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经过。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公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
2、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当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浸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步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沟通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构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
3、为“四书、“五经,十分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根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当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讲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考虑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
4、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把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历。(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老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挖苦,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其代表
5、作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以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讲,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赫尔巴特奠定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普通教育学)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教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
6、性,强调老师的中心地位,构成了传统教育老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老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第二章小学教育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施行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2)我国近当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7、,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学制改革逐步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场推行九年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
8、迫性的国民教育。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面简称(义务教育法)是施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施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施行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2义务教育的施行对象及年限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延到7
9、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3义务教育的学制“义务教育能够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我国当代的小学学制有多种形式)。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普及性2基础性3强迫性。5、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如何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鼓励作用和评价作用。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根据1
10、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面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11、。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气力主要源于人本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气力,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别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以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2、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如今: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及其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对人的作用表如今: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学校教
13、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宏大而深远,原因是: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B、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宏大作用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14、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不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观察。老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外表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老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比拟模糊,理智感大多和详细事物相联络。自己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
15、评价本人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场逐步学会把本人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拟来评价本人的行为。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入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教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经过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强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本人的手和脑,运用本人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第四章学生与老师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
16、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由于不成熟,才有宏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老师才大有可为。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如今: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遭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经过中,中小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教育学 小学 知识点 整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