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docx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燥:燥具有枯燥、收敛清肃特性,为秋季主气。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个节气,为燥气当令。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枯燥,水分匮乏,故多燥病。燥气乃秋令炎热之气所化,属阴中之阳邪。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燥与肺气相通。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胜则干,易于伤肺,为燥邪的基本特征。干涩伤津:燥与湿对,湿气去而燥气来:燥为秋季肃杀之气所化,其性干涩枯涸,故曰“燥胜则干。燥邪为害,最易耗伤
2、人体的津液,构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诸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枯槁不荣、小便缺少、大便枯燥等。燥易伤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称为娇脏。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故燥邪最易伤肺。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宣肃渎职,进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燥邪以干涩伤津和易于伤肺为最重要特征。不管外燥还是内燥,均可见口、鼻、咽、唇等官窍枯燥之象,以及皮肤、毛发枯槁不荣等。火热:火具有炎热特性,旺于夏季,从春分、清明、谷雨,到立
3、夏四个节气,为火气主令。因夏季主火,故火与心气相应。但是火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温、暑、火、热四者性质基本一样,但又有区别。温与热:这里的温和热均指病邪而言。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二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故常温热混称。在温病学中所讲的温邪,泛指一切温热邪气,连程度上的差异也没有。暑与火热: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炽热所化,可见暑即热邪。但暑独见于夏季,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讲。而火热为病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还包括高温、炽热煎熬等。火与热:火为热之源,热为火之性。火与热,其本质皆为阳盛,故往往炽热混称。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热纯属邪气,没有属正气之讲。而火,一
4、是指人体的正气,称之为“少火;二是指病邪,称之为“壮火。这是火与热的主要区别。一般地讲,热多属于外感,如风热、暑热、温热之类病邪。而火则常自内生,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炽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就温、热、火三者而言,温、热、火虽同为一气,但温能化热,热能生火,所以在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中医学中的火有生理与病理、内火和外火之分。生理之火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它谧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这种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称之为“少火,属于正气范畴。病理之火是指阳盛太过,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这种火称之为“壮火。这种病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 基础理论 学习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