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的备考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数学的备考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数学的备考方法高考数学的备考方法邻近高考,状态是第一重要的,适当的休整非但不会影响温习效率,反而会提高效率和效益。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克制心理饱和的最有效方法。下面我整理了高考数学的备考方法,仅供参考!基础知识温习当同学们开场专题温习的时候,我只好硬着头皮将基础知识和专题训练同时进行。我对基础知识温习的理解就是全面不遗漏地温习一遍高中的数学知识。于是,我买了一本最新的教参,个人觉得它的编排还是比拟合理的,它先按不同的章分开,每章下面又分很多小节。每个小节,前半部分是近几年的高考题,分AB组,A组的题较简单,正好可用来回首知识点、重温一下解题思路;B组的题难度稍大,可用来训练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
2、后半部分是模拟题,也分AB组。我先是根据教参的编排顺序温习课本上相应的内容(千万别忽视了课本的温习,只做题是事倍功半的),然后再做参考资料上相应的高考题组、模拟题组,就这样一节一节稳扎稳打地往后做。这是一个漫长的经过,由于其他科目的温习也要同步跟进,天天的时间又有限。大概用了三个月,我才完好地捋顺了课本,从前到后过完了两遍参考资料。这个时候,感觉本人大脑中已经构成了完好的知识体系,这种感觉棒棒哒。到这时几乎所有的高考题,我都能够看穿它背后考察的内容,固然很多题本人照旧不能解,但只要看了答案,很快就能发现本人思维的盲点,理解题目本身蕴含的数学意义。各种题型分而治之在进行第一轮温习的同时,我也在进
3、行专项题型的训练(即第二轮温习),这个阶段我一直坚持到了高考。我对本人想读的大学做了深化的了解,已经很清楚在高考中大概要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才能进入这所大学,然后把这些分数分配到各个科目。我发现,数学只要考到130多分就够了,然后我把这130多分再分配到各个题型上去,看哪些题能够舍弃,哪些题不能舍弃,这使我对整张数学试卷的答题策略有了明晰的认识。首先我分析了近几年本省数学考卷的构成:十道选择题五道填空题六道大题。对于前十五道题,我研究了近几年高考卷,发现大部分是基础题,只需要训练速度与准确度,少部分是技巧题,需要比拟好的思维和联络课本知识的能力。对这一部分题型,我专门去买了小题集(里面有很多套
4、测试题,每套只要十道选择题和五道填空题)来专项突破。天天测一套,我做练习的目的是提高速度和准确度,目的是在25分钟之内完成并保证100%正确率。刚开场一套测下来要用四十多分钟,还常出错。在基础知识温习的基础上,这部分题就靠多练,练了几十套之后就很有感觉了,上手很顺畅。最后我基本到达了本人的目的,25分钟完成,偶然错1题。对于后面的大题,我发现本省高考数学试题安排几年来都是固定的顺序:16三角函数17数列18概率/排列组合19立体几何20解析几何21函数与导数(我们高考时概率/排列组合和函数与导数的顺序调换了)。其中,20、21题比拟难,21题是压轴题,18、19题尽管不难,但对书写要求比拟高,
5、表达不规范常被扣分。16、17题则比拟容易。于是我的对策是分而治之:16、17题偶然做做练练速度;18、19题经常做,把经过都写下来,对照标准答案看本人哪一步写得不规范,哪里能够更简洁;高强度的训练重点放在了20、21题。一般来讲,我完成前面十九道题之后平均还剩5060分钟的时间。20题的解析几何不仅难,对书写要求也比拟高,没有经过训练,就算做出来了,要简洁无破绽地表达出来,只书写一项就要用去二三特别钟,这在争分夺秒的高考中是绝对不能忍耐的。于是我加大这方面的训练,搜集了很多解析几何的大题,做了全国各地的高考题、模拟题,最后整个经过写下来基本稳定在20分钟左右。剩下3040分钟就是攻克最后的2
6、1题,一般我会用78分钟做完21题的前两小问。第三小问是整张试卷的压轴题,我会先读题目,考虑五六分钟,假如感觉前面的题有种不安全感(多练就会有这种感觉,假如前面正确的话内心是会比拟牢固的),同时第三小问没思路我就去检查前面的题;假如感觉前面比拟顺,有安全感,我就会继续做第三小问,有时灵感一来就做出来了,有时挨到交卷也憋不出一个字。但我不会去纠结,不会把试卷翻过来翻过去,一会儿想检查,一会儿又不甘心想做出后面的题,这种慌乱是考试的大忌。无论做什么,我都要求本人拿得起放得下,有时候舍弃了第三小问,检查出了前面十几分的错误,无疑是值得的,就算由于检查(没有检查出错误)没做第三小问,我也不会懊悔。由于
7、我的高考目的就是140分,我只求保证会做的题全部做对。正由于21题第三小问比拟难,我在平常训练时经常做不出来,所以我将重点放在前两小问,第三小问做不出来就向同学和教师请教,体会那种数学思维的跨越,也不强求本人高考一定能做出。我觉得,要保证完成第三小问,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高考最后考量的是总成绩,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选择放弃,把时间投入到前面题型的稳固或是其他科目的温习上。练为战,不为看第一轮温习结束后,我一直都在进行第二轮温习,与此同时我本人又增加了第三轮温习整张试卷的模拟测验。我去市面上买了很多套试卷(没有纠结买什么,难度、题型和本省高考一样就入手,主要挑仿真度高的模拟题,由于历年各省
8、(区、市)的高考题很多都已经做过了,再拿来自测分数会偏高很多),刚开场我每周做一套,我会选择某个晚自习到一个无人的教室,调好闹钟,模拟高考。随着高考的邻近,我用在第二轮题型专项突破的时间减少,加大了整张试卷的训练,最后几周到了两天一套卷(我指的是除了教师天天布置的几套试卷之外本人附加的试卷)的练习频率,并且都严格根据高考的时间,从上午九点开场,到十一点结束。温习中碰到的其他问题刚开场温习时,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面对庞大的知识网络,我整天都不知道本人温习了什么,整天都在纠结该做什么,一方面想赶紧把时间投入进去,一方面又不知道该把时间投入到哪儿,非常盲目。渐渐地,我找到了一个可操作的循环周期,
9、天天温习一小节,做一套小题,练两道解析几何,这样就不再纠结天天到底该干什么。我照这个周期进行下去,渐渐调整,坚持到高考。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我向来不是盲目去做。我不做与本人的温习计划重复的东西,只做对本人有价值的东西。比方教师发的某张试卷,上面关于某个知识点的题是我没见过的类型,而其他题目的题型我都训练过了,那我就只做没见过的那一部分,其他的快速看看就过去,简单来讲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考数学温习要点一、研究考纲,把准方向为更好地把握高考温习的方向,老师应指导考生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讲明),明确考试要求和命题要求,熟知考试重点和范围,以及高考数学试题的构造和特点。以课本为依托,以考
10、纲为根据,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温习时要花大力气,突出以能力立意,注重考察数学思想,促进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命题指导思想。二、重视课本,强调基础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对通性通法的考察,并且一些高考试题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尽管剩下的温习时间不多,但仍要注意回归课本,只要透彻理解课本例题,习题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高二数学(下)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求椭圆中斜率为平行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此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方法在2005年春季高考、2007年秋季高考、2020年秋季高考的压轴题中屡次出现。加强基础知识的考察,十分是对重点知识
11、的重点考察;重视数学知识的多元联络,基础和能力并重,知识与能力并举,在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重视对知识的迁移,低起点、高定位、严要求,循序渐进。有些题目规定了两个实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叫做“接近,以递进式设问,逐步增加难度,又以学生熟悉的二元均值不等式及三角函数为素材,给学生亲近之感。将绝对值不等式、均值不等式、三角函数的主要性质等恰如其分地涵盖。注重对资料的积累和对各种题型、方法的归纳,以及可能引起失分原因的总结。同时结合温习内容,引导学生本人对温习经过进行计划、调控、反思和评价,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三、突破难点,关注热门在全面系统把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第二轮温习应该做到重点突出。需要强调的是
12、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琢磨、强化、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考生除了要留心历年考卷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由于不变的内容才是精华,在考试中处于核心、主干地位,应该将其列为温习的重点,强调对主干的考察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同时,还应关注科研、生产、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热门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这对提高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就大有裨益。四、查漏补缺,稳固成果在每一次考试或练习中,学生要及时查找本人哪些地方温习不到位,哪些知识点和方法技能把握不牢固,做好错题采集与诊断,并及时回归课本,查漏补缺,修正缺乏之处,在纠正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稳固练
13、习,获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制定温习计划不宜贪多求难,面对各种各样的习题和试卷,应该选择那些合适本人水平的习题去做,并逐步提高能力,通过反思到达理清基础知识、把握基本技能、稳固温习成果的目的。五、重组专题,归纳提升第一轮温习重在基础,指导思想是全面、系统、灵敏,抓好单元知识,夯实“三基。第二轮温习则重在专题归类和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把高中的主干内容明朗化、条理化、概念化、规律化,明确数学基本方法。为此,第二轮温习以专题的形式温习,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络,深化数学思想,重视能力的提升。总之,在第二轮温习中,只要理解与领悟知识,重视产生知识经过中构成的方法与思想,才能构成内化能力并灵敏运用知识。只要关注知识间的交汇与融合,才能在解题时游刃有余,才能到达高考考察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将来运用知识发展本人的能力的目的,这也正是高考数学专题温习的主要目的。专题温习中的综合训练题不是越难越好,越多越好,而是要优选精练,悟出其中的数学本质。专题温习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知识的串联和数学学科内的综合。专题温习中要注重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新题上锻炼本人的应变能力,不要背题型,套用解题方法,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当然,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专题的内容和形式作调整,不要面面俱到,不要照搬照抄过去那一套,更不要用过去的“题海战来应对高考,否则会严重偏离高考的方向,最终事与愿违。高考数学的备考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