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老化维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新.doc





《渠道老化维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渠道老化维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新.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11.综合说明1.1 概述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渠道老化维修工程,位于民和县境内的湟水河右岸二级阶地,灌区东临甘肃省,西起马场垣乡的磨湾子村,北濒湟水河畔,南至湟水南岸中低山丘陵阶地前,海拔高程约在 18301730米之间,灌区东西长约 8km,南北平均宽约 3km,地形呈条带状分布,地势西高东低,并依次由南向北倾斜。干渠自流灌溉 1900 亩。本工程计划通过对下川口村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进行防渗衬砌,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保证灌区的正常运行,使工程效益得以很好的发挥。该工程始建于 1951 年,至今已运行近六十年。后经历年的维修、改造,形成现今的规模。该工程水源为湟水河河水,用下川口电灌站提
2、至湟水河右岸二级阶地。渠道设计流量 0.2m3/s,干渠总长 7.3KM;各类渠系建筑物 60 座,工程自建成以来,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200 亩,粮食总产 83.84 万 kg,平均亩产381.1kg;玉米、蔬菜及果类播种面积 1399 亩,总产 84.65 万 kg,平均亩产 605.1kg。灌区地处我省东部干旱区,海拔在 18301730 米之间。区内居民以回、汉族为主,现有居民 2950 人,有劳力 1180,经济比较单一,居民一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是本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支柱。该地区气候温和,光热充沛,但干
3、旱少雨,春旱发生机率大,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工程设计标准低,设施简陋,配套较差,随着工程使用年限的增长,老化失修日益严重,许多建筑物带病运行,过水能力2 2降低,加之渠道防渗程度低,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在 0.400.45 左右,水量漏损较大,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效益衰减。虽然近几年国家投入了部分资金对渠道险工险段和损坏建筑物进行了维修,但限于投资少,维修改造和配套工程量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造成水资源的长期浪费,对灌区当地农田的适时适量灌溉带来严重影响。1.2.1 水文本工程以湟水河地表径流为灌溉水源。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较大支流,为西宁民和盆地的主要河流。发
4、源于祁连山系大板山南麓,上游正源为麻皮寺河,在海晏县与哈利涧河汇合后称西川河。流经湟源,进入西宁盆地,与最大的支流北川河相汇,然后蜿蜒曲折,穿过小峡、大峡、老鸦峡,在民和享堂与大通河汇合后流入甘肃,至水车村注入黄河,全长 336km,河宽一般在 50200m 之间,河道平均比降14.85.3,坡度大,河水流态一般呈紊流状,两侧沟壑发育,支流较多,水系发育,呈羽状和树枝状。湟水河流域总面积为 16120km2,多年平均流量 68.2m3/s,多年平均径流量 21.5 亿 m3。流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气温垂直变化差异明显,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不稳;日照
5、充足,光资源丰富,蒸发量大。根据民和县气象站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 78,全年太阳辐射量为 132.7137.9 千卡/cm 2,年均10积温为 2900,全年日照时数 25002600h,气温日较差在 12左右,无霜期 170200 天,多年平均蒸发量 1670mm,流域土壤每年 11 月中旬封冻,次年 3 月中旬解冻。3 31.2.2 气象工程所在地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冬寒夏暑,日照时间长,热量有余,气温日较差大,降水量较充足,但季节分配不均。灌区内年均气温 7.8,多年月平均最高气温 12.9,多年月平均最低气温-2.8;多年平均降水量在 350400mm,年蒸发量 18
6、62mm;年平均风速 2.0m/s,无霜期 96129d,最大冻土深度约 80cm。1.2.3 工程地质工程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中低山丘陵区民和盆地的南部,在构造上属祁连褶皱隆起带,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不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貌以河谷平原为主,以 III、IV 级阶地构成,另有 V 级以上高阶地,散布在现代河谷平原边缘,遭受强烈侵蚀,已不是平原形态。区域内地层自老至新出露的有震旦系、寒武系(中上统) 、奥陶系、志留系(下统) 、二叠系、三叠系(上统) ,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发育不完全,缺失较多。受大地构造控制,地层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平衡。灌区地表均为松散岩层所覆盖,主要以黄土状
7、砂质粘土、中更新世晚期风成黄土(老黄土)和广泛覆盖在低山丘陵表面的上更新世风成黄土组成,其下为冲积或冰水堆积的砂卵石层,在有基座分布的河段,多不超过米,在内迭阶地河段地区可达 3050m。本地区是流域内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发育的地段,蓄存着较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主要是具有自由水面的潜水,河谷潜水与河水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互补关系。本工程干渠所经地段地层岩性较均一,主要为各种成因的黄土,渠道途径沟口处偶见砂砾土。据工程地质初步勘查,渠道及渠系建筑物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黄土层的渗漏和渗漏带来的边坡稳定问题。4 4灌区土壤以灌溉栗钙土为主,成土母质为次生黄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为 1.
8、71.88%,全氮含量 0.093%,全磷含量 0.072%,全钾含量较高为 2.23.4%。1.2.4 工程规模该工程控制灌溉面积为 1900 亩。主要建设内容是干渠防渗衬砌及渠系建筑物维修改建。建设主要任务是完成干渠防渗衬砌及相应建筑物建设。防渗衬砌长度为 6.15km,渠系建筑物有便桥 20 座、斗门 30 座,跌水 10 座。1.2.5 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施工以人工为主、机械为辅。按照“三制要求” ,应选择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承建,并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质检和监理。全部工程计划施工期为 2 个月。工程完工后,进一步健全灌区管理机构,深化灌区体制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培训管理人员,开展科学试验,
9、建立技术档案,加强用水管理、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努力实现节水又增产。1.2.6 主要工程量及概算投资工程主要工程量及投资:土石方 0.58 万 m3、砌石 81m3、砼与钢筋砼 909m3;共需水泥235t、木材 2m3、钢材 0.15t、砂子 576m3、块石 90m3、砾石 800m3;耗用劳力 0.55 万工日;工程概算总投资为 105.12 万元。5 51.3 结论与建议工程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良好,干部、群众接受新技术、新科技的意识强烈,对工程的建设有着很高的积极性。工程规模适当,技术简单,无大的工程地质和技术难题。工程的建设可推动节水灌
10、溉事业的发展。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农作物产量,给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对振兴地区经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可提高水的利用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节水效益明显。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及早审批,尽快付诸实施。2.气象与水文2.1 流域概况本工程主要自湟水河引水灌溉。流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气温垂直变化差异明显,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不稳;日照充足,光资源丰富,蒸发量大。根据民和县气象站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 78,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32.7137.9 千卡/cm2,年均10积温为 29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渠道 老化 维修 工程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