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执业药师(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大纲执业药师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大纲Z10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把握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的、合理的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的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基础理论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响中的指导作用;了解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当代研究及其与中药当代应用的互相关系,进而加强执业药师合理应用中成药的执业能力,提高其医药结合的基本意识和业务素质。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2、的基础知识。2.中医体质学讲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及其对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3.辨病论治的基础知识。4.辨病与辨证的基础知识及对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5.中医治则、治法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6.中医基本理论当代研究和中药当代研究的基本内容。二基本技能1.辨证使用中药的基本技能。2.辨病论治的基本方法。3.通过辨别体质和辨病,把握使用中药的基本技能。4.中医基本理论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响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对中药不良反响的应急处理措施。5.中医基本理论当代研究的基本方法6.能够根据患者的详细病情,辨证、合理、科学的使用非处方中成药。7.中药当代研究的基本方法。六、研讨专题1.中医与中药相结合的必要性、现状
3、和措施。2.中医基本理论在中药临床应用和中药当代研究中的指导作用。3.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对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影响。4.中药不良反响的发生与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系的分析。5.中医基本理论当代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前景。Z104:药理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药理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把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临床常用药物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经过、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等内容。为执业药师从事药学工作,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
4、念和基本内容。二药物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响及其用药注意事项。三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各类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响。四各类药物中其它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其应用;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六、研讨专题一心血管系统药物治疗进展。二呼吸系统药物治疗进展。三常见药物滥用及诊断和治疗。四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五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Z205:方剂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方剂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把握中药配伍、禁忌应用及方剂的组方原则,把握100余种常用方剂的组
5、成分类、性能、成效、应用、使用注意;能够比拟鉴别同类中成药、方剂的共性与个性。有能力运用中药配伍原则,科学、合理地配伍组织药物。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方剂学的概念及组方原则。2.不同历史时期方剂学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学术应用价值。3.中药妊娠、饮食、证候禁忌对临床组方用药的指导意义。4.方剂基本组成构造与原则、了解方剂的变化规律。5.辩证与立法及遣药组方的关系。6.方剂的常规用法。二基本技能把握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解剂、去湿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理血剂、祛痰剂、安神剂、治风剂、治燥剂、开窍剂、补虚剂、固涩剂、涌吐等方剂的成效、组方与临床应用特点。六、研讨专
6、题一中药治疗应用研究新进展。二中药配伍应用治疗疑难杂症讨论。三方剂组方原则与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关系。四方剂研究、应用新进展。Z206:中药不良反响及药源性疾病概论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不良反响及药源性疾病概论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了解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了解中药不良反响发展的基本历程及药物治疗中的两面性;了解我国药品不良反响管理的有关条例与规章、国外植物药监控的措施与重点,使执业药师加强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意识并具备一定鉴别药源性疾病的能力,加强中药不良反响/事件综合性分析的水
7、平,为从事或介入临床药学工作、保证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中药不良反响及药源性疾病概论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着重介绍中药不良反响及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我国及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响监控现状。各论重点介绍12个系统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响及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2.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和发病机理。3.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影响因素。4.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5.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6.呼吸、消化、循环、血液、泌尿、生
8、殖、五官、皮肤、神经精神等系统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二基本技能1.我国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监控制度与措施。2.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临床表现、报告及分析判定方法。3.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4.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5.鉴别、综合性分析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的能力。六、研讨专题一中药不良反响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特点。二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响监控的研究趋势。三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响监控中的热门问题。四中药毒性成分与不良反响发生的相关性讨论。Z207: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四、教学目的中药药理
9、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当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重点讲授中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当代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及当代应用,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把握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当代医学科学方法,阐释中药作用的规律及作用机理。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影响常用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二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三清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四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五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六理气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七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动
10、物模型、有效性评价指标。六、研讨专题一中药药效与临床前评价。二中药防治缺血性中风或心肌缺血的研究思路与进展。三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及研究思路与进展。四中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思路与进展。五衰老的病理生理研究及中药的抗衰老作用。Z208:中药治疗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治疗学四、教学目的中药治疗学是将中药学、中医学和临床中药药理学有机结合的一门穿插学科。中药治疗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介绍中药治疗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治疗方法与原则、中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中药不良反响与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影响因素,概述特殊人群的用药、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
11、等基本内容。各论从疾病、证候、症状入手,针对疾病的发病、主要症状、诊断要点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着重对中药的选用和评价、中药治疗用药特点,以及不同人群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教学的目的是使执业药师有机地融合中医临床基本理论、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更深入地认识中药治疗的关键是从病证状态出发,从病人出发,制订和施行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好药、用好药,以到达符合WHO提出的用药的四大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最终的宗旨。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1.中药治疗学的概念、任务及发展大概情况,药动学在中药治疗中的意义。2.辩证与个性化给药根据与原则。3.中药治疗原则、基本方法及特殊人群用药特点。4.特
12、殊人群用药特点及中药使用原则围产期妇女、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5.中药上市后疗效与安全性再评价标准、原则、要点。6.药物经济学与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念。7.药物初次剂量的选择及中药体内代谢、效应动力学特点。二基本技能1.各系统常见疾病中药用药规律、给药原则及用药方案建立。2.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类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的中药治疗及中西药合用中的注意事项。3.中药治疗效果检测与给药方案评价。4.中药合理用药基本要素。六、专题研讨一中药治疗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二中药治疗学与中药合理应用。三中药体内代谢动力学与中药疗效。四中药药效与经济、安全性评价。Z209:中药商品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
13、药学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商品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能够应用中药鉴定学及经济学原理,从商品的角度阐述中药来源、道地产地、商品规格、质量的变化规律,把握与中药商品质量相关的基本理论及经营管理基本知识。为执业药师从事中药商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奠定基础。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为中药商品进行命名和分类的原则及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原则。2.中药商业的经营特点,中药商品流通环节,中药市场的概念及管理方法,中药商品价格的相关法规及其制定方法,中药商品宣传广告的相关法规。3.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制订
14、及质量控制措施。4.中药商品的包装要求、特点及中药商品的贮藏与养护方法的基本知识。5.中药商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思路、措施等基本知识。二基本技能1.应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知识,制订合理市场价格的技能。2.综合运用中药商品鉴定、包装、贮藏与养护的方法和技术,保证中药商品质量的技能。六、研讨专题一各类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意义及根据。二分析影响中药材、中成药商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及讨论保证质量的各种措施。三中药商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四中成药注射剂、片剂、颗粒剂商品在流通、储存经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五中药商品的包装现状及发展思路。Z-2-10中药分析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二、课程性质
15、: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分析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熟悉中药材与中成药的质量和标准,能够从分析化学的角度阐述中药材和中成药检查、鉴别、定量分析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把握对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技能。为执业药师从事中药生产、研究和经营等工作,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工作水平奠定基础。五、课程重点内容一检查的方法与基本知识1.中国药典规定的常用中成药剂型片剂、丸剂、颗粒剂、胶囊、栓剂、糖浆剂与口服液等的一般检查项目、方法与意义。2.中药中重金属离子、砷与汞检查的方法与原理;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及等离子-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中药鉴别的方法与基本知识1.中药样品前处理的常用方法和操作。2.化学鉴别法和显微鉴别法的要求、原理和方法。3.薄层鉴别法的原理、应用和操作。4.中药材与中成药的高效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鉴别与应用。三含量测定常用方法的原理与应用1.滴定分析法。2.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3.薄层扫描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六、专题研讨一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中方法学研究。二指纹图谱研究与中药质量。三影响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的因素与质量控制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