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_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_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论文题目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考虑论文提纲一、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农业增长越来越面临明显的需求约束二农民非农就业缺乏,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城乡分割的二元构造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三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不健全四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构造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三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城乡税制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2、构造和财政支出构造,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改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五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切实改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六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考虑论文摘要: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极其关注的重大问题,从长远的、可持续的角度看,农业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农业增长越来越面临明显的需求约束;农民非农就业缺乏,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城乡分割的二元构造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不健全;农村义务
3、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等。要解决以上制约“三农的突出问题,必须做好下面几个方面: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构造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三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城乡税制;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构造和财政支出构造,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改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五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切实改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六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关于“三农若
4、干问题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宏大变化。但由于扑朔迷离的种种原因,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远未到达理想的程度。固然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缺乏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构造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固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下;固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安然平静医疗卫生服务在稳定提高,但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固然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解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5、,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构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构造。一、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从1997年开场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能够讲,如今既是建国以来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分析农民收入必须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观察农民收入绝对不能仅看平均数
6、。在农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的背后,掩盖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详细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0-2002年,全国增收总户占56.4%,收入持平农户占1.6%,减收农户占42%。二是要看到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不断恶化。1997-200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7.8%,比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3.84个百分点,城乡民居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到达3.11:1,比1978年的2.51:1扩大0.54,比1983年的1.82:1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年扩大1.29,比19
7、97年的2.47:1扩大0.64。三是固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根本性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因素并没有克制。近年来我进行了广泛的基层调查,从政策层面对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调查,我将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一农业增长越来越面临明显的需求约束这几年中央号召要大力调整农业构造,而从农民的角度来讲,则是:种啥啥多,卖啥啥贱。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业增长开场面临需求约束。从1996-2001年,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元钱,用于食品的支出只要4分钱,这就是经济学上的食品收入需求弹性,其数值只要0.04。如今市场上
8、需求约束不明显的农产品越来越少。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只要30%,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低于50%。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这必然会在整体上影响农产品需求的扩张。农业的需求约束除了受长期的消费构造的变化影响之外,还受短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近年来大量工人下岗,40%左右的农民收入下降,他们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肯定会遭到影响。从统计上看,从1998年以来城乡居民对肉类的需求是绝对减少的。农业一旦进入了消费需求约束的阶段,农业政策制定就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个难题是通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第二个难题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提高农
9、民收入的潜力也会越来越小。二农民非农就业缺乏,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城乡分割的二元构造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到达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到达37.7%,比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多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全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
10、程明显滞后。2001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扩大到2001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关系,导致城乡二元经济构造凝固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获得了巨额的资金,农业的基础地位长期遭到严重削弱;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构造体制下,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劳
11、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就业严重缺乏;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与城市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时机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构造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作用领域的扩展,城乡联络显著加强。但是,迄今为止,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构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构造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如今农民外出就业仍面临着不公平的环境,对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有很多歧视性的政策。这种歧视性的政策主要表如今四个方面:一是对农民外出就业的不合理的行业和工种的限制;二是对农民外出要求的各种证件过多;三是对外出民工的收费太多过滥;四是在一些地区仍存在粗暴对待民工的现象。三国家对
12、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不健全这主要体如今: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缺乏,支农资金投入构造不合理。假如按WTO协议计算口径,1996-2000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1826亿元、1709亿元和2200亿元,分别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9%、5.3%、7.4%、7%和8.8%。根据一样的口径,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在WTO规则允许的12种“绿箱政策措施中,我国使用了6种政府的一般服务支出、食物安全储备、国内食物援助、自然灾祸救助、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援助。“黄箱支出在1996年-199
13、8年计算基期内年均29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3%,与会谈允许的8.5%1740亿元相比,我国“黄箱政策的支持空间还有1443亿元。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60%左右,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能够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在政府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直接用于生产环节的补贴很少。1998年以来,政府支农投入中,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的补贴在500-700亿元之间,占政府农业支持总量的30%以上。而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
14、质改进、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或者没有财政立项支持,或者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金不能构成合力,资金使用效果差。2、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困难。农村信誉社是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1978-2000年期间,通过农村信誉社农村资金净流出4519.2亿元。农村信誉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誉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邮政储蓄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吸收存款,资金转给人民银行,本人不发放贷款。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
15、高,为4.131%,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1.89%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储蓄规模迅速增加,到2002年12月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7369亿元,其中65%来自县及县下面地区,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其机构网点正逐步从农村收缩,农贷款的增幅趋缓,占比开场下降,业务也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固然农村信誉社是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诸多的正规金融机构,但为农户提供的贷款非常有限。据统计,全国农户贷款面为25%。农业贷款占农村信誉社贷款的比
16、重1990年为46.2%,2000年降低到34.2%。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以后,仅靠农村信誉社系统的信贷实力,根本无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作为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给和管理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经营空间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收购贷款业务量出现大幅下降,农业发展银行支农作用明显弱化。四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格局与我国当前的整体财政分配格局极不适应。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从1994年的485.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19.97亿元,其中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从1
17、994年的286.8亿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597.66亿元。但是,我国财政预算内衣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缺乏。1994-2000年,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为57.7%。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间教育投入的大致格局是:中央和省级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较少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基本上由基层政府承当,十分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当。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只承当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应当看到,过去随着义务教育管理层次逐步下放,基层政府和农民承当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这种分级办学体制在加重了基层政府和农民负担的同时,在客观上也迟滞了农
18、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时机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请教师工资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2002年4月中央又强调指出,农村义务教育要实现从主要由农民承当转到主要由政府承当、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两个重大转变。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体制确实立,对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财力薄弱,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老师工资仍面临着很大的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前 农村经济 发展 面临 主要 问题 _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