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竞赛规则及解释(试行).doc





《跆拳道竞赛规则及解释(试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跆拳道竞赛规则及解释(试行).doc(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跆拳道竞赛规则(竞技)中国跆拳道协会中国跆拳道协会二二一三年四月一三年四月- 1 -目目 录录前言 2第一条总则3第二条适用范围3第三条比赛区4第四条运动员和教练员7第五条体重级别10第六条比赛的种类和方法12第七条比赛时间13第八条技术会议和抽签14第九条称重14第十条比赛程序15第十一条允许使用的技术、允许攻击的部位17第十二条得分19第十三条计分和公布20第十四条犯规行为22第十五条加时赛和优势判定27第十六条获胜方式28第十七条击倒30第十八条“击倒”后的处理程序30第十九条比赛中断的处理程序33第二十条技术官员 35第二十一条即时录像审议38第二十二条制裁与处罚42第二十四条本规则未
2、明文规定的情况42第二十五条附则42附录一竞赛表格43附录二裁判员标准口令、手势示意图45- 2 -前前 言言竞技跆拳道运动经过 40 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悉尼、雅典、北京、伦敦 4 届奥运会的磨练,其竞赛理论、竞赛规则以及裁判方法更加科学、严谨、规范,不仅促进了本项目技战术创新,也使比赛更加精彩、激烈。我国自 1994 年正式开展跆拳道项目以来,竞赛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的研究和制定,经历了“学习引进、适应完善、研究创新”的发展过程,总体的指导思想是力求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国内竞赛平台,体现并倡导“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思想。实践证明,坚持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能够促
3、使我国的跆拳道运动不断壮大。为了增强跆拳道比赛的观赏性和公正性,备战国际大赛,依据世界跆拳道联合会 2012 年 12 月 26 日最新颁布的跆拳道竞赛规则及解释,结合国内跆拳道竞赛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参与国际大赛竞争的需要,中国跆拳道协会对现行的竞赛规则及解释进行了修订,现正式颁布新的跆拳道竞赛规则及解释(竞技),原竞赛规则同时废止。中国跆拳道协会2013 年 4 月 8 日- 3 -第一条第一条 总则总则一、 跆拳道竞赛规则(竞技)(以下简称本规则)依据世界跆拳道联合会(WTF)(以下简称世跆联)所颁布的竞赛规则及解释,结合中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制订。二、本规则是中国跆
4、拳道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跆协)及其所属团体会员在中国境内主办或组织的所有跆拳道竞赛所使用的统一规则,目的是保证竞赛公平顺利地进行,并确保本规则在竞赛中得到执行和应用。(注释 1)本规则的核心条款和内容全部依据世跆联所颁布的最新竞赛规则及解释,部分条款结合中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竞赛工作的任务与目的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注释 2)第一条的目的是保证全国范围内的跆拳道竞赛规范化,所有不符合此基本规则的竞赛均不被视为跆拳道竞赛。(注释 3)以下使用“注释”和“解释”的内容是对有关条款的内涵和本质定义进行说明。当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对本规则的认识和解释产生分歧时,裁判员具有最终解释权。第二
5、条第二条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中国跆协及其所属团体会员在中国地区举办的各级、各类跆拳道竞赛。如需改动有关条款,须经中国跆协批准。(解释 1)须经中国跆协批准:任何团体会员需更改本规则的某条款,必须在规定比赛时间的 1 个- 4 -月之前将更改内容及其理由报请中国跆协审批。(解释 2)1)体重级别;2)裁判员人数;3)检查台、记录台、临场医务台人员;4)比赛时间等条款内容,可经中国跆协批准后更改,但“有效得分”、 “警告”、 “扣分”、 “比赛场地”等条款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更改。第三条第三条 比赛比赛区区比赛场馆至少应有 2000 个座位,场馆地面面积至少为 40 x 60 平方米,能给观
6、众和运动员提供最佳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场馆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应在 10米以上。场馆内照明应在 1500 至 1800 勒克斯之间,由场馆顶部直接照射到比赛场地。比赛区应为 8 米8 米、水平、无障碍物、正方形的场地,或由中国跆协批准使用的其它规格的比赛场地。比赛区应铺设中国跆协监制或指定的专用比赛垫。必要时,比赛区可根据实际需要置于一定高度的平台上。为保证运动员的安全,比赛台与地面的高度应为 0.6-1 米,比赛台场地边界线外应有与地面夹角小于 30 度的斜坡(见附图 1)。一、比赛区的划分(一)8 米8 米的区域称为比赛区,用蓝色标注;(二)比赛区的外缘线称为边界线;(三)比赛记录台和临场医务
7、台面对比赛区的边缘线为第 1 边界线,顺时针旋转依次为第 2、第 3、第 4 边界线;(四)边界线以外需铺设比赛垫,保护运动员的安全;尺寸大小可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确定,宽度为 1-2 米,边界线外的保护区用红色或黄色标注。- 5 -二、位置 (见附图 2)(一)主裁判员位置:距离比赛区中心点向第三边界线方向 1.5 米处;(二)边裁判员位置:1 号裁判员在第一、二边界线夹角,面向比赛区中心点向后 0.5 米处;2 号边裁判员在第二、三边界线夹角,面向比赛场地中心点向外0.5 米处;3 号边裁判员在第三、四边界线夹角,面向比赛场地中心点向外 0.5 米处;4 号边裁判员在第四、一边界线夹角,面向
8、比赛场地中心点向外 0.5 米处。如果比赛设 3 名边裁判员,1 号边裁判员在第一、二边界线夹角,面向比赛区中心点向后 0.5 米处;2 号边裁判员的位置在第三边界线中心点外 0.5 米处,正对比赛场地中心;3 号边裁判员在第四、一边界线夹角,面向比赛区中心点向后 0.5米处;(三)记录台位置:置于第一边界线向后至少 2 米处,面向比赛场地,并距离第一、二边界线夹角 2 米;(四)医务台位置:置于第一边界线右侧向外至少 3 米处;(五)运动员位置:运动员的位置是相对的 2 点,距离比赛区域中心点各 1 米,距离第一边界线 4 米处(青方距离第二边界线 3 米,红方距离第四边界线 3 米);(六
9、)教练员位置:位于本方运动员一侧的边界线中心点向后1米处;比赛期间,教练员不得离开指定的1米x1米的教练员指定区域;(七)检查(检录)台位置:检查(检录)台位于比赛场地入口处附近。 三、赛场环境(一)为参赛运动员提供适当面积的热身区域和检录区域;(二)比赛场地的高度、照度、温度和湿度适于运动员进行比赛;(三)具备必要的医疗救护设施和措施;(四)提供比赛所需的比赛景观和体育展示及其他环境和设施。- 6 -(解释 1) 比赛区域应铺设有弹性、平整的由中国跆协监制或指定的专用比赛垫。颜色搭配必须避免刺眼或引起运动员、观众视觉的疲劳,应与运动员的护具、服装、垫子表面颜色协调一致。(解释 2) 比赛区:
10、应是 8 米8 米的正方形,环绕比赛区域应有至少 2 米宽的安全区域。因此,1 片比赛场地的面积至少为 1212 米。(解释 3) 录像审议用摄像机的位置:3 台摄像机的情况下,如下图所示,2 台摄像机摆放在 2 号边裁判员两侧边角外 1 米位置,1 台摄像机摆放在 2 号边裁判员斜前方边界线外 1 米位置。比赛台应按照如下插图搭建。(附图 1 比赛台)- 7 -B1-4边线 1-4J1-3边裁判员 1-3R主裁判员C-R红方教练C-B青方教练DOC随队队医Doctor医务监督IVR录像审议委员TD(四)抽签结果由技术代表签字确认,确认后不得变更。(注释 1)技术会议上所公布的内容以及决定的事
11、项必须符合本规则的规定,和竞赛规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九条第九条 称重称重一、称重方式- 16 -(一)按级别于比赛日的前 1 天进行称重;(二)所有级别于第一比赛日前 1 天进行称重。二、称重时间和地点由赛事组委会决定。称重必须在 2 小时内完成。如称重不合格,在 1 小时内有 1 次补称机会。三、称重时,男运动员着内裤,女运动员着内裤、胸罩。如运动员要求,允许裸体称重。四、赛事组委会应提供试称用的体重秤(误差不得超过 0.01 公斤),放置于运动员驻地或训练场馆。五、运动员须持有效参赛证件参加称重,否则按称重不合格计。六、监督与确认(一)称重的各个环节须由裁判员和赛事组委会指定的工作人员共
12、同执行。如有必要,可由参赛队代表进行监督;(二)称重结果须经技术代表或指定技术官员签字确认,确认后不得更改。(解释 1) 比赛当日的参赛选手:比赛当日的参赛选手是指按赛事组委会或中国跆协排定的比赛日程,在预定日期进行比赛的参赛选手; 比赛前一天:称重时间由赛事组委会确定并在技术会议上通知参赛队赛前一天称重,称重时间不超过 2 小时。(解释 2)男、女子称重地点应分开,并由分别由男、女性技术官员负责进行。(解释 3)正式称重不合格:如果运动员正式称重不合格,不能获得基础分。(解释 4)- 17 -试称用的体重秤必须与正式的体重秤型号相同,并具有相同的精确度,在赛前由赛事组委会核对无误。第十条第十
13、条 比赛程序比赛程序一、检录比赛开始前 30 分钟,检录处开始检录,宣告该场参赛运动员名字 3 次,运动员在规定时间持有效参赛证件到检录区进行身份确认,穿戴并测试护具,等候赛前检查。二、检查检录后,运动员,教练员及队医必须接受包括至少 1 名裁判员在内的技术官员对其进行身体、服装、护具及用品的检查。检查合格后,在指定区域等候带领入场。(注释 1)运动员、教练员及队医不得携带任何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进入比赛场地,并不得有任何不服从检查的态度或行为。(注释 2)除非有赛事组委会医务监督的证明,运动员不得使用任何脚部包裹物。三、点名入场前 3 分钟开始点名,每分钟点名 1 次,共点名 3 次。如比赛开
14、始后 1 分钟仍未到场者,按弃权论。四、入场 点名后,运动员和 1 名教练员进入比赛场地指定位置,并允许 1 名队医同时- 18 -入场。五、比赛开始和结束(一)每场比赛开始前,主裁判员给出“青”(Chung), “红”(Hong)的口令,示意双方运动员进入比赛区;如果在主裁判员发出“Chung、Hong”口令示意运动员进场时,有一方参赛运动员没有出现,或者仍在教练员区域没有做好比赛准备,包括佩戴保护装备、穿戴道服等,该名运动员将被视为退出比赛,主裁判员应宣布对方获胜。(二)双方运动员相向站立,听到主裁判员发出“立正”(Cha-ryeot)和“敬礼”(Kyeong-rye)的口令时互相敬礼。敬
15、礼时自然站立,左臂紧夹头盔,腰部前屈不小于 30 度,头部前屈不小于 45 度。敬礼完毕后,运动员戴上头盔;(三)主裁判员发出“准备”(Joon-bi)和“开始”(Shi-jak)口令开始比赛;(四)每局比赛由主裁判员发出“开始”(Shi-jak)口令开始,发出“停”(Keu-man)口令结束。即使主裁判员没有发出“停”(Keu-man)的口令,比赛仍将按照规定的时间结束;(五)最后 1 局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相向站在各自指定位置脱下头盔并用左臂夹紧。主裁判员发出“立正”(Cha-ryeot)、 “敬礼”(Kyeong-rye)口令时,运动员相互敬礼,等待主裁判员宣判比赛结果。(六)主裁判员举起
16、获胜方一侧的手臂,面向记录台宣判。(七)双方运动员退场。六、团体赛程序(一)2 个参赛队的所有运动员在指定位置相向站立,按边界线方向顺序排列;(二)比赛开始前和结束后的程序按第十条第 5 款规定进行;- 19 -(三)双方运动员需到比赛场外指定位置等侯上场;(四)比赛全部结束后,双方运动员进场相向列队站立;(五)主裁判员宣判比赛结果后,双方运动员退场。(解释 1)随运动员入场比赛的队医必须持有效的队医执照或证件,教练员不允许替代队医入场。(注释 1)比赛使用电子护具的情况下,在检录检查区应检查电子护具系统和双方运动员佩戴的感应脚套是否能正常使用。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允许使用的技术、允许攻击的部位
17、允许使用的技术、允许攻击的部位一、允许使用的技术(一)拳的技术:紧握拳并使用正拳进行正面攻击的技术;(二)脚的技术:使用踝关节以下脚的部位进行攻击的技术。 (解释 1)正拳:跆拳道传统技术中, “正拳”(Pa-run-ju-mok)就是使用紧握的拳正面,迅速、有力地直线攻击对方躯干正面的技术。(解释 2)脚的技术:使用踝关节以下脚的部位所进行的攻击技术是合法的技术,使用踝关节以上腿的部位,如小腿、膝关节等所进行的任何攻击是被禁止的。使用电子护具的比赛,电子脚套的感应部位由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决定。二、允许攻击的部位(一)躯干:允许使用拳和脚的技术击打部位被护具包裹的躯干部位,禁止攻- 20 -击后
18、背脊柱;(二)头部:允许使用脚的技术击打锁骨以上的部位。(解释 3) 护具:被护具包裹的腋窝与髋关节之间的部位是允许被攻击的合法部位。基于此,运动员比赛时须穿戴与其体重级别相对应的护具。同一级别的双方运动员应穿戴同一型号的护具;若因运动员体型差异大需穿戴不同型号的护具,须先经技术代表批准。(解释 4)头部和躯干:如附图 3 所示,锁骨以上的所有部位为头部;髋关节以上、锁骨以下的部位为躯干。附图 3 得分部位:头部和躯干(解释 5)允许拳击打的部位:(配护具图)为保护运动员人身安全,拳的技术只允许击打护具包裹部位中灰色以下部分。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得分得分一、使用允许的技术,准确、有力地击中得分部
19、位时得分。(解释 1) - 21 -“准确”:合法的攻击技术完全或最大程度地接触对方运动员允许被合法攻击的目标范围之内。 (解释 2)“有力”:1、 人工计分时:由边裁判员对击打力度进行判定;2、使用电子感应护具时:由电子感应护具中的电子感应器测量击打力度,根据体重级别、性别差异设定不同的力度标准。二、得分部位(一)躯干:护具上蓝色或红色部分覆盖的躯干部位(见附图 4);(二)头部:锁骨以上的头颈部位(包括颈部、双耳和后脑在内的整个头部)。附图 4 得分部位:躯干三、分值(一)击中躯干计 1 分;(二)旋转踢技术击中躯干计 2 分;(三)击中头部计 3 分;(主裁判员读秒不追加分)(四)旋转踢
20、技术击中头部计 4 分;(五)一方运动员每被判 2 次“警告”或 1 次“扣分”,另一方运动员得 1 分。(执裁指导 1)- 22 -击头得分的尺度:运动员脚的任何部位接触对方的头部,将被视为击头得分有效。(执裁指导 2)读秒的执裁尺度:运动员被击倒时,主裁判员应及时发出“分开”的口令该检查运动员的状态,然后判断是否读秒; “击倒”的尺度见本规则第 17 条。四、比分为 3 局比赛得分的总和。五、得分无效:运动员因使用犯规行为得分时,所得分数视为无效。(解释 3)使用不合法的技术或犯规行为得分,该得分无效,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在此情况下,主裁判员必须通过手势示意减去无效得分并给与犯规的运动员相应
21、判罚。(执裁指导 3)得分无效时,主裁判员应立即发出“暂停”口令,首先通过手势示意记录台减去无效得分,然后给与犯规的运动员相应判罚。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计分和公布计分和公布一、得分应立即计分并公布。(注释 1) 计分应遵循即时记分,也可称做“1 秒钟”原则,4 名边裁判员当中的 3 名以上在 1 秒钟之内对合法得分技术确认,即可以产生 1 个有效分。这是一条基本原则,无论采用什么计分方法均必须遵守此原则。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也可采取 3 名边裁判员执裁,其中 2 名以上记分有效的方式。(解释 1)- 23 -即时记分:意味着得分技术一出现应立即记分,延误一段时间之后再记分视为无效。(解释 2)立
22、即记录并公布:边裁判员的记分应立即公布在记分牌或显示屏上。二、使用普通护具时由边裁判员使用电子记分器或计分表记录有效得分。(解释 3)使用普通护具时: 所有有效得分(包括 1 分、2 分、3 分和 4 分),只能由边裁判员记录; 所有记分必须由边裁判员独立判断,并通过电子仪器将得分即时显示在记分牌上予以公布。如果无法使用电子仪器,边裁判员必须立即将得分记录在计分表上,并在 1 局比赛后公布。三、使用电子感应护具(一)躯干部位的有效得分,由电子感应护具中的感应器自动计分;当运动员使用有效的旋转技术时, “有效的力度得分”将由电子护具感应器自动计分, “有效的旋转技术分”将由边裁判员作出判断并记分
23、。(二)头部的有效得分和拳的有效得分,由边裁判员使用电子记分器或计分表即时记分。有效的旋转技术击头得分,旋转技术分由边裁判员作出判断并记分。(解释 4)比赛使用电子护具,旋转技术有效击中对手护具,电子护具自动记 1 分,边裁判员同时确认旋转技术得 1 分;若同样情况,电子护具未记分,边裁判员是否记旋转分,得分都无效。(注释 2)为提高竞技能力并确保公平的比赛结果,比赛中所使用的电子感应护具必须符合中国跆协所颁布的有关技术要求和标准。- 24 -四、用电子记分器或计分表记分时,必须有 3 名或 3 名以上的边裁判员即时记分方为有效。比赛设 3 名边裁判员的情况,有效得分应由 2 名或 2 名以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跆拳道 竞赛 比赛 规则 解释 试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