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廖一中在考察中华民国建立这一历史篇章时,:公须成认,袁世凯倒向共和对于废除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不成认这一历史作用是不客观的。综观袁氏之所以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扑朔迷离,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它绝不是偶尔性的表现,而是必然性的结果。一、袁世凯具有强大的政治、军事气力毋庸讳言,袁世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具有颇高的声威。他与列强政府、立宪派人.、清朝文武官员有着严密的联络,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拥护,同时,也得到广大社会人士,包括革命党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定程度的拥护与信任,能够讲,声誉赫赫,人心相向。:待别是
2、他控制着中国最精锐、最强大的北洋陆军,还有由他一手培植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北洋官僚集团,他们把握着军事、经济、内政、外交的关键部门,唯袁氏之命是从。正是上述原因,造成他在政坛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袁世凯之所以获得这种声望和地位,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他的政绩中检验出来的。他的政绩体现了他的才干、志趣与抱负。在清末重大历史事件中,他皆参予并且表现突出。初出茅庐即出使朝鲜,果断干练,扑灭“壬午兵变,挫败“甲申政变,稳定朝鲜政局。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作为一个不大起重要作用的官员,褒多贬少。他积极参加维新运动,博得维新之名。戊戊告密一事曾使他声名狼藉,但到辛亥革命期间,时过境迁,哀又与梁启超言归于好,告密丑闻
3、已不能再构成对他声誉的损害。从小站练兵开场,他创立了中国近代化军队,博得了中外人士的普遍赞扬。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稳定山东局势,未遭战祸波及,参予“东南互保,推动(辛丑条约)的会谈,在中外统治阶级中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被称为“强者。他推动晚清“新政的发展,坚持废除科举制度,积极创办新式教育;回收利权,推动实业与近代交通的发展;建立巡警制度,把司法与行政分离,创前人之所未有。继而他参予推行君主立宪活动,奏请派遣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率先办理地方自治(即县议会),力主改革官职,实行责任内阁制。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推行“新政的有力人物,且收效显著。这对于促进政治革新、社会前进是有益的,所以人们把他目为与
4、日本明治维新之伊藤博文、大久保齐名的世界风云人物。与此同时,他运用权利和官场权术,培植了一个由他控制的、占据国家重要部门的北洋官僚集团。袁氏就是凭藉政绩和北洋官僚集团的气力,获得了政坛上的实力地位,并博得了声威。1909年1月,摄政王载洋将袁氏削职回籍。袁被罢官后的时期,恰恰是清廷日益腐朽,陷于灭亡的边缘的年代,这使袁的声望不仅不衰,反而形象愈加高大,成为中外统治阶级最为关注的人物。当时,哀在朝的党羽更是政无大小“毕报,唯衰马一首是瞻。总理大巨奕动、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曾联名辞职,推荐袁世凯出山执掌大权。他的党羽和很多大臣异口同声地讲,只要请袁出山,才能重整朝纲,拯救清王朝接近灭亡的厄运。列强
5、也纷纷要求清廷起用袁世凯。及至武昌首义后,奕助等高级官员和列强更是纷纷要求载洋起用衰世凯“平叛。袁氏东山再起后,就从革命军手中夺回了汉口、汉阳,假如不是南北议和停战的话,革命军也未必能守住武昌。上述种种,就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政治重心,通过南北会谈而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的一个主观因素。革命党人对于袁世凯虽有贬抑的一面,但总的讲来,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在南北和谈期间,黄兴在给袁的信中讲:“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愿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三年以前满廷之内政、外交稍有起色者,皆明公之力也。((黄兴集)第81、82页)这不是黄兴的客套话,
6、确是他和同盟会其他领导人的看法。当时,孙中山也懊悔未能早点与袁采取一致行动,。直到袁已经担任临时总统的1912年下半年,孙中山当面和背后还一再表示,十年之内大总统非袁莫属,“今日之中国惟有交项城治理(革命文献)第6册2页)。913年2月间,正在选举正式大总统之际,孙中山还电告广东都督胡汉民,请其支持袁氏中选。他讲:“现任袁总统,雄才伟略,薄海同钦多就任以来,所有措施,中外慑服,请联南方各督抚共表同情。一面鼓动国会赞成,务使人心一致,藉支危局。((孙中山史事详录)第538页)在南北和谈期间,国外华侨团体和国内报刊纷纷表示:衰氏适宜充当总统。如他反戈一击,当为共和国之第一任总统,不只国人感谢他,外
7、国人也会景仰他(见(神州日报)1911年11月26日)。立宪派领袖张睿更是明确表示:“甲日满退,乙日拥公(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第150页)。由此可见,当时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与此同时,治理国家远非进行革命斗争可比,需要有一批治理国家的人马,就当时实际情况来讲,革命党人难以胜任。关于这一点,黄兴在1912年6月讲得很清楚。他讲:“事情很清楚,没有行政工作阅历的青年人不能忽视那些(旧月的国务才干,尽管那是旧制度的才干;军队应该留下一批行家,尽管他们先前为清朝卖过命;外交方面需要在欧洲有影响的人物,尽管他们的活动与清朝有联络,无论制度毁坏得如何合理,我们没有
8、旧制度有经历的官员却是不行的(姑且这样讲吧1)。他还以为,袁世凯作为爱国者,能够拥护我们的主张(均见(黄兴同俄国驻汉口领事馆秘书沃兹涅斯基的谈话,1912年6月8日,严昌洪译,张贯益校,手稿本)。革命派需要借助旧官员来治理国家,就需要袁世凯及其党羽。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凡属重大内政、外交措施,不得到列强的认可是难以行得通的。武昌起义以后,列强紧跟形势发展,认识到在中国行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从支持清王朝迅速转变为赞成共和制。但是,他们不是支持革命派来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是支持袁世凯搞共和。他们的方针是压制革命党,支持哀世凯取代革命党。他们公开宣称:只要袁世凯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由于他已经显
9、示出治理国家的才能比现代中国任何政治家为高,任命象孙中山这样的领袖为民国总统,绝不能得到列强的早日成认(见(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第818页)。因而,袁氏中选为临时大总统,也包括上述这种客观因素。二、革命党气力相对不够强大同盟会发动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推翻清王朝,与其讲是同盟会气力强大,毋宁讲是由于清朝政府太腐朽无能。同盟会固然在东南各省有着一定的基础,但从全国范围来讲,它的气力是微弱的。它没有气力把握革命的全经过,也没有气力掌管全国政权。唯其如此,才被迫通过南北和谈,孙中山让位于袁。当时,孙中山为了摆脱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窘境,并出兵北伐,乃谋求日本的支持,甚至不惜以“租让满洲给日本作为条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袁世凯 推举 民国 临时 大总统 原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