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历史.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白洋淀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洋淀的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白洋淀的历史白洋淀的历史一、古白洋淀的构成与演变古白洋淀,是指历史上完全受自然因素影响变化时期的白洋淀水域。根据(白洋淀国土经济初步研究)一书,古白洋淀位于新生代以来由于差异性断陷下沉所构成的冀中凹陷之中。到新生代新三纪,冀中凹陷趋于填平,构成古白洋淀文安洼古湖盆区。新生代第四纪,起源太行山的河系,在太行山东麓构成了冲积扇,低洼地带构成洼淀。随着气候变化,海水入浸,古白洋淀水域时而扩张,时而收缩。在距今约1万年前开场的全新世,白洋淀又经历了一次兴起、扩张与收缩的演变经过。即在距今100007500年的早全新世后期,原已干涸的白洋淀再度兴起。在距今75002500年的中全新世期间,河北平原东部发
2、生海浸,海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同时,气候潮湿多雨,河水增加,进而使白洋淀水域,扩张到全新世以来的最大范围。北起永清、霸县、雄县、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县,南至安国、博野、肃宁、河间,东面与古文安洼水域相连。到距今2500年开场的晚全新世,气候转向干旱,雨量变小,白洋淀水变浅,水域范围收缩,局部干涸,水域连片的古白洋淀逐步解体。有些学者以为,古白洋淀的退缩解体还与古黄河在商殷、周时期曾长期流经白洋淀区域,由接近潴龙河、大清河一线至天津入海有关系。晚全新世,古白洋淀退缩解体,正值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燕长城即位于徐水、白洋淀边缘至雄县一线。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在退缩的白
3、洋淀边置县有鄚今任丘市鄚州镇、阿陵任丘市陵城、高阳等。白洋淀解体后构成若干淀泊。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籍中对白洋淀区域的淀泊有了文字记载。西晋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在(魏都赋)中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文中的掘鲤淀,唐代李善注,“在河间莫县之西,位置相当于今白洋淀。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在(水经注)易水篇中记述,“易水又东,渥水注之,其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南,谓之大渥淀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据有关资料以为,大渥淀和小渥淀即大殷淀和殷家淀清乾隆(新安县志),亦即今大王淀和小王淀,是白洋淀水域的两个洼淀(海河今昔纪要)。二、汉末至民国时期的白洋淀东汉以后白洋淀的变化,
4、受着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出于军需运输的需要,开凿了白沟水渠、平虏渠,利漕渠、白马渠、鲁口渠,使“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同归于海,构成今海河水系,对白洋淀水域变化有一定影响。隋统一了全国,为了沟通南北水道,修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抵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的大运河。但永济渠今南运河的开挖,使起源于太行山的河流洪水排泄受阻,造成河道中下游决口漫溢,低洼处积水为淀泊。(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莫有九十九淀即今白洋淀等泊。北宋,为了抗御契丹的侵扰,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采取“导水实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的办法,开河引水与淀泊相连,构成了一道
5、西起保州西北沈远泊今满城东北,东至天津海边“泥沽海口800里的屯田防线。这条防线“深不能够舟行,浅不能够徒涉,既限制了辽契丹骑奔驰,又有利农业的发展。白洋淀是这条防线中的一段,据(宋史河渠志)记载,“东南起保安应为保定,今文安县新镇军,西北雄州,合百家淀,黑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衡广六十里,纵二十五里或十里,其深八尺或九尺。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起、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文中的“白羊淀即“白洋淀。随着屯田防线的构成,沿线引水灌溉,开拓了稻田。北宋,白洋淀边州县,为防御穿淀河流洪水为害,相继在白洋淀边筑堤。宋仁宗
6、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任丘在白洋淀水域东侧筑堤。白洋淀北侧,安州城北,易水河畔筑有古堤。白洋淀开场有堤防环绕。221.195.73.*2007-8-418:30回复此发言2白洋淀的历史元、明两代定都北京。封建帝王为修建宫殿大肆砍伐太行山林木,毁坏了唐、宋时期茂密的森林植被,造成山区水土流失。起源于太行山的河流,下游河道淤塞,洼淀淤积、退缩,以致湮废。地处唐河、沙河下游的白洋淀,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之前已淤成平地,“地可耕而实,中央为牧马场(新安县志)。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杨村一河决入,始成泽国(大清一统志)。杨村河即今潴龙河。明代唐河流至蠡县境内,称杨村河。原经蠡县洪善堡村南,
7、东流入河间,正德十二年自蔺家圈口北决,经刘氏今留史、玉田、绪口,过高阳、安新,入白洋淀,使白洋淀再度成为积水淀泊。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工部郎中徐元祉授命赈灾,在上言治理畿辅水患之策中,提到“白洋淀之名称。徐上言:“一浚支河,令九河之流,经大清河,从紫城口入;经文都村,从涅盘口入;经白洋淀,从蔺家口入;经章哥洼,从杨河村入。(明史)卷八十八。嘉靖年间,白洋淀载入志书。明嘉靖(河间府志)1540年修记载,“白洋淀在关城,周六十里,与安州、新安、高阳共之。深广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江湖焉。这里记述的是今白洋淀“本淀,关城村是时从属任丘,今属安新县。嘉靖、万历年间,白洋淀水域宽阔,遍布菱、荷、芦苇,
8、风景秀丽,文人墨客留下很多赞美白洋淀的诗句,将白洋淀比作西湖、洞庭、太湖一样美丽。高阳孙敬宗的(白洋太湖歌),将白洋淀比作太湖:“白洋太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但当时白洋淀堤防矮小,淀边州县黎民百姓苦于水患频繁。清代,白洋淀还是堤防矮薄,常溃堤决口,洪灾严重。为此,屡次修复堤防。雍正三年1725年潴龙河决口,白洋淀堤溃,雍正皇帝派怡贤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查勘后,怕贤亲王向皇帝呈报了(敬陈水利疏)。指出“畿内六十余河之水会于西淀,经霸州之苑家口会同河,合子牙、永定二河之水汇为东淀,盖群水之所潴也。提出“治直隶之水,必自淀始的治理意见,并得以施行。据
9、(任丘县志)记载,雍正三年怡贤亲王以赵北口旧桥狭隘、阻碍泄水,将旧石桥8座改为木桥,升高加宽,又增建3桥,共11桥泄水,使西淀积水畅通下泄。赵北口南、北是西淀的泄水咽喉,北起雄县十里铺,南至千里堤十方院,长约3.5公里,修有高出水面的叠道。中间有桥11座,由北向南桥名为易易桥、新桥、炮台桥、广惠桥、徐家桥、赵北口南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第四桥、洪桥、太平桥,包括玉碑亭一座,称“十二连桥,是南北旱路和东西水路的交通要冲。雍正四年成立营田局,在安州、任丘等地开拓了稻田。乾隆九年1744年利用河渠旧迹施工,将唐河水引入府河,以利航运。保定南关舟船云集,经府河,穿越白洋淀,直达天津,津保之间往返通航
10、。乾隆二十八年划定了西淀和东淀的界限,大清河自雄县下行经过张青口今文安县舍兴西北,口西为西淀,口东为东淀(清史稿地理志)。据此,张青口以西的柴禾淀今百草洼、大港淀、烧车淀、白洋波等淀泊,均属西淀。乾隆中期,任丘知县刘统重修唐堤。经过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治理,白洋淀区经济有所发展,自然景色更为优美。“任丘六景中的“长堤烟柳指千里堤,“枣林晚渡指枣林庄,“白洋夜月指白洋淀,此三景均在白洋淀。诗人留下了很多赞美白洋淀景色的佳句。如任丘人李经垓的(白洋夜月),“一水沓无际,平波静不流,三庚渔火熄,清影射双眸。封建帝王在白洋淀内依村傍水修建了赵北口、圈头、端村等行宫,以观赏白洋淀秀丽的自然风景。民国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洋淀 历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