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集锦.docx
《有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集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集锦有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集锦诗琪003年起组织施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有八个优惠政策,从生活补贴、个人档案、办理落户手续以及服务满后的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等方面的优惠措施进行了规定;2005年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十六个方面提出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制度规范和落实措施;从2006年开场组织施行的三支一扶计划,该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去基层就业的形式,对毕业生服务期间所享受的各种待遇以及服务期满后的相关政策和择业优惠措施等都做了具体规定;从2006年开场组织施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老师特设岗位计划从2020年起组
2、织施行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等。(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第一,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其中涉及两项补贴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第二,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辛边远地区县下面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人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施行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第三,选聘招录优惠政策。从2006年开
3、场,省级以上-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三)调节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国家对于面向基层就业大学生,在户籍政策上施行一些优惠政策。比方,对到西部县下面基层单位和艰辛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辛边远地区。对到西部县下面基层单位和艰辛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辛边远地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能够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施行的窘境(一)基层吸引人才内在动力缺乏,
4、渠道有限基层单位吸引力缺乏。基层单位生活条件艰辛,工作环境简陋,待遇偏低。目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共青团施行服务西部计划和服务基层计划;二是对各级政府组织部门的选调生;三是人事部门选拔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四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就业大学生求学不易,花费较高,故而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偏高,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都希望将择业定位于大中城市,以享受较高收入和较好的环境,而基层单位地理位置一般偏僻,交通、待遇、工资、条件等和城市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大学生去基层的意愿不强。(三)已有基层就业政策缺乏长效机制,落实不到位积极引导和鼓励
5、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但是已有的各种鼓励政策以短期政策居多,鲜有涉及5年以上中长期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另外,地方在贯彻从国家选调的三支一扶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到县、乡机关和学校或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或充实到基层金融、工商、公安等部门的精神没有得到落实。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措施(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基层吸引力。国家和政府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中要起主导作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拓宽就业
6、渠道,优化基层就业大学生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辛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单位吸引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辛边远地区和艰辛行业就业。(二)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面对我国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特别严峻,另一方面广大基层人才奇缺的这一实际情况,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要引导大学生择业趋于理性,适应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丰富基层工作阅历,了
7、解本人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让毕业生意识到基层单位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风险小,竞争压力小,很合适创业,而且在基层单位工作能够体味别样人生,丰富人生经历,还能够享受优惠政策等。(三)建立政策长效机制,落实基层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不应该仅仅依靠短期的物质诱导,也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短期措施,而应作为一项关乎我国将来二十年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效的政策体系,既解决他们今天的就业问题,又为将来的成长提供保障。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新情况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后的实际需要,制定新的施行细则。总之,大学毕业生到
8、基层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论日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异同一、日美施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一国政府借助关税、出口补贴、科技研发补贴等方式,扶持本国的战略产业,加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企业的战略地位,扩大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将更多的超额利润转移到本国,进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的一系列手段措施的总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包括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两个分支。利润转移理论是指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一国的政策假如能诱使外国企业削减产量或扩张得慢一些,本国企业就会获益。利润转移具有三种形式:(1
9、)利用关税抽取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2)以出口补贴促进本国企业的出口;(3)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外部经济理论指的是一部分个人或企业从其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个人或企业那里所获的利益。由于技术外溢性的存在,一国政府应对技术研发者进行补贴,进而调动企业的创新和研发积极性。外部经济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经济:技术外部经济是指企业从本产业或相关产业的技术外溢和干中学(Learning-by-doing)中获得的技术和知识;货币外部经济是指企业从本产业或相关产业的集聚中获得的市场规模效应(如原材料供给、技术工人、专业服务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表明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不是最优的,适度
10、的政府干涉能够改变本国现存的比拟优势形式,进而加速构建本国的竞争优势。二、日美战略性贸易政策施行背景的异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尽管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立起来的,但日本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和实践早在50年代就开场了,而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初露端倪,并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得以全面执行。(一)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施行背景。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通过施行以贸易立国为核心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跃居发达国家行列。日本施行贸易立国战略主要出于下面几点考虑:1.自然资源贫乏,人口压力沉重。日本需要通过贸易和投资方式来介入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人
11、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进而扬长避短,不断创造和建立新的比拟优势。2.国内市场规模小。日本国内的市场容量有限,国内有效需求缺乏,因而有必要施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借助外部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3.赶超欧美的民族梦想。战后初期的日本上下齐心,将重建家园、赶超欧美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民众一心一意服从于政府的安排,不计个人利益以换取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施行创造了有利的国内环境。4.有利的外部环境。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拉拢日本成为其政治盟友。除了提供大量物资和军事订单之外,美国对日本的单边主义行为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日本施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了契机。(二)美国
1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施行背景。尽管一贯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但当国家利益面临宏大挑战时,美国选择了政府干涉主义,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施行基于下面几方面原因:1.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上升。美国政府通过公平贸易来对抗外国的不公平竞争行为。2.产业竞争力下降。自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的产业构造出现了软化迹象: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下降,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上升。在这变革的十字路口。美国要么选择贸易保护,要么进行本质性调整。鉴于保护主义的危害,克林顿政府选择了以高技术产品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性贸易政策。3.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在战后成为了无可争议的
13、超级大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拥有绝对的统治力,因而美国积极倡导和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在政治上,单边贸易自由化成为美国拉拢盟国的政治糖果:慷慨地对盟国开放国内市场,却不要求盟国对等开放。然而随着霸权的衰落、日欧的崛起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美国不愿也无力继续提供自由贸易之类的国际公共品。随着冷战的结束,东方阵营的威胁大大减弱,美国转而将经济利益置于外交事务的首位,转变了贸易政策理念,施行公平的、积极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总的来讲,战略性贸易政策是特定的历史产物,日本和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既类似又有差异的背景下:政策的施行既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反响。三、日美施行战略性
14、贸易政策的共同效应日本从战后的废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新经济的繁荣,这些都与战略性贸易政策密不可分,其共同效应表现为三方面。(一)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在战后发达国家中的出口增长率最高,其进出口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直线上升:1950年为1.6%、1.4%,1970年为6.2%、6.7%,1988年为6.8%、9.9%。自60年代开场,日本获得了持续的贸易顺差,经常项目收支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日本在1985年的对外资产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从构造上看,日本的出口商品向高层次转变:从5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到60、70年代以钢铁、汽车为主的资本、技术密
15、集型产品,再到80、90年代以微电子、新材料为主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不断扩大,但美国的出口表现出以高附加值商品为主的构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1016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274亿美元;新型服务贸易(如电信、数据处理)发展迅速,到1998年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为55.1%,1997年美国从国外获得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证使用费收入约为303亿美元,顺差额高达228亿美元。(二)促进了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出口能够弥补由边际收益递减造成的国内有效需求缺乏。日本作为贸易加工大国,扩大出口是维持其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在1975
16、年,日本整个产业部门每增加1单位出口会带动国内生产增加2.38个单位;在1979年,日本的汽车出口每增加100万日元会带动国内生产增加254万日元。在贸易的带动下,日本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飞速上升:1950年为1%,1970年为6%,1988年为14.2%。美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国内市场容量宏大,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外贸易在GDP中的比重相对较小。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贸易依存度稳步上升:出口依存度从1981年的6.03%、1991年的8.5%攀升到2000年的15.03%;贸易对美国经济的奉献越来越显著。在贸易的推动下,美国经济持续增长:90年代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为9.
17、68%,远高于3.25%的GDP增长率;出口的增长不仅为美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商务部的估计,美国每出口10亿美元可维持2万个就业岗位。(三)提升了产业构造。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政府适时提出了技术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官产学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推动产业构造由厚重长大的高能耗产业向轻薄短小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出口构造也由重化学工业品为主转向了包括精细机械、电气机械在内的装配机械产品为主,进而为其缓解石油价格上涨和日元升值冲击、稳定出口贸易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指导下,美国政府放松了反垄断限制,包括银行、电信在内的几乎所有行业都进行了合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关 公共政策 论文 集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