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浅识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张明飞机械设计及理论TS1405010417世纪帕斯卡提出著名的帕斯卡定律,奠定了液压传动的理论基础,而到1940年底在飞机上首先出现了电液伺服系统,其滑阀由伺服电机拖动,但伺服电机惯量很大,成了限制系统动态性的主要环节。50年代初出现了高速响应的永磁式力矩马达,后期又出现了以喷嘴挡板阀作为先导级的电液伺服阀,使电液伺服系统成为当时响应最快,控制精度最高的伺服系统。1958年美国学者勃莱克布恩等公布了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为当代电液伺服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电液伺服器件的价格过于昂贵,对油质要求特别严格,控制损失(阀压降)较大,使伺
2、服技术难以为更广泛的工业应用所接受。随着当代电子技术和测试技术的发展为工程界提供了可靠而廉价的检测、校正技术,这也为电液比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电液比例技术的发展能够划分为下面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7年瑞士Beringer公司生产KL比例复合阀起,到70年代初日本油公司申请了压力和流量比例阀两项专利为止,是比例技术的诞生时期。这一阶段的比例阀,仅仅是将比例型的电一机械转换器(如比例电磁铁)用于工业液压阀,以代替开关电磁铁或调节手柄。阀的构造原理和设计准则几乎没有变化,大多不含受控参数的反应闭环,其工作频宽仅在15Hz之间,稳态滞环在4.7%之间,多用于开环控制。第二阶段,1975
3、年至1980年间能够以为比例技术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采用各种内反应原理的比例元件大量问世,耐高压比例电磁铁和比例放大器在技术上日趋成熟,比例元件工作频宽己经到达5一1SHz,稳态滞环亦减少到3%左右。其应用领域日渐扩大,不仅用于开环控制,也被应用于闭环控制。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比例技术的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比例元件的设计原理进一步完善,采用了压力、流量、位移内反应和动压反应及电校正手段,使阀的稳态精度、动态响应和稳定性都有了进一步提高。除了因制造成本所限,比例阀在中位仍保留死区外,它的稳态和动态特性均己和工业伺服阀无异。另一项重大进展是,比例技术开场和插装阀相结合,己开发出各种不同功
4、能和规格的二通、三通型比例插装阀,构成了80年代电液比例插装技术。同时,由于传感器和电子器件的小型化,还出现了电液一体化的电液元件,电液比例技术逐步构成了80年代的集成化趋势。十分是电液比例容积元件,各类比例控制泵和执行元件相继出现,为大功率工程控制系统的节能提供了技术基础。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场,比例技术在固定工程设备上不断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开场大量进入行走机械领域,各种节能的负载敏感控制、负载适应控制等节能器件和系统日益增加。其次,作为比例阀家族新成员的高速开关阀,正从小流量向中等流量发展,在快速性和构造简单可靠方面显示其优势。另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为适应电液比例闭环控制的快
5、速增长需要,出现了在一个新层面上伺服技术与比例技术的结合的产物,即伺服比例阀,使得比例技术与伺服技术的交融和整合更进了一步。一方面在不同的层面上各得其所,扬长避短;另一方面,技术上进一步融合,为到达将来的一个技术体系的目的打下了更牢固的基础。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通过使用比例控制元件(含比例阀、比例控制泵及比例放大器)来接受输入电信号,使输出的流量或压力连续成比例地遭到控制的液压系统称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图1一1为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图1一1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工作原理:系统工作时,位移传感器检测出负载的当前位置信号并转化成电压信号Uc,该信号与指定输入电压信号U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识电液 比例 控制系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