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络.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阐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阐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络.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阐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络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讲讲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络。“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讲法。以为只要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的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
2、中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从美学高度来看,只要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象(或“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讲。“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如今先
3、秦以来的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皎然所讲的“文外之旨。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想象的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讲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讲:“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讲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讲:“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4、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意味,真切感人。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讲,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而这两类取境在表现上都须“有似等闲,不思而得,强调其空灵、超然境外的特征。严羽的(沧浪诗话)的“兴趣讲表明了意境“虚的特点。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可开拓的审美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阐述 意象 意境 区别 联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