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_.docx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_.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_.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_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第一章总讲明1工程设计根据1.1.国家有关规范、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其它相关国家、地方法
2、规规范1.2.赣州自然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1.3.赣州市章江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文件1.4.共青团赣州市委2020年6月2日补充函1.5.2020年8月11日及9月7日赣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意见书1.6.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赣发改投资228号1.7.赣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批复赣建规审2020148号1.8.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2工程项目的大概情况2.1.城市大概情况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是内地通
3、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下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2.2.建筑性质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选址于章江新区城市中轴F14地块,紧邻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公顷。它是自然主题馆即博物馆中心楼、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该项目的建设有益于确立赣州四省通衢的区域性当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将改变江西乃至华南地区没有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建设项目总规模为27500平方米,建筑层数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
4、小于24米。2.3.地质、气候条件1本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本市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气象条件3地质情况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场地类别为类,地基土分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地下水侵蚀性。2.4.项目特征防火类别:多层耐火等级:一级局部大跨度钢构造为:二级构造设计使用年限:50年2.5.规划设计总思路1响应“建设国内一流,百年经典的当代化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及面向将来的新城区标志性建筑的目的,立足赣州特色、当代气质、奉献城市的基本点。2尊重原有中心区规划,在建筑高度、体型、大轮廓等方面
5、与既有周边建筑相匹配。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3重视体现赣州市的人文、历史、地域特征和精神情质,力求反映自然博物馆科学内涵与文化气息。4强调了时代感,力求反映21世纪建筑设计的新思维,即:在形态、材料、外表肌理、内外空间等方面体现出极具时代特点的当代风格。2.6.设计原则1.展现赣州,立足当代赣州是以钨和稀土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同时,有我国最完好的中亚热带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有大量野生动植物活化石和古生物化石,占全境83%的丘陵、山地成为赣州的主要自然地貌。自然博物馆是反映这些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绝佳载体,方案从构思上深入理解和汲取赣州的深厚
6、底蕴,以当代手法在造型、色彩、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体现这些特色,传达美妙的寓意;以独具当代感的展陈空间来展现赣州的富饶物产和秀美自然,因此,确立该馆构思主题为“赣南钨晶花,以示对赣州自然博物馆的美妙寓意。2.尊重城市、和谐发展本项目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城市轴线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结合部,是重要的城市地标性节点、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过渡点。方案从城市设计出发,确定了建筑实体对城市界面和对自然界面,有机的组合建筑和场地构成间的虚实空间,力求完成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同时,确立建筑沿湖和沿主轴线的城市景观价值,使其成为赣州新城区一处独具特色的城市地标。3.服务群众,面向社会当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性和
7、公众介入性。作为一处综合展示自然科学的建筑,本馆的建设定位在公益、旅游、科普三位一体,做到功能层次多样化,在建筑空间上提供参观者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介入活动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作用。4.注重项目整体合理合理规划场地流线,做到安全有序、便于分流、便于管理。室内以核心大厅为中心,组织空间立体放射式的公共参观流线,合理布置展馆的各功能分区,知足功能要求。注重服务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服务设施和机电设备根据分区配套分区管理的原则设计,提高管理效率。第二章总平面1场地概述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项目选址于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章江新区F14地块。西临章江新区中轴空间主干道长宁路,南临九
8、曲河路、东临筠门岭路,北面隔赣康路与生态公园相望。总用地面积为4.069公顷。用地内地势平坦。2总平面布置鉴于该地段的重要性,需要一个整体性强、寓意完好的建筑体型对中轴线长宁路的北端点进行控制。赣州博物馆以长宁路为主要道路景观面,建筑主广场、主入口都布置在此;北面为重要沿湖景观面,布置建筑的休闲游乐功能。建筑的主立面沿着这两条主要道路展开。根据规划对机动车出入口设置的要求,沿南侧的九曲河路和东侧的筠门岭路设置办公、库房、机房、停车等博物馆辅助功能。报告厅的入口设在建筑地下一层,有道路相连。南侧设有约70辆车的停车场,各个入口由机动车道相连。3交通组织基地的规划设计中,博物馆西侧沿长宁路及其与九
9、曲河路穿插口节点让步较大空间,构成礼仪性入口主广场,并设置公共车辆的临时停泊场。沿赣康路结合地下室屋顶平台设置休闲广场和室外体验区。沿九曲河路设置室外植物园,沿筠门岭路设置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入口。同时沿地块南北对角线设置地下通道,可供车辆到达地下一层出入口并回车,构成场地内的立体交通,可知足后勤服务车流,同时可使报告厅人流直达博物馆的核心区域。-人流包括:普通公众观众、领导贵宾、馆方内部工作人员、访问学者及其他来访人员等;-车流、物流包括:普通社会车辆、领导贵宾车辆、馆方内部车辆、文物运输车辆、普通货运车辆。观众、贵宾、内部工作人员、文物、车辆等各种交通流线均合理组织,力争各种交通流线互不干扰
10、。3.1.展馆各出入口设置及功能观众出入口:博物馆主要参观人流由长宁路,经广场、平台进入,次要人流从北侧由地下通道进入。学术报告厅出入口设在地下一层,相对独立,与主要人流分开。内部行政办公入口设在建筑南侧,藏品货运入口也设在南侧,与办公管理结合。3.2.各类机动车流线组织设计:机动车流线:用地南侧筠门岭路设置了两个机动车出入口,同时设停车场。内部机动车及部分参观车辆可从南侧机动车坡道进入建筑地下停车库。沿长宁路设置公共车辆的临时停泊场。藏品及货物运输流线:文物运输车辆主要由南侧机动车开口进入场地,到达建筑北侧的藏品及货物入口。厨房货运设置在地下通道一侧。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
11、概要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5管线平面综合本工程共有八条室外管线: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天然气管、热力管、电信电缆、电力电缆和路灯电缆。各专业管线根据城市市政管线提供的预留口的位置与其相连。上述管线在平面综合时,将尽可能知足技术要求和间距规定第三章建筑设计1.设计要点建筑外形简洁有力,当代感强。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强调“浸透性思维,即把赣州市特有的历史、人文、地域特点浸透到博物馆建筑内部,使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对赣州市的自然风貌有深入的体会和感性认识。在强调当代感和与城市周边协调的基础上,突出具有新意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注重大体块的起承转合和对细节的琢磨。2.功能布局在建筑整体建构下,展馆的各功
12、能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包括:展陈功能、宣教功能、藏品保管功能、业务科研功能、安全保卫与消防功能、行政办公功能、机电设备功能等。赣州自然博物馆由自然主题馆、大型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在建筑平面布局上分为两大部分:自然主题馆区和生态休闲区位于东南侧部,其地下一层设置报告厅、库房区等;植物园展区位于西北侧。两部分在地下一层处以地上通道为界互相独立,在首层二层相连,共同构成展示空间。同时,以通高公共大厅组织空间,加强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性和吸纳性。自然主题馆区设置地上三层:一层为序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三层为多种层高和多种主题的常设展厅。地下层为报告厅、藏品库房区、办公区和设备机房区。室
13、内植物园有特殊的物理环境,要求展厅与之隔离,因而馆内设置独立的“氧气泡泡,用于展品陈列,同时提供对珍稀植物的根系、枝干、叶冠进行立体观察的场所。生态休闲园位于植物园和自然主体馆之间,其生态体验区与各个展馆有机联络,为它们提供便捷的休闲服务。地上两层景观较好的位置设置生态餐厅。在地下一层设置公共开放区和多媒体展厅,与一层大厅、各层公共通道一起整合了各部分功能,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使其更具自由感、公共性和开放性,符合当代博物馆的功能发展趋势。3.内部交通组织及核心公共空间面对主入口是一个三层高的中庭空间,是博物馆的核心公共空间,中庭内布置有主题自然景观,同时为参观者提供休憩空间,必要的时候该空
14、间能作为一个开敞式的临时展厅,打破固有的展示方式,提供亲切、自由、活跃的展览空间。大厅一侧设置通往二层、三层和地下一层的自动扶梯,做为参观参观人流的主要交通。此外平面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布置一组楼电梯,经过这些垂直交通可便捷地到达各层展厅。4.展陈设计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采取了主题展览的分区形式,各层展厅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建筑中部设有中央通廊,为参观者提供了短暂休息的空间。观众可由主入口进入博物馆中庭,选择进入自然主题馆、临时展厅、植物园或生态体验区。每部分均相对独立,可以以在各层互相连通,能够根据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方式弹性决定。各部分的库房设置于地下空间,通过电梯与各展厅垂直联络,藏品的运输
15、和布置采用分时管理,通过专用出入口运输布展。5.剖面设计本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局部在0.00m标高设夹层。地下一层层高7.20m,首层至三层各层主要展厅层高为6.60m,局部展示空间层高5.00m。主入口设在3.60m标高平台之上,在-3.60m标高设地下通廊,方便人流和车流组织。6.立面设计6.1建筑造型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概要建筑主体从赣州盛产的钨矿结晶体“钨晶花和赣州起伏的地貌特征中汲取灵感,体现整体、大气、当代的气质和健康阳刚的雕塑感。建筑以半围合的总体造型,与主广场和城市中轴空间构成良好的照应关系,到达建筑对场地的组织控制,同时利用其周边空间,营造出几个不同气
16、氛的广场,照应不同的功能需要。6.2设计手法通过对建筑体量、轮廓、比例和色彩的控制,使其与周边环境获得协调。外立面选用花岗岩与深色金属板的搭配,材质比照突出特色。同时对虚实比例进行严谨的琢磨,通过大体块的切割和别具匠心的细部设计,在不毁坏整体感的基础上加强建筑的新意,以确保整体感和建筑几何之美,展现设计特色。6.2特色空间入口中庭:建筑平面以中央大厅为中心,大厅内的坡道和楼梯联络各层展厅,强调流动性、开放性和公共性。开放展厅:强调自然在光、连续性和娱乐性。氧气泡泡:植物园内的区位空间,创造性的立体观赏环境。7.景观设计在本设计中,景观不仅是衬托建筑的手段,而且结合自然博物馆的主题成为展示主体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博物馆 建筑设计 概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