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doc
《图书馆建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馆建筑.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图书馆建筑研讨会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筑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华 玉 民(武汉大学图书馆 武汉 430072) 摘要:文献典籍的收藏和传衍依托建筑载体,图书馆既是承载独特功能的建筑体,又是文化知识积聚和文明传承的形象体。大学图书馆建筑应当是建筑符号与实际效用的完美结合,是大学文化地域特征和图书馆独有的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渊源回顾,以及武汉大学的几代图书馆建筑风格及其历史发展轨迹,来探讨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问题。关键词:图书馆 建筑文化 传承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5000 年文明古国、拥有灿烂文化;
2、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载体典籍丰富、卷帙浩瀚; “若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我国劳动人民为了保存、传承这些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从民间的零星收藏,到官方的藏书楼,直到今天遍布城乡各个行业的图书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图书馆建筑必然会烙上文明古国的历史烙印,表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别是作为文化知识积聚和文明传承的高等学校,这种历史的传承和延续尤为明显。文献典籍的收藏和传衍依托建筑载体,图书馆既是承载独特功能的建筑体,又是文化知识积聚和文明传承的形象体。大学图书馆建筑应当是建筑符号与实际效用的完美结合,是大学文化地域特征和图书馆独有的文
3、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体。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接受和依赖,首先源于图书馆的建筑外观、环境设施、空间布局等外在因素的吸引。由于各个学校的地域特征、办学历史、规模大小、专业属性等都不相同,其文化积淀、办学的目标定位等也不相同。因此,各个学校图书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在一座新图书馆的孕育、诞生和成长中,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建筑师,对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等特质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并与图书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机结合,才能设计建设好一座既秉承学校文化传统,又适应时代发展、适合大学办学需要的新型图书馆。一、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渊源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从人类
4、社会有了文化活动,记载各种文化活动和知识的历史典籍就层出不穷。从甲骨文、竹简、绢帛,到刻板印刷,给我们留下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直到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涌现,藏书活动也随之发展起来。我国劳动人民为了保存、传承这些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从民间的零星收藏,到官方的藏书楼收藏,直到今天遍布城乡各个行业的图书馆收藏,我国的藏书事业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古代真正形成一定藏书规模的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四个系统。过去人们把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籍的场所或建筑称作“藏书楼” 。对应这四大系统的藏书楼也可分为官府藏书楼、私家藏书楼、寺观藏书楼和书院藏书楼。在
5、所有各类藏书楼中,官府藏书楼的历史最为悠久,书院藏书楼则出现最晚。从建筑的角度来看,最初的藏书楼与一般宫殿、官署、寺院、民居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一般就是将这些建筑中的一间或几间房用来作为主人的书房或藏书室。这种书房或藏书室随2着时代的发展,藏书数量不断增加,才有了专门为保存和利用书籍而建造的“藏书楼”建筑。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专门为存放图书而建造官府藏书楼, 最早的记载是萧何在汉末央宫所建造的“石渠阁” 。私家藏书楼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藏书楼达一千多座,其中最有影响的藏书楼当属清乾隆时期收藏四库全书的“北四阁”和“南三阁” 。 “北四阁”即: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北京行宫圆明
6、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辽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 “南三阁” ,即:江苏扬州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浙江杭州西湖圣心寺的“文澜阁” 。但随着朝代更替,战乱频繁,战火毁损的书籍和藏书楼阁不计其数,特别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甚至把中国古代藏书事业推向了覆没的边缘。大多数古代藏书楼被毁,大量珍贵舆地书籍被侵略者掠走。现存于世的古代藏书楼仅有 120 多座,其中大多数是“楼在书亡”。现存最早的皇家藏书楼为明世宗嘉靖十五年( 1536 年) 建成的 “皇史宬” ,而私家藏书楼尚存四大著名藏书楼:天一阁、文澜阁、玉海楼、嘉业堂。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又自成一体,并且是表征文明特质、民族
7、特点及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分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非常注重将技术文化和审美文化融为一体。古代藏书楼建筑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古代藏书楼建筑十分注重周围环境, 除了考虑周围的大环境, 还要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进行人工修饰和设计,使之与藏书楼的整体达到协调并为其增色。中国现存的四大著名藏书楼都把藏书文化和建筑与园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建筑特色。天一阁 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 年) ,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面积约 2.6 万
8、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藏书楼前的庭院面积虽小,但造型布局独具匠心。园中修一水池,名曰“天一池” ,池水清澈见底,池旁垒石成山。绿阴葱翠披岸,假山被堆成福、禄、寿三个字形。静静清水之上,莲台托起“天一阁”三字碑,水中一巨石犹似昂首的海龟在虔诚地朝拜。环水池里的“老人牧羊” 、 “九狮一象” 、 “美人照镜”和福禄寿像形石浑为一体, 湖岸植竹, 使书楼格外显得富丽典雅、清静幽邃。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2 年) ,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为朝廷撰修的四库全书 ,进献天一阁所藏之书638 种,受到乾隆帝的褒奖,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中国藏书“第一楼” 天一阁,尽管现馆藏书目 30
9、 万卷,为亚洲之冠,但其创始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在世时积下的 7 万余卷善本古书,经过盗窃、战争等诸多灾劫后,解放前已经只剩下了 1 万 3 千余卷,其他都是解放后各界的捐赠。 文澜阁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 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年) 。江浙两地人文渊薮,又在编纂四库全书时献书有功,乾隆帝特命四库馆臣“再缮写全书三份” ,分别珍藏在江浙一带的“南三阁” 。 “文澜阁”是清代为珍藏3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园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的建筑。共两层, 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
10、层楼房。步入门厅,迎面是玲珑的假山,堆砌成狮象群,山下有洞,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 ,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东南侧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题诗,背面刻颁发四库全书上谕。东侧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平厅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开洞壑,玲珑奇巧。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玉海楼 位于瑞安古城东北隅,浙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清光绪十四年(1888) ,由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孙氏父子敬慕南宋学者王应麟之通博,故取其巨著玉海作为楼名,以示藏书“若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
11、”。玉海楼台门石额“玉海楼书藏”为清礼部侍郎顺德李文田书。石联“玉成桃李,海涌波澜”为郭沫若题。 嘉业堂 位于浙江南浔镇南西街万古桥西,与浙江名园小莲庄眦邻。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 年所建,嘉业堂藏书楼因清朝溥仪皇帝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和赏赐“抗心希古”匾额而得名。该楼规模 宏大,藏书丰富,藏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1949 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新型开放的藏书楼图书馆逐步兴起。图书馆概念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概念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开放的藏书观和图书馆概
12、念的产生推动着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中国早期的改良主义者和维新派人士,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观念和清末中国古代藏书楼迅速走向衰落的局面,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提出学习西方图书馆建筑的新理念,从封闭的藏书楼向开放的图书馆过渡。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共同创立的学会书藏,开创了新式藏书楼的先河。中国古代藏书楼从封闭走向开放, 无疑是中国藏书楼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1904 年4我国创立了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至此,我国图书馆走向了面向民众开放的道路。二、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文化1928 年 11 月 8 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在武昌东湖之滨、珞珈山麓筹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国立武汉
13、大学新校舍。由新校舍建筑筹备委员会成员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出面,聘请著名美国建筑师凯尔斯先生(F.K.Kalse 1899-1979)为图书馆及其他新校舍建筑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设计者。以李四光先生为首的新校舍建筑筹备委员会为了弘扬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竭力追求大学文化的经典标志性,使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体现出明显的仿古传统建筑风格。美国建筑师凯尔斯以中国的营造法式为准绳,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巧妙地融入西方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的元素,使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自然融合武汉大学校园位于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昌东湖西南岸,东、北两面湖
14、水环绕,南临三国古迹卓刀泉。校园内有珞珈山、狮子山、侧船山等十几座大小山丘,山峦起伏有致,湖岸曲折环绕,地面最低海拔 20 米,山顶最高 118 米,占地面积 5000 余亩。校园建筑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李四光先生和建筑设计大师凯尔斯等专家学者根据校园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尊重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古典建筑文明有机融合,从校园功能区分到依山就势的建筑布局,以及与周边环境协调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中西合璧,又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与诗情画意般的优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校
15、园,成为造就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被国务院列为“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人文精神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规划设计群而不乱,仿古建筑构思精巧,典雅凝重,银墙琉瓦掩映于苍翠林木和万花丛中,显得仪态端庄秀丽。位于狮子山的建筑群从各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诠释和升华,凸现设计者独具匠心和独特风格。依山而建的”老斋舍 ”和位于狮子山顶的图书馆等建筑群是校园内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武汉大学的校园中心。整个建筑群以北京故宫为蓝本,遵从“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的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溶艺术性、科学性、功能性为一体,布局错落有致,整体风格典雅庄重,仪表
16、非凡。图书馆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左边是文学院,右边是法学院。法治尚武,象征“武治”与“文教”形成对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文左武右”的体现。文华武英,立于图书馆的两侧,5体现了人类对知识与科学的尊崇。依山而建的”老斋舍” 为学生宿舍区。是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凯尔斯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的杰作。它依山据形,顺势而作,气势宏伟。 老斋舍从山下顺山势拾级而上,形成三层阶梯平台,每一层平台上宿舍楼层,为了不遮挡后面的阳光,由下往上分别为 3、2、1 层,并由三个门洞分隔成四个区域,从东到西分别以“一”、 “二”、 “三”、 “四”舍排序,在水平面上形成 “一”、 “口” 、 “日”、 “回” 等字形。每个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书馆 藏书楼 建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