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教授了相应理念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育的升华,二者和谐统一。【关键词】传统教育;创新教育由于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乃至管理、市场、机制等创新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源泉和动力。民族创新能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从小培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开发,教育在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创新已经不是对少数社会精英的要求,而是对各类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假如讲在工业经济时代,只要能按操作规程完成工序,就算是一名合
2、格的工作者;而在现代,还要求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建议,不断地革新原有的程序和框架。因而,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施行精英教育。一、传统教育为创新教育在课堂的施行奠定了基础一传统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在传统教育课堂教学经过中,老师在备课、上课及整个教学经过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树立目的意识,逐步学会按目的要求主动预习、上课、温习、自我诊断评价,进而到达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把握目的的目的。因而,从根本上讲,传统教育是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的教学经过。二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传统教育以为,只要给予适当
3、的条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的学习内容,并在此思想基础上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三强化课堂教学的反应调控是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机制。传统教育的反应矫正机制,使老师能够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经过,及时反应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情况,并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进度,对未达标的学生及时弥补,进而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达成。以上这三点充分体现了传统教育以教学目的为中心,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要素构造特点。这些特点为创新教育在传统教育课堂的施行提供了基础。二、创新教育为传统教育的在课堂的施行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
4、造力,依靠三个方面的工作:教授科学知识,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半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教育进程看,50年代及其以前侧重科学知识的教授,教授科学知识几乎成了当时教学的唯一目的;60年代开场强调智能培养,同时提及创新精神的重要;80年代以来,各国在继续强调智能教育的同时,普遍把培养创新精神提到了最重要位置。这是由于人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很多人知识多,智能好,但并无建树,而那些为社会做出了惊人奉献者,也并非全是学富五车、智能超群的人。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奉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即创新教
5、育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造能力。围绕以上基本思想,有学者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下面基本要求:一教育者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措施、条件和归宿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引导学生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经过之中。二老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不良
6、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或造成人格的不健全。三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精神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的有机统一。四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老师的科学素质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条件。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喜好和人格,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发展。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中小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五教育者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机,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的广阔时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六教育者要擅长鼓励学生进取。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对本人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去选择,要
7、擅长鼓励,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例如,在讲燃料和热量这一课题时,了解到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它们作为重要的能源,在人们当代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化石燃料越用越少,且它们燃烧后还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温室效应。因而,我问学生:你以为将来最理想的能源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回答甚至很可笑,这时我不置可否,继续向学生提出怎样将你们的设想进行转化来为人们服务呢?这时学生陷入深思之中。此后,再鼓励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试着写一篇有关
8、这方面的论文。而此时不需要老师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的思维有一方自由的天空,这样在化学教学中结合详细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思维,进而到达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目的。作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适应新的要求:1、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2、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3、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反响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4、注意激发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5、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形式,使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6、从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出发,合理组织课程类型和形式。例如,在讲第八单元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
9、能够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考虑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枯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下面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由于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铁制品生锈是由于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响。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本人的推论能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互相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响。进而请同学分析怎样避免铁生锈,防止铁生锈的原理是什么,举例描绘生活中是如何防止铁制品的。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相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总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气氛和制度化环境。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国民心理的转变经过。这需要在全社会倡导“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精神,改变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抵制那种妒贤忌能的“窝里斗的风气;在制度上,要敢于打破“平衡,给有特殊才能和特殊奉献的优秀人才以政策上的倾斜,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制度化环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