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体系.docx
《中医理论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体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构成和发展经过中,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包括对生活现象、生理功能表现、病理变化反映,以及临床治疗效应等方面的反复观察,并进行综合与归纳、分析和比照,经过抽象思维的推导和升华,进而逐步构成了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讲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讲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完好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门学科。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构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它与我国的人文地理和传统的学术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络,属于东方的传统科学范畴。因而,它和肇
2、源于西方的近代或当代医学相比,有其本身的某些独到之处,存在着一些特色和优势。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医基础医学、中医临床医学和中医预防医学三部分。中医基础医学是关于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既包括历代公认的比拟成熟的基本理论,又包括一些医家就医学基本问题所阐发的大量的学术见解,或者讲“假讲。它不仅使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的某些特征,而且还对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起着指导作用。中医临床医学是中医临床各科对各种病证的详细认识,包括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解决病证痛苦的措施、方法和经历。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验证积累发展起来的。中医预防医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
3、防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一门学科。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有很多特点,其中主要的有三方面,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整体指的是统一性、完好性和联络性。整体观念就是强调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须注意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好性和联络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好性,包括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与生理机能活动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互相联络。它以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构造上是互相沟通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互相影响的;人与外界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络,再能动地适应环境的经过中,维持着本身稳定的机能活动。这种内外环
4、境的统一性、联络性,机体本身的整体性、稳定性的思想,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这一观念贯穿在中医学对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它详细体如今四个方面:就形体构造而言,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等组织器官组成的,这些组织器官是相关沟通的,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在形态构造上有着密切的关联。就基本物质而言,组成各组织器官,并维持其机能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分布和运行于全身,以完成统一的机能活动。就机能活动而言,组织构造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同一性,决定了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络性,它们互跟互用,
5、协调制约,互相影响。如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机能活动,心身之间就存在着互相依靠、互相促进、互相治愈的协同关系。所以,古人强调:“形与神俱,“形神合一,以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有机融合。就病理变化而言,各脏腑组织之间,各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病理上可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而产生复杂的病理变化。生理方面中医学以为人体是由若干组织器官所组成的,人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机能,这些不同的机能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受着整体活动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进而表现出整体统一性。从中医学的认识来看,集体的这种整体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
6、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五脏代表的是整个人体的五个功能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能够赅含于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合成一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集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而,在关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认识方面,中医学具有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但应指出,这五个生理系统和西医学的循环、呼吸、消化、生殖、内分泌等系统在概念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为人的机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组织正常地进行各自的功能活动,既不过亢,亦非不及;另一方面还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
7、作用,才能使整体机能处于协调稳定状态。每个脏腑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活动,而在整体中又有着各自的分工合作,这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固然人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了五个功能系统,然而这五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心在五脏中居于主导地位,靠心的整合和主宰,各个系统才体现出统一协调的整体性,人也才表现为生机不息,(内经)将此形象地比较为:“主心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中医学借助阴阳和五行学讲,以“阴平阳秘,“亢则害,承则制,制则生化等理论,宏观地来讲明各脏腑机能之间互相制约、消长、转化和相生相克等的错综机制。中医学以为:正是凭借这些调
8、控机制,各个脏腑组织之间维持着协调平衡,进而使整体处于生化不息的稳定状态。在这种整体观念基础上所体现出的制约观、稳定观,对中医生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病理方面中医学不仅从整体上来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时,亦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响。中医病理学一般是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响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与其互相内在脏腑之联络,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互相影响。所以,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是体如今病变的互相影响和传变方面。如脏腑功能失常,能够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病变,可以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可以以通过经络而互相
9、影响,发生疾病传变。例如外感风寒,肌表受邪,可导致皮肤肌腠营卫不和,进而产生恶寒,发热,鼻塞,脉浮,甚至咳嗽等症。这是由于肺合皮毛,外邪袭表,可使肺气不利所致。肺失宣肃,其气上逆,则发生咳嗽。但是,咳嗽既能够是肺脏本身之病变,亦能够由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及肺而发生,如肝火亢逆,循经灼肺,亦可发生咳嗽,甚则咯血。又如肝病包括黄疸型肝炎及无黄疸性肝炎,发病初起,多为脾胃湿热或肝气郁结,可见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大便溏泻等。这些症状多是脾胃功能失调的反映,亦即肝病影响了脾胃功能所致。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如肝火亢盛,可见面红目赤;心火上炎,可见舌体溃烂、疼痛、
10、舌尖红赤;肺热壅盛,可见鼻干喘粗;肾虚缺乏,可见腰酸、耳鸣等,这些都是内脏病变通过经络影响到体表组织器官的临床见证。诊断治疗方面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故(灵枢本脏)讲:“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人的局部和整体是辩证统一的。某一局部区域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盛衰有关。由于各脏腑等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互相联络和互相影响,决定了诊察病人时,能够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色脉等的外在病理表现,借此以分析、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进而对患者所患疾病作出正确的判定,并进行治疗。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联络。查诸脏腑图,脾、肝
11、、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苔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临证验舌法)。可见,舌相当于内脏的缩影,察舌即可诊脏腑之病理变化。不仅察舌,而且诊脉,观面色,甚至观察耳廓,也能得至全身的情况,故中医学上的“审察内外、“四诊合参,即是整体观念在中医诊断学上的详细体现。局部与整体是互相联络的,当代生物全息律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生物体某些局部的变化,可在相当程度上以一定的方式反映整体的、内在的情况。故古代中医学家创造并且发
12、展完善的,通过观察舌、脉及体表一些部位的变化情况,以揣测和判定内在脏腑及全身机能状态的一系列方法、经历和理论,是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整体观念也融贯在中医学的治疗用药中。对于局部病变,中医往往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如肝开窍于目,肝和目的关系特别密切,故临床治疗眼科疾患,经常从调治肝着手,每可获得满意疗效。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有着内在联络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来治疗口舌腐败等病症。又如脱发、耳鸣、耳聋,多由于肾虚精亏所致,可用益肾补精法治之,这是由于肾藏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其他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
13、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体现整体观念的治疗原则。所以,中医治疗学强调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看到发生病变的局部情况,而且要看到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驱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之间的互相传变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响,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到达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实际是即是整体治疗观的详细体现。总之,中医学以为:人在组织形态构造上,是互相沟通,有着层次构造的;在物质组成上,是同一的,精、气、血、津液等时刻灌注全身,并循行不休
14、;在机能活动上,是互相协调、互相制约、胡根胡勇的;在病理变化上,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故认识和阐发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贯穿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基本观点。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体与外界环境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从中医学认识来看,人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同一性,人又生活在环境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由于这些原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显著或不显著地影响到人,影响到人的机能活动,迫使机体作出相应的反响。假如这类反响处于生理阈值之内,则表现为生理性的适应;假如这类
15、反响超过一定范围,或者虽作出了反响,但仍使机体无法适应外界的变化,就有可能出现病理性情况,甚或发展为疾病。这就是中医学强调的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等来表述这一认识。它详细体如今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对机能活动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机能活动的影响。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中医历来特别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络,季节、昼夜、地理等,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很多方面均有影响。生理方面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并通过体内的自然调节机能,在一定的生理限度内,保持着人体与自然界的适应统一。生命活动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最
16、适宜的环境,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谓天地之气,即指自然界供应人类以生活的物质。法,即是规律,顺序。又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讲: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以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气与五味相和,系泛指空气和饮食的生化结合,这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必需条件。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季节气候、在四时气候变化中,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讲,分为五季。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就是一年四时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四时气候与人体五脏功能互相通应,即四时之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促进和适应关系或影响作用,如肝气通于
17、春,心气通于夏,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等。此即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四时五脏阴阳互相收受通应学讲。在四时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规律影响下,生物表现出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生理性适应经过。人亦不例外,人体受自然界气候的影响,其生理活动亦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节。(内经)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了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趋于体表,故出现皮肤松弛,汗腺易开,溱溱汗出的情况;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行于内,故表现为皮肤致密,汗腺紧闭,少汗多尿等情况。这些是人们不断体验的生活事实。所以,人们在一年四季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理论 体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