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现场会;邵东等县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武冈铜鹅荣获 20XX 年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绥宁贵太太荣获 20XX 年湖南省十大农业企业品牌;隆回县、邵阳县农业农
3、村工作经验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推介。二是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农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全市有省级电商企业 66 家,建成村级服务站 500 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283 家,家庭农场发展到 3450 家,休闲农庄发展到 158 家,农家乐发展到 2654 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99 万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 5623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425 家,比 2012 年增加 104 家,年销售收入 1043 亿元,较 2012 年增长了 3.8 倍。全市耕地流转总面积 172 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28.9%,30 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 1.17 万户,其中 1500 亩以上大户
4、 38 户。全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发展到 40 家。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八大以来,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 100 亿元,完成除险加固中、小型病险水库、水闸 828 座,整修山平塘 7 万口,改造小型灌排泵站 0.6 万处,整修小渠道 2.5万公里,修复小水池(水窖)1.2 万口,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1.7 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24.8 平方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 60 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 490 万千瓦,比 2012 年增长 90万千瓦,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67%,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 30.6%。绿肥翻压面积达到 120 万亩。启动了
5、雪峰山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910 万亩。建成 10 个国家级新型自动气象站、309 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近 90%。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完成各类造林 190 万亩、义务植树 7671 万株,绿化河渠 1081 公里,创建花园式单位 168 个。完成户用沼气 6200 口,竣工大型沼气工程 35 处、中小型沼气工程 720 处,推广太阳能路灯 6.5 万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640处。2014 年全域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以来,累计投入资金 9.74 亿元,一大批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和无害化焚烧炉等环卫设施得以相继建成并运行,县
6、市农村生活垃圾 70%已实行了集中处理,农村“脏乱差”状况有所改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共开展了 200 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其中双清区新洲、新邵县清水等 24 个村获评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五是脱贫攻坚推进有力。201420XX 年,全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136.38 亿元,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 15.4965 亿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 11.1309 亿元,市级财政投入资金 2.55 亿元,县级配套投入 6.4 亿元,争取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 16.34 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17.2 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重点扶贫产业项目 22 个,建成油茶、奶业、药材等特色
7、农业生产基地 1190 万亩,带动 57.4 万贫困人口增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定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8 家,带动贫困户 4.7 万户 14.6 万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3283 家,有 5.9 万贫困户入社。建成 278 个电商扶贫站和 80 个服务网点。150 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绥宁县列为 20XX 年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县。每年完成新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1.8 万人以上,全市有 12 万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带动4 万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20XX 年,全市投入 30 亿元,为 5.09万户无房户和 D 级危房户重建新
8、房,是全省无房、D 级危房贫困户率先实现危改清零的市州。整合资金 35 亿元,在 20XX 年至 20XX年两年内,彻底解决我市 45 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和 260 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问题,20XX 年已完成人安饮水工程 1074 处,解决 22.57 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完成新建和改建村卫生室 2968 个,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XX20XX 年,全市累计減少贫困人口 76.8834 万人,460 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 16.58%下降到 6.0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XX 年的 7786元增加到 20XX 年的 10756 元,年均增长 12%以上,高于
9、全省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得到了全面发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一是农业产业大而不强。我市农业投入不足、欠账多,基础设施欠缺;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结构不优;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还不高,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 90%尚处在低层次阶段;“一县一品”规模还不大,农业品牌影响力偏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缺乏带动力,制约了产业兴旺。此外,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普遍期望通过吸引大型招商项目落地来实现,忽视吸引专业人才进村,培育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够。二是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受国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效应和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效应挤压,农民持续增收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收入增速由最高时期的
10、 17.4%降至目前的 10.6%,快速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压力很大。目前,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4%),但绝对值偏低,在全省排名第 10 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2180 元,远远低于长株潭等地区。这些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靠工资性收入,相当一部分是靠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较大程度上不是靠农业,不是靠农村,而是靠城市的产业支撑。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建立一个更多的依靠农业,更多的依靠农村,可持续的、稳定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与省内湖区的差距明显,经济作物、果蔬生产推广应用环节工作薄弱
11、,机械化水平不高,机具有效供应不足,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短期内仍是制约因素。由于受到农业土地租金上涨、融资渠道不畅、建设用地政策落实不到位、农业自然风险保护政策不完善、粮食产后处理设施设备缺乏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民参加、发展合作社的积极性有所减弱,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全市新型农机具的研发几乎停滞不前,处于明显“低谷期”。四是农村人居环境仍是短板。近年来,全市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工作重点主要是在改善“脏乱差”问题上,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的力度还不够。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环保和监测、治理等设施比较落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管制力度不大。农村地域比较辽阔,人口众多,村落零散,整体难以协调,导致农
12、村人居环境难以得到整体改善。农村生活大多比较随意,村民没有科学管理环境的素养,环保意识淡薄,垃圾、旱厕、水井等安装放置在一处,农药、化肥、煤炭过度使用等均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农村管理弱化,集体经济缺失,也导致了一些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没钱管、不想管”现象。五是农村陈规陋习亟待革除。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观,一些陈规陋习也沉渣泛起。春节前后,返乡务工人员聚在一起打麻将、玩牛牛、扎金花等等,赌博形式五花八门。封建迷信死灰复燃,有的农民有病不求医住院,而是去求神拜佛、弄神弄鬼,劳命伤财,甚至上当受骗;有的地方违规建寺庙,集资收钱,损害了农民利益。婚丧嫁娶时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少
13、则四五万,多则十来万。有的地方老人祝寿、小孩过生日、盖新房开工、上梁、搬家时都要办酒请客,一些农民已不堪重负。六是农村人才瓶颈凸现。大多数农户认为传统农业生产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普遍认为外出打工比务农收入高、致富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淘金,他们的示范效益带动了在家务农劳动力外出的积极性,像“羊群效应”那样,“一人带九邻,九邻带九乡”,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升学无门的农村青年向往城市生活,不愿呆在农村,更不愿继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一旦进城,只要能生存,就不想回去。农村学子连年升入高校,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会想方设法留在城市,哪怕成为城市待业青年,也不愿回农村创业。当前,在家的绝大多
14、数都是劳动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对较弱的老人、妇女、儿童等老弱病残,导致农村建设后继乏人,给新农村、现代农业等农村经济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七是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待提高。少数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望不高,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服务意识不强,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党员很少过组织生活,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淡化。一些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的力度不大,不注意培养青年干部,导致村干部难选难找,村党支部形不成核心、聚不成合力。一些村支两委成员文化素质偏低、工作方法简单、组织协调能力较差、组织观念弱化、“双带”能力不强,对搞好农村工作缺乏信心和勇气。三、外市
1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湘潭市主要做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借鉴工业化成功路径,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服务体系现代化。重点建设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全面推行“市统领、县(市区)为主、园区管委会(园区建设指挥部)具体实施”体制,严格按照 35 万亩规划要求,到 2020 年,基本完成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 10 万亩的核心起步区建设,形成强大聚集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系统化推进、动态化管理原则,重点建设十个特色小镇。岳阳市主要做法:提质涉农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供
16、销合作改革,建立健全“两组织一平台”体系,打造为农服务“国家队”。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实现土地流转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价格评估等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房建管,推进农村“空心村”整治,实现村民宅基地腾退流转、“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有效破解规范村民建房建设用地、建设资金等瓶颈制约。全市各乡镇把“治陋习、树新风”专项工作作为村支两委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派出工作组深入村组进行指导检查。村支两委将“治陋习、树新风”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构建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格局,形成了“一策、一会、一约、一队”新模式(“一策”,工作方案;“一会”,村级红白理事会;“一约”村规民约;“一队”,
17、文明劝导队),在村约中具体界定为“两办五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满月宴、周岁宴、升学宴、乔迁宴、寿诞宴等事项不办)。九江市主要做法: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以“两茶一水”(茶叶、油茶、水产)特色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九大工程”(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工程、蔬菜产业发展工程、果业发展工程、茶产业发展工程、中药材产业发展工程、草地畜牧业发展工程、水产业发展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工程、油茶产业发展工程),确保每个县培育 12 个有区域特色、在全省叫得响的主导产业。按照“一县一园”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行“一县一品”电商品牌培育计划三年行动,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制定和实施
18、全市质量兴农战略规划,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绿色生态产业标准化建设行动、“三品一标”农产品推进行动、绿色生态品牌建设行动、化肥零增长行动、农药零增长行动、养殖污染防治行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行动、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行动、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农业资源保护行动)。四、大力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一)围绕产业兴旺,实施“五大强农工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1、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坚持标准化生产和严格执法监管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全面推进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壤环境监测、土壤污染地块排查、生猪退养生态养殖和绿色植保生态农业等工作,净化产地环境,从源头把好农产品生产安全关
19、。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生产,加快制(修)订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持续推进农产品标准备案、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三品一标”基地认证,引导规模经营主体率先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强化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市场监管。实施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乡镇监管标准化建设,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
20、,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治,健全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围绕农产品生产环节,开展禁限用农药、“瘦肉精”、兽用抗菌药、农资打假、生猪非法屠宰等各项整治行动,竭力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2、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围绕“一县一品”,调优调精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做大做强“粮油、生猪、水产、油茶、楠竹、果蔬、茶叶、中药材、种业、乳业”等十大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两区”建设,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调优粮食结构,适当调减水稻面积,大力发展旱杂粮。制定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规划,有序推进农作物品质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畜禽水产养殖。
21、实施好国家兴林富民行动,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农业食物资源。实施好国家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按照“一县一品”、“一品一特”、“一特一片”发展思路,引导发展“高端、小众”特色农业,支持建设十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着力把邵阳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食材供应基地。3、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和整合,建成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城公用品牌为龙头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全面提升“邵”字号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整合计划,每个优势产业集中打造 12 个主打品牌。坚持“同一区
22、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做大做强邵东玉竹、黄花菜,新宁脐橙,隆回龙牙百合、金银花,洞口雪峰蜜桔,武冈卤豆腐、卤铜鹅,邵阳县茶油,城步青钱柳茶、绥宁青钱柳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支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创建。支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对认证和授权的品牌产品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品牌营销推介力度,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参加湖南省农业十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与中央、省市内主流新闻媒体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战略合作。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
23、,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到 2022 年,全市培育 23 个湖南省农业十大区域公用品牌、23 个企业品牌,农业品牌优质率达到 80%以上,“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 300 个以上,实现“三品”认证占农产品商品量 50%以上,产地认定面积占种植业食用产品产地面积达到 60%以上。4、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发挥我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尽快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智慧
24、平台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驱动力,探索构建农业农村智慧产业体系,实现生产组织智能化、产品质量可溯化、市场营销网络化、社会服务专业化。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支持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实施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工程,深化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力争在西瓜、水稻、茶叶、油茶、金银花、脐橙等种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打造中国西瓜种业第一强市。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田机耕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适机田土改造。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力度,加强农机基层推广队伍建设,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落实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中央创新产品补贴等政策。大力推广水稻、油菜等农机与农艺融合新品种、新技术
25、、新模式,加快补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烘干短板。实施农机合作社培育工程和“三减量”行动。到 2022 年,完成十大农业科技创新课题项目研究,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75%,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65%,培育 100 个省级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5、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实施整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型、产业链条延伸融合型、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型、新技术多业态渗透融合型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子。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建设,探索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机制,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产品质优、产业融合的地方特色产业集聚区
26、,到 2020 年建成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 10 家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生产、加工、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技改扩能、转型升级步伐,壮大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提升畜禽、水产、中药材、粮食、蔬菜、鲜奶等精深加工水平。实施“邵阳优质粮油”工程,鼓励发展主食加工业,重点帮扶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湖南十大农业企业品牌,到 2022 年,新增 2 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建成 600 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0 家企业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年销售收入过10 亿的企业达 10 家。突出邵阳特色,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人文、教育、康养等
27、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节会农业等,提升农业内在价值。实施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统筹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一批知名休闲农庄、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乡村民宿、特色旅游村镇、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精品线路,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镇、园、农庄),到 2022 年,培育建成 10 大最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培育新技术多业态渗透的产业融合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扩大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面,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深度融合。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培育引进一
28、批实力雄厚的冷链物流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快捷智慧的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快递下乡,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到乡村建设服务网点,到 2022 年,全市所有乡镇建立惠农综合服务中心,所有行政村建立惠农农村综合服务社。积极融入 “一带一路” ,高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食材供应基地,加快推进宝庆米、宝庆油等邵品出境,扩大特色优势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每年举办一次邵阳市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加大农业招商引力度,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优化农产品进出口政策环境。(二)围绕生态宜居,开展“四大环境专项整治”,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新家园1、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按照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
29、活美、风尚美的“五美”要求,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新家园。实施村庄规划“全覆盖”行动,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坚持美丽乡村县乡全域推进,抓好第五轮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办点示范工作。围绕实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垃圾革命,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构建“户分类、村收集、乡镇集中、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实施污水革命,按照“因地制宜、易于维护”原则,科学选择处理模式,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厕所革命,根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要求,因地制宜确定改厕模式。实施“点亮乡村”行动,提高太阳能路灯普及率。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市场化运作
30、、系统化推进、动态化管理,着力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艺术小镇、旅游小镇、生态小镇、非遗小镇、休闲小镇和工业小镇等特色小镇。到 2022 年,在全市建成 20个特色小镇;建成 168 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打造 30 条“四沿”(沿线、沿岸、沿城、沿边)景观带;建设 50 处规模型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70%;完成 80%的农村河塘沟渠疏浚,完成 100%的乡镇黑臭水体整治;90%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达到 70%;推动东、西、南、北、中5 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2、开展农村“空心房”专项整治。按照“拆、建、管”并重的思路,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原则,
31、将长期无人居住或无人监管或无合法继承人的空房、杂屋以及废弃的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宿舍、生产用房等“闲置房”,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烂不堪的“危旧房”,零星分布、简易建设的农业生产管理用房以及分散居住且本人自愿拆除的“零散房”,在大坝、堤防、渠道上和交通主干道两侧乱搭乱建的的“违建房”全部纳入农村“空心房”整治范围。“空心房”整治后的土地所有权仍属于村集体组织,使用权仍属于原户主,经营权仍属于实际经营者,确保“三权”属性不变。根据被拆除“空心房”不同类型,由县市区财政负责按照一定标准予以补偿,确保不损害农民利益。探索通过农村“空心房”整治,形成城乡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模式,通过“增减挂钩”打通城乡
32、土地“二元分割”症结。突出规划引领,推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范围、规模和配套设施。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等相关政策全域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到 2022 年,完成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 2.5 万亩以上,拆旧复垦新增耕地面积 2 万亩以上。3、开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专项整治。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工业污染源整治,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超总量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先停后改”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快重污染企业、落后工艺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关闭进度,
33、对淘汰关闭的落后产能,必须做到断水、断电、清设备、清原料、清产品;加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作;坚决依法取缔关闭不符合规划、区划要求以及位于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化工企业、入河排污口;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严格落实禁养区管理,巩固禁养区内养殖场及养殖专业户关闭、搬迁成果。在水生态修复方面:进一步完善境内资江、邵水、赧水、巫水、夫夷江等流域和重要功能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措施,选择重要的江河源头及水源涵养区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重点流域为单元开展系统整治,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
34、理,推进生态功能重要的江河湖泊水体休养生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积极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对植被破坏严重、岩坑裸露的矿山加大复绿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壤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完善覆盖到村的四级河长组织体系,深入开展“河长制”工作示范县、“样板河”创建活动;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口排污口监管管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划定市级行政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清单”;全面实施水质监测断面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到 2022 年
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类)比例持续保持在 95%以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沿江河绿化带基本建成,“四边”地区荒山绿化率达到 95%以上,市辖三区和各县市区城关镇、建制镇绿化率、绿化覆盖度分别达到 45%和 50%以上;畜牧大县、沿江沿河县市基本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资水、沅水及其支流岸线延伸至陆域 200 米范围内基本消除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4、开展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整治。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促使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逐年下降,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 90%、化肥利用率达到 40%以上。集中开展
36、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畜禽类污处理全产业链。加强废弃农膜处理,建立防治残膜污染农艺措施、防治地膜污染技术试验示范点,加快可降解农膜应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取直接还田、覆盖还田、过腹还田、回收发电、种植菌菇等多种途径,到 2022 年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85%以上的目标。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恢复发展绿色生产,扩大轮作休耕规模,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行节水灌溉设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猪沼果(菜、茶)”、林下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林牧渔复合经营。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37、依法严历打击损害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农业转移。(三)围绕乡风文明,突出“三大文化提质”,繁荣兴盛乡村文化1、突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质。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
38、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2、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提质。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按照“七个一”的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长廊、一套文体器材、一支文艺宣传队、一名文艺辅导员)完善农村文化活动阵地。以乡为据点,以村为重点,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定期举办“戏曲辅导培训班”和全市乡村文化惠民广场舞教练业务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3、突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提质。深化党的十九大精神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建全市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和社科理论骨干定期到乡村做宣讲报告的长效机制,依托村级活动场所,推进“农民讲习所”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设道德讲堂、文化讲堂、法律讲堂等,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科学知识、卫生常识、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乡镇、村延伸拓展,带动城乡一体共建。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奉献意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开展农村“人情风”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建立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社区)委会成员、乡贤、村民代表等组
40、成的红白喜事理事会。规范红白喜事流程,制定操办标准。遏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买码赌博、庸俗表演、请客送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到 2022 年,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要建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各院落要设立红白喜事理事小组,制定红白喜事理事会章程;每个县市区至少培育 1 个移风易俗工作示范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培育 1 个移风易俗工作示范村。(四)围绕治理有效,强化“四大乡村善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
41、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着力推进党建基础工作大提标,注重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抓党建促创新创业,争创“五化”支部、争当“六好”支书、争做“四有”党员工作。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
42、、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强化乡村法治建设。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和“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联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乡村法治基础设施和队伍“七个一”建设,即每一个村(居)委会有一个法治宣传长廊(广场、小游园)、一个公共法律服务点、一所法治学校、一个法治图书角、一名法治宣传员、一名法律顾问、一批法律明白人。全市每年评选 50 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并择优推荐参加省、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评选,到 2022 年全市 60%以上的村达到“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抓好乡村示范法制学校的规范化
43、管理,每个乡镇至少办好 2 所示范法制学校,到 2022 年全市示范性法制学校验收合格率达 100%。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推进乡村人民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建设,100%的乡镇、90%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推进乡村人民调解员专职化,实现每个乡镇有 2 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加强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完成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和志愿者队伍建设,运行、使用、推广好“如法网”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方便农村群众随时随地获得有效法律服务,到 2022 年,确保每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有一名法律援助志愿者,法律援助群众知晓率达 80%以上。3、强化乡村德治建设。坚持德治为先,强化道
44、德教化作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建立道德观激励约束机制,广泛开展“传家规、立家训、扬家风”活动及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身边好人、孝子孝媳等评选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以村为单位,完善“身边好人”定期发布制度,在群众身边树立可学可比的典型,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4、强化平安乡村建设。健全完善“一村一辅警”工作站,落实“一村一辅警”工作责任制,发挥驻村辅警维护农村治安稳定的“桥头堡”作用。深入开展农村扫黑除恶行动,对“村霸
45、”、“街霸”、“市霸”等农村黑恶势力,坚持打早、打小、打苗头,做到及时发现、坚决铲除。严厉打击地下“xx”赌博及“推牌九”、“斗牛”、“扳坨子”、“转转麻将”等各种花样的聚众赌博活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犯罪,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结合“雪亮工程”,狠抓社会面巡逻防控、社区治安防控、堵截卡点防控、科技防控等网络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打防并举、专群结合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充分发挥治安卡点、警务工作站的作用,严密控制城郊结合部、重要路口、公路沿线等案件多发区域和案件多发时段,及时发现和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分子。加快农村治安监控建设,扩大监控覆盖面,提高农村治安防范的技术含量。健全宗
46、教工作县乡村三级网络,落实乡村两级责任制,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宗教活动场所、滥塑宗教造像和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加强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教育,推动农村道路交通、消防、生产等安全设施和队伍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做好农村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预警、多元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加强农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五)围绕生活富裕,推进“三大民生保障攻坚”,促进农村共同富裕1、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行动。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推动“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七大行动”落实落地。按照“四跟四走”模式,推进
47、“一村一品”产业扶贫行动,实现贫困县的贫困村有扶贫特色产业、贫困人口能靠产业增收。全面深化就业扶贫,开展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实施综合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住房安全有保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主要投向深度贫困地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在 3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
48、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建设芙蓉学校。在深度贫困县开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试点。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动员各级党员干部积极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万企帮万村”等活动,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类组织从事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大力宣传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加强贫困群众农业生产、务工经商等基本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行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帮扶举措
49、,探索建立惠及贫困群众的利益固定分成、入股分红、定价收购等农企联结模式,推动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发挥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全面推行市、县、乡、村扶贫资金项目安排使用公告公示制度,从严查处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行为,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最严格的扶贫成效考核。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按照“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监管”的要求,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三年行动方案,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改善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XX 年,实现武冈市、绥宁县、新邵县3 个县市摘帽,400 个村退出,24 万人脱贫。20XX 年实现城步苗族自治县、邵阳县、新宁县、洞口县、隆回县 5 个县摘帽,214 个村退出,除兜底保障以外的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2020 年,解决临时性返贫人口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攻坚大行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方面:加快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农村普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