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之苏轼词的艺术特色.docx
《宋词之苏轼词的艺术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之苏轼词的艺术特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宋词之苏轼词的艺术特色苏轼词的艺术特色以诗为词【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重点词作的分析,并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思想,来研究、赏析苏词的艺术特色,感受苏词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关键词】苏轼豪放词以诗入词影响清雄旷达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奉献尤其出色,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的词在题材与内容、表现方法、语言运用、风格特色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所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纲要)。可见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苏轼一生坎坷
2、,因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主动到地方任职,由于“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保守派复起,又因反对司马光等尽废新法而再度外调,新党上台,仍遭贬逐,更远赴海南岛。流离迁徙的仕途生涯对其思想的影响是深入的。他的思想相当复杂,儒家思想和fo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几个方面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杂而不“乱的思想、特立独行的身世,对于苏轼词的启迪和塑造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苏轼的词大气磅礴,有大家风范,突破词“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相貌。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观念,
3、以诗境诗语入词,构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苏轼词的题材领域获得了宏大的艺术创造的空间。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讲:“东坡词颇似老杜诗容的词作,但更重要的是把前人很少涉猎的或从未表现过的题材大量引入到词中,使人们的视野从单纯的酒宴歌席、红香软翠的狭小圈子引向广阔的天地,使词从“花间、“樽前的离别相思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能够入词咏。详细能够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苏轼以诗为词,抒写爱国的豪情壮志。北宋时代边疆动乱不安,苏轼通过写词畅怀忧虑之情,恢弘志士的胆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
4、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在这首词中所描绘的太守形象,显然是自我写照,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情弥漫于字里行间,读后给人以雄风扑面、气冲霄汉之感刘维治(唐宋词研究)。全词紧紧围绕着“出猎展开笔墨。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词人以“老夫自居,其实这时候苏轼才三十九岁,他“少年的豪壮与狂态不减,左牵黄犬,右擎苍鹰,千骑卷过平冈,到郊外“出猎。场面描写特别生动,或写追捕猎物的鹰犬,或写出猎随从的打扮,或写围猎队伍的声势,气氛紧张而热烈,传达出主人公狂放快意的情怀。下片
5、写本人宏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杀敌卫国的斗志。词人开怀畅饮,倾吐真情,以“鬓微霜,又何妨否认了“老夫之讲,剩下来的只要“少年的豪气。他盼望朝廷能派冯唐这样的使臣持节密州,使本人重新得到重用,以便能为国效忠,能够“西北望,射天狼。以典入词,扩大了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苏轼擅长用典,用典中之事融为己事,以典中之情化为己情关立勋(宋词精品),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首词感情豪壮高昂,音调激越铿锵,用典驾轻就熟,造语明白晓畅徐中玉(大学语文),是苏轼第一首豪放之作。无怪他在作此词后自诩“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第二,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他第一个把农村
6、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著名的作品有(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组词生动鲜明如画,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语言清新朴素,轻巧自若,苏轼那种随遇而安的怡然神情、不拘小节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第三,苏轼词揭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到的人生感悟。苏轼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和社会功能。他的词里跃动着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的性格相貌是特别明晰的,即便把它混杂在别人的作品里,也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如(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7、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时期,通过途中遇雨和对待风雨的态度的描写,抒发了不为忧患所扰的开阔胸襟。词中自然界的风雨是政治上的风险与磨难的比较。苏轼在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中吟啸徐行,这是他对待政治上的打击泰然自如、随遇而安的形象写照。正是这种乐观的态度成为他生活的精神支柱,使他得以保持心理的平衡,直到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一蓑烟雨任平生多么潇洒、坦荡、伟岸不凡。风雨总是要过去的,风雨过后,照旧归于安静冷静僻静,放fo什么也没发生过。“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尾三句,又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词 苏轼词 艺术 特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