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化的契合.docx





《新闻与文化的契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与文化的契合.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闻与文化的契合新闻与文化的契合-对名胜古迹报道的考虑摘要本文从新闻报道与散文随笔两种不同写作体裁的交融、契合,讨论以名胜古迹为报道对象的游记类作品的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关键词写作体裁名胜古迹表现手法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自2005年起,用5年的时间,自驾游历蜀地10万里,以泛新闻的写作意识和大特写的写作手法,撰写了70多篇川内名胜古迹的报道在报刊发表。2020年底,笔者将其中的55篇集纳成册,出版了(蜀地秘境)一书,为读者勾画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四川。在此,笔者对本人数十篇名胜古迹报道的采写体会进行回首,力图得出新闻大特写与文学类游记的交融、契合的一些体会。旷世游圣徐霞客将其理念概括为读万卷书
2、,行万里路,著万言书,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260万言的(徐霞客游记)。这部卷帙浩繁的游记,传承了古代人文地理知识,并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是这些古代旅行家踏遍青山的精神的感召,使笔者作为一个新闻人,更希望以本人实地的踏勘和详实的采访,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游记写作的一般准则结合起来,以新闻的可信度和游记的感染力传播积淀深厚的巴蜀名胜。一篇篇名胜古迹报道刊出后的反响证实,这样的写作手法,做到了读者群的相对多样化、受众的相对扩大化、历史文化传播的相对广泛化,使很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胜迹广为传播。梳理这些体会,笔者以为要做到写好名胜古迹报道,需要贯彻三个两结合的原则。一、新闻性与史料性五
3、年中笔者游历涉足之处,一部分地方仅是准备开发,一部分地方尚未纳入开发计划。因而,笔者游记中的部分内容鲜为人知。但是,这些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奇绝秀险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比方,十几座南宋抗蒙时期分布在四川几条大江及多处关隘的宋城,不仅遗存着城门、城墙、碑刻、造像,其山形植被也令人赏心悦目,是历来旅游文字很少涉及的领域。因而,这些人文历史遗迹的发现和披露,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价值。尤其在人们苦苦寻觅新鲜、罕见的旅游目的地的今天,这些内容愈加吸引读者。又如,令仗剑远行的李白暂停匆匆步履、吟哦峨眉山月半轮秋的平羌江小三峡,被称为军防要塞式住宅奇观的武胜宝箴塞,大熊猫作为一个新物种的发现地夹金山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 文化 契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