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docx(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经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妙感情。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
2、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教学工具:PPT演示稿。教学一课时。教学经过:一、情景导入,明确目的。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能够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
3、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而,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微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
4、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创始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2、展示教学目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妙感情
5、。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拍音韵之美。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教师点评。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4、学生齐读课文。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1、小组合作讨论,自主译文。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议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
6、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能够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巧妙山水的人了。2、学生独立考虑文章的构造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构造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悟。演示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1、带着美去寻找美。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如何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之美,你看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例: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
7、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黄昏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2、带着美去升华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考虑作者是如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四季之景晨昏之景、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文章表达作者如何的情怀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始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构造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全班背诵课
9、文,提升心中之美。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黄昏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fo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展示学生先学作品。、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教师举例,怎样捉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学生本人捕捉景物的特点,练习描写。、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六、布置作业。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捉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
10、它的美跃现纸上。七、教学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妙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遭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安然平静。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沉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假如你歌颂美,即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的: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经过与方法目的:1.诵读,在读的经过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悟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养学生热
11、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悟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难点:诵读,在读的经过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经过】(一)、主题引入“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详细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构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
12、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2.朗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拍、韵律、情调。(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节拍。(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拍。(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悟文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桌之间讨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巡视酌情指导。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
13、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慨总括前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3导学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巧、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时计划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学生齐读导学目的,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繁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
14、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欲颓(tu)沉鳞(ln)能与其奇者(y)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介入,这里指置身其中)3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能够理解为七情六欲)4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5
15、词类活用。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6朗读指导。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8.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
16、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本人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步骤二整体感悟走进文本1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整体感悟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沟通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慨总括前文。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文本精读
17、把握情感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本人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的意境。沟通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
18、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愉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2深化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沟通点拨:文章开始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当堂演练达成目的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本文作者用寥
19、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本人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附:板书设计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写景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缺乏之处在于:(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的: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2知人论世,了解两
20、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经过与方法目的:1诵读,在读的经过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悟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悟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难点:诵读,在读的经过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经过】一、主题引入“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详细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构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
21、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2朗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拍、韵律、情调。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节拍。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拍。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案(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4学生齐读课文。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悟文1学
22、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桌之间讨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巡视酌情指导。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慨总括前文。四、研读课文探究欣赏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本人的语言描绘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
23、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虽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愉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
24、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始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当代文进行扩大练笔。2、作业: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比拟其与本篇短文在写景方面的异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5学习目的: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2、
25、赏析景物描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感悟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一、预1、“书的意思是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
26、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本人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3、生字词写在下面二、学1、预检2、通读课文,依注释自译课文可小组商议3、学生逐段翻译课文4、理清构造层次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总领全文。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再俯瞰,再平视,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第三部分:以感慨总括前文。5、问题研究。1、
27、体会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黄昏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
28、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2、古人擅长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绘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我们学的(三峡)中郦道元捉住了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本人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三、练:1.解释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奇2
29、、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填空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之美。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之美。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四、作1、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考虑: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始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
30、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阅读下面(与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完成811题。11分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风烟俱净2任意东西3急湍甚箭4横柯上蔽9
31、、用当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处。2分10、根据要求填空:4分1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视觉:听觉:2作者描绘异水时,描绘出异水的特点是:描绘奇山的特征是:11、阅读下面短文(答谢中书书),结合(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3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文中写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哪一句,请把它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2请比拟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2分五:默写(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
32、中书书)教学设计6【学习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教学经过】一、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讲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及作品。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
33、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而,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沉鳞(l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
34、。3文言词语积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老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1)古今异义词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议论(2)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3)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4)重点字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5)重点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
35、赞叹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三、合作探究(一)读通文意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二)文本探究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讲,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36、,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如何的感慨?从中能够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5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沟通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
37、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黄昏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讲讲这几句描写获得了如何的表达效果。沟通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
38、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本人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四、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五、课外拓展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妙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下联:_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
39、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捉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经过与方法:布置预习,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老师进行讲解。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妙情操。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学习文中写景状
40、物的方法。难点: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优选。学生:提早预习,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教学活动经过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检查预习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老师配乐朗读。读毕,老师提示朗读节拍: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的读法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ng)景晓雾将歇(xi)丹阳秣(m)陵夕日欲颓(tu)与(y)其奇者(二)导入(播放背景音
41、乐(山明水秀))1、导入新课(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繁忙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强健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答:回复。谢中书:见课文注解。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挤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讲)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
42、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8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经过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本人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妙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教学准备:U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经过: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
43、美吗?也许你们繁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强健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让我们一起走近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
44、(陶隐居集)。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本人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意1、学生听读,把握字音、节拍。读毕,老师出示朗读节拍:略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拍。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3、学生齐读课文。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悟文意。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1同桌之间讨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巡视酌情指导。2多媒体显示下列
45、词句,老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本人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的意境。五、品味、探究作者是如何描绘景物?六、深化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持己见。老师点拨: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板书预设:山水相映山川之美色彩缤纷晨昏变化(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9【教学目的】、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感悟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教学经过】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出示大屏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