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学概论西南大学文学院(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论意境与意象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级学号:222020308011204姓名:贾文龙成绩: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三日浅论意境与意象姓名:贾文龙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关键词:意境,意象。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李涂(文章精义)讲,“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叶燮(原诗)讲,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唐代王昌龄在
2、其(诗格)中讲:“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以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讲。“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阐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他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讲,“古今之成大
3、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以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讲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王他以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议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
4、识、理解和发现。境,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出来的“这一个的生动形象及其精神本质。“语尽而意不尽指的就是意境。对于“意境与“境界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来考虑,以为“意境的外延扩大,不仅包括王国锥的“境界讲,还能够包括王士祯讲的“神韵,严羽讲的“兴趣,皎然讲的“取境等等,总之,中国古典美学应以“意境为中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
5、有“意境之讲。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讲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意境早在唐代就诞生了,但对意境的完备阐释和总结却在明清。而把“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中心范畴与核心概念,并以极大的理论自觉从逻辑上来揭示“意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成与类型、创作与鉴赏,进而使之不仅具有严整的理论形态,而且使之成为文学艺术内在本质最高理论概括的则首推王国维。三在“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上,有人以为两者是相等的,有人则主张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艺术形象,与“意境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意象,所谓“意,就作品而言,是指一篇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类似我们所讲的“主题;从主客体、物我关系来看,“意当指诗人及其思想感情。所谓“象,就是诗歌作品了,
6、是诗人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了。从美学高度来看,只要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能够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能够感悟的,实在的,详细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气氛。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讲,在文学创作中,总是
7、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类似的一面,但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涵和被包涵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构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构成包含了很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依靠的关系。就是讲,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气氛。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象的实在性,意境的韵
8、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的,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下面我们以俞平伯、朱自清二人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来综合讲明境界、意境、意象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讲两篇(桨)文都是境界极佳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中国散文艺术中的两颗明珠。他们在审美境界中到达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物我两忘,情景交融。这情与景既能同步展开,又能逆态反差。从景物色调变化看,大致经历了一条由等待的朦胧,逐步走向耀眼眩目,最后落入昏暗的三段发展轨迹;而文中的情绪色调变化,也大致经历了由对闲适、对梦幻的憧憬,逐步走向沉醉迷乱,最后融入寂寞惆怅的三段发展轨迹。对照一
9、下这两条基本轨迹,不难发现起始是同步的,展开部分也是对应的,但在逼进高潮出现转折时(即歌妓来纠缠的意象)景与情呈现反差,正是这种“六朝金粉遗留“艳迹歌妓卖唱,与作者遵守的道德自律的矛盾逆态的对立,不仅造成了记游情节的高潮,同时也导致了结尾、余音又重新同步吻合、和谐起来。景就是“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情就是“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从构造构思来讲,与叙事线索(外在线索)相对立的情绪、心理波涛(内在线索)也是顺着这条观赏道路而发展、而变化,并紧紧地缠绕在这“观景叙事线上,基本是景至、情至,景移、情移。但俞平伯、朱自清二人的造境方法是不同的,俞先生是以意造境,以审美意识创造审美境界,往往通过感情的渲染把人引入审美境界,不大重视详细视觉形象地再现。如文章开始一句:“我们消瘦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园月犹皎的当夏之夜。就是以对情绪心境的分析来融化景物风光的。与朱先生那用语言丹青点染水景画相比,显然线条比拟粗疏。朱先生是以景造境,以审美对象物象,创造审美境界,通过白描景物,将情感浸透于中,以情心、情眼、情手来再造本人的自然环境,造成情景交融“有我之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