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重点(中医基础理论)温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构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构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讲、(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
2、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讲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施行的思维和实践经过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好生命经过重点在全经过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经过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能够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可以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
3、:即证候,是疾病经过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络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经过。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施行的思维和实践经过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此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经过中出
4、现了大致一样的病机,大致一样的证,故可用大致一样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讲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讲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互相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讲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互相斗争、互相制约、
5、和互相排挤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互相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互相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互相感应而交合,亦即互相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互相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
6、阴阳双方在互相斗争,互相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三、阴阳学讲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讲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吾兄学讲的主要内容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相生与相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互相资生,又互相制约;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时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抑
7、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响制约和抑制,又称“反克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简单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
8、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三、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和概念1.推动和调控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2.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5.中介作用:脏腑之间依靠气互相联络(感应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络)第三节血血的基本概念、
9、生理功能、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功能三个条件: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气的固摄作用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第四节津液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生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输布: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靠于肾气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第六节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气血相对而
10、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2.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3.津血同源的概念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能够互相资生、互相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讲概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藏象的概念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第二节五脏
11、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第四章经络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经络系统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内外连属十二经筋外连十二皮部第六章病因三因学讲: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讲,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
12、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售所伤为不内外因。辩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根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根据第一节六淫六淫、六气的概念,六淫的致病特点,内生五邪的概念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第二节疠气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构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与传染性的外邪疠气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类似疠气因素:气候、环境、社会、预防第三节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怒、喜、思、忧、悲、恐、惊此七情反响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
13、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衰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下降第四节饮食失宜2.饮食致病的特点主要损伤脾胃第五节劳逸失度1.过劳、过逸的概念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即过度安闲,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第六节病理产物构成的病因1.水湿痰饮、淤血、结石的基本概念与致病特点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构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易扰蒙蔽心神淤血:体内血液停积二而构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脏腑经脉内运行不畅的血液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
14、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构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胃、泌尿系统病情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第八章病机一、病机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二、中医病机学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的含义和临床表现虚:正气缺乏,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缺乏实:邪气旺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实证表现为一系列病理性反响剧烈、有余的证候2、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含义虚实错杂:疾病经过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虚实转化:
15、疾病经过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的特点与临床特点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经过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响性加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经过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缺乏,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2、阴、阳偏衰的特点与临床特点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响
16、性低下,阳热缺乏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缺乏,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3、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亡阳、亡阴的含义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构成阴阳两虚的病机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互相排挤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雍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挤阴气于外
17、的一种病理状态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的忽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忽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忽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三、气血失常1、气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气虚:一身之气缺乏及其功能地下的病理状态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2、血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血虚:血液缺乏,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血运失常: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3、气血关系失调的主要表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四、津液代
18、谢失常的表现:津液缺乏、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第二节疾病传变1.传变概念、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的传移和变化影响因素:致病因素、体质差异、外在环境、医护措施2.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概念病位传变:某一部位的病变,能够向其他部位波及扩散,进而引起其他部位发生病变寒热转化:疾病经过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虚实转化:疾病经过中,正邪双方处于不断的斗争和消长之中,当正邪双方气力发生变化,并到达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气主次要位置的程度时,则疾病的虚实性质亦会发生转变,或由实而转虚,或由虚而转实第九章防治原则一、早治防变的定义:在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19、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二、治病求本1.治标、治本、标本的含义、标本的取舍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是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本所指不同;就邪正而言,邪为标,正为本;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症状为标,病机为本;就疾病先后而言,新病、继发病为标,先发病、原发病为本取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急不缓、标本并重则标本兼治2.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和代表治法正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代表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代表治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三、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扶正:扶助正气,加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与康复能力祛邪: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伤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响四、损其有余、补其缺乏、损益兼用的概念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补其缺乏: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缺乏的虚证五、调整气血的概念六、调整脏腑的概念七、三因制宜的概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