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互相作用和互相关系的学科。下文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参考!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篇1浅析博物馆环境心理学摘要: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要、兴趣和参观动机、态度,观众参观流线,观众的休息沟通区域都对博物馆的建筑心理设计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博物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及声音的设计与人们心理相结合,到达人与建筑相和谐。关键词:博物馆、心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声音、苏州博物馆博物馆已逐步成为各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且是展示各地历史文化
2、,与人们对话沟通的特色的空间。与商业建筑等不同,博物馆展示设计需要突出其精神的内涵,要强调其文化、历史厚重感、及人们认知沟通。人们的心理行为已经对博物馆建筑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研究符合人们的愿望、要求的空间、环境,并与其相适应地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善或创造。它在建人们在博物馆中的主要活动为参观、研究、沟通、信息、休息。而博物馆则以丰富的空间、灯光、色彩变化来引起人么各种心理活动。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要、兴趣和参观动机、态度,观众参观流线,观众的休息沟通区域都对博物馆的建筑心理设计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博物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及声音的设计与人们
3、心理相结合,到达人与建筑相和谐。空间博物馆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也许是为了一件展品、也许是为了解当地的历史、也许是为了其独特的建筑造型空间。不同的形状、高低大小空间会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影响,一个合适的建筑空间可突出其展品的特色及当地地域建筑空间特点。如:直线方形空间给人熟悉、稳重之感,而流线、三角形空间可给人动态变化的感觉。而高大、宏伟的空间则给人严肃的感觉。博物馆为公共建筑,其功能较为复杂,因而展室之间的交通空间流线需明晰且由明确指向性,使得人们一目了然,较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展品上。由于需要定时更换部分不同类型展品,其展示空间需具有灵敏变化的特点,如三角形、圆形可使人产生吩咐的想象力。博物馆建筑
4、主要功能是提供应人们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的场所,因而博物馆建筑需具有当地的地域特色,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吸引人们的目光,给人们认知熟悉的感觉,使人们产生共鸣。前厅与中心庭院之间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为最高建筑,为沟通休憩及主要连接空间,在其主要轴线上,体现出中央大厅在整个建筑群体中的重要作用。连接大厅的为两侧的通高廊道,直线布置,指向性明显,连接展区及其他沟通空间。其主要连廊主要为为格栅天窗形式,构成独特的光影效果,同时具有指向性,且使严肃安静冷静僻静的交通空间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气氛。苏州博物馆新馆运用了大量的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构成。其最十分的就是几何形态的屋顶,它在形式上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斜
5、坡屋顶,其坡度与周围建筑一致,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大展厅顶部采光问题。其展览空间高度较高,侧墙开窗较少,营造了庄严的气氛,使人们主要实现集中在展品上。博物馆建筑空间需要区分主次大小,要体现出重点空间,给人深入个性的感觉。从检票区到达中心八角大厅前,要经过一条低矮灰暗的走道,到达大厅是才能使人敢打宏大与亮堂,使人逗留,这采用了古代传统建筑格局欲扬先抑的手法,使人对博物馆空间感受更深入。材料材料的感受主要可分为视觉与触觉,他们决定了人们对展览空间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感受。不同的空间形态表现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材料。不同材料可体现人们心理对空间的重点、明暗、主次、冷暖变化等感受。
6、材质可体现不同的个性与人们对其的心理感受。如木、石、竹等自然材给人熟悉亲近之感,使人感到和谐与暖和。而钢、混凝土等人造材料缺乏变化、则给人冰冷严肃之感。此外材料的透明度质感则是材料外表的组织构造、花纹图案、颜色、光泽、透明性等给人的感受,如软硬、轻重、粗犷、冷暖等感觉。博物馆建筑应采用当地独特的材料,使当地观众产生熟悉感,也更具特性。且不宜使用花纹图案太多的材料,以免干扰观众视线与心理感受。博物馆也不宜大量使用透明材料,防止影响展品,且防止混淆观众的视线重点,影响感受。苏州博物馆主要为白墙与灰色花岗石为主要材料,与当地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灰白色调相照应;灰色花岗岩屋顶,与相邻拙政园屋顶向和谐,与
7、周围环境向融合,而玻璃窗与用木材料纹理处理过的钢格栅,在体现建筑的理性、机械的同时,同时继承传统,给人传统的感性、江浙地区独特的柔和之感。光与色彩光的明暗、方向与色彩的明暗、冷暖变化也给博物馆展览空间带来不同的感受。色彩较鲜艳、亮堂的空间,主要用于公共沟通、及交通空间。给人带来活泼、明快、放松的感受。而展示空间则应该色彩较为灰暗、朴素,其室内色调不应对展品产生影响,也不应过于鲜艳抢夺人们视线重点,应给人严肃的感觉。苏州博物馆展厅主要运用黑白灰三种色调,室内较为灰暗,用适宜照度的灯光主要照亮展品,突出重点,使人视线集中在展品上。将人们视线从一个展品自然的转向下一个展品。在展厅中的木佛塔展品,在其
8、正上方天花板出用灯光制造出十字阴影效果以隐喻在古代这座佛塔在塔的十字梁中央被人们发现。以复原传统,给人历史感。多个庭院种满翠绿的竹子,给严肃、历史气息浓厚的建筑带来一丝当代感与生机。声音声音也能影响人们的感官体验。人的声音、自然的声音也能成为建筑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苏州博物馆东侧,室内有一处水池,其水从墙壁高处倾泻而下,构成水流声,使人在连廊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模拟苏州园林的手法,引导人们到达此处交通节点,同时给宁静的建筑一丝生机与活力。通过光、色彩、材料等,突出特点,使观众印象深入。将展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有逻辑分隔,且突出空间特色与重点主次,并运用光线与色彩与空间主次划分、展品布置突
9、出、流线导向性等方面结合起来,且运用不同的材料的颜色、肌理、透明度突出视觉造型与给人的感受,使人产生共鸣。参考文献:(贝幸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艺术)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参考篇2浅谈极地环境中的心理学摘要极端特殊的孤立与封闭环境向深化南极大陆的科考人员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对于南极科考人员而言,多数人越冬期间会在不同程度上经历和承受越冬综合症和四分之三现象,他们的积极心理经历和体验已经开场遭到关注。文章重点介绍了有关南极科考人员可能出现的症状,适应特征、科考人员的人格特征以及站区文化对行为
10、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了将来研究将会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化合作、聚焦环境、人格和行为三者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学在特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等主题。关键词极地心理学;孤立封闭环境;适应;人格;微型文化1引言南极是地球上最高、最枯燥、最严寒、风力最大的大陆,也是最后被世人发现和探索的大陆。它是地球上唯一没有战争,没有自然或种族暴力历史的地方。没有永久的居民,只要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临时寄居者,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夏季没有黑暗,冬季没有光明,极昼和极夜是它独特而鲜明的特征。由于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寻常的自然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科考人员和相关后勤保障人员只能生活在一切
11、皆为人造的站区,一个被称为冰窖的地方(isolatedandconfinedenvironment,ICE),与世隔绝,必须依靠于外部供应,人们的活动和社会交往遭到严格限制,正常的娱乐和职业行为不复存在,小群体成员必须严密团结的极端环境,如中国的长城站和中山站。这种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向科考队员(十分是越冬队员)提出了各种严峻的挑战:他们不仅要适应高寒、高海拔、极昼极夜、荒凉寂静、身体危险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直面枯燥、单调、寂寞、焦虑、人际沟通与社会支持匮乏等不寻常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必须完成本身肩负的任务与责任。正因如此,极地科考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挑战的工作,对人员的生理机能
12、、心理素质、个人能力和团队管理等方面都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南极及其工作站也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工化的社会环境被誉为人类社会、心理和行为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Shurley,1974;Suedfeld,2000)。极地心理学(PolarPsychology)这一概念最早可能由Cherry-Garrard在(世界上最糟的旅程:南极19101913)一书中使用,Cherry-Garrard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斯考特南极探险队第二次探险的成员(Suedfeld,1991)。在南极心理学历史上,19571958年举办的国际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GeophysicalYear)具有划时
13、代的意义。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各个国家在南极大陆的归属问题上达成一致,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系统的极地心理学才开场逐步构成。纵观极地心理学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零散的创始性探索阶段,主要以南极科考人员的生理或心理适应症状记录与分析为主,如以Gunderson为代表的系列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怎样选拔和训练能够良好适应极端环境的人,怎样将由适应不良造成的损害减低到最小程度,以及怎样改装装备和建立人工环境以提高人的适应性。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至今。1987年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TheScientificCommitteeonAntar
14、cticResearch,SCAR)正式任命国际心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PsychologicalScienceIUPsyS)派出的官方代表进入人类生物学和医学工作组(WorkingGrouponHumanBiologyandMedicine),标志着极地心理学进入一个跨国合作研究的新阶段。如国际生物医学南极探险项目(InternationalBiomedicalExpeditiontotheAntarctic,IBEA,1988)包括来自澳大利亚、阿根廷、英国和法国的研?ahref=/xuexila/yangsheng/kesou/target=_blank咳嗽
15、保匦睦硌钅?PolarPsychologyProject,PPP,1989)由美国、新西兰、意大利、日本、阿根廷和加拿大等国的研究人员协作。极地心理学开场由单一的问题解决、应用服务为主的辅助研究步入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轨道,如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压力适应性研究等。从90年代开场,(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andBehavior,Sage)学术期刊成为刊登和沟通极地心理学研究报告的重要阵地。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法国、印度、意大利、日本、新西兰、中国等国均有相关研究发表。中国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
16、和中山站两个南极越冬科学考察站,2003年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以薛祚纥为代表的中国心理学工作者1990年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南极长城站工作人员性格变化的心理学研究(薛祚绒等人,1990),1997年发表了有关南极长城站越冬队员个性和心理特点的研究(薛祚绒等人,1997),1998年发表了介绍中国南极越冬科考人员心理学选拔方法的英文文献(薛祚纥,张妍,1998),创始了我国极地考察人员心理学研究之先河。随后,一些医学工作者(刘福源,许天红,赵艳等人,2000;赵燕等人,2001)对中国南极科考队员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先后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健康心理学)等上发表。相对于在南极环
17、境下心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国际上有关北极心理学的研究文献尚属空白,因而目前极地心理学研究仍然以南极环境的心理学问题为主导,文献综述也以围绕南极环境下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主。2极地心理学研究2.1症状与适应性研究极地心理学研究持久而广泛的一个主题是科考队员在极地环境中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即面对极端的ICE环境,人们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上会发生什么改变,适应的历程有什么特殊性。由于极地工作的特殊性,极地心理学研究绝大多数是在自然的现场情况下进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方法包括对访谈、传记式材料、日记或工作日志等进行内容分析。定量方法包括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MMP!、16PF、CP
18、I等)、问卷调查、上级或同伴评定、医学诊断记录和观察者报告等。2.1.1越冬综合症(winter-oversyndrome)20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地心理学研究者采集和记录了大量南极科考人员的自己报告资料,发现南极科考人员普遍会报告一些适应不良症状,主要包括睡眠问题、孤单感、易怒性(irritability)、优越情结(superioritycomplexes)、头痛、低士气、焦虑、个体调节问题(problemsofindividualadjustment)、注意力松散(poorconcentration)、精神活动缓慢(psychomotorretardation)等等(Wood等人,20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心理学 论文 参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