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杭州西湖博物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习报告杭州西湖博物馆.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习报告杭州西湖博物馆炎炎夏日,走在灼热的公路上,感觉本人真像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飞禽走兽也因而躲了起来,游荡在骄阳里的只剩下城市的喧嚣。我想我也该藏起来了。恰巧,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树林之间,我邂逅了一幢藏得安牢固稳的建筑-西湖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是余健和崔光亚的作品,是中国第一座湖泊类转移博物馆,位于西子湖畔,占地面积20214平方米,主体建筑7920平方米,展馆厅面积为2875平方米。在这学期的学习中,对该建筑已早有耳闻。但了解得并不透彻,只知道她是下沉式建造,而且个性很低调,这也全凭道听同学几回讲,这回我要一探究竟。为了避开烈日,我夜观星象再结合天气预报,选择了一个没太阳的黄道吉日。伴着朦
2、胧细雨,我来到了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89号。环顾四周,多少楼台烟雨中,博物馆之踪迹杏难求啊,对着树林仔细打量之后,终于在一平地上发现一块躺着的小小石牌,上面刻着“西湖博物馆,顺着这个方向望去,也就探寻到了朝思暮想的博物馆的“头骨盖。顿时觉得她那低姿的身态真是恰到好处,完全与周边的环境相辅相融,既到达了与环境的统一,又避免了与西湖媲美而喧宾夺主见图1博物馆由两大块组成,它们由一个空中连廊相连接见图2。大的体块为主体,主要功能是展览,另一体块为工作区。该博物馆外形大虚大实,特别简洁而匀称,虚实比照强烈,实体块材料为灰色石块,其色泽与质感毫不失江南之风范,柔情似水,富有亲和力;大面积玻璃的设置又增添了
3、几分如今气息,带着深绿的颜色把本人掩藏于树林之中。我顺着路口渐渐靠近,入口是在阶梯下面,阶梯越往下走就越窄,仿fo渐渐投向了她的怀抱之中,之前的车水马龙以及城市的嘈杂之声刹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静静飘洒在空中的细细雨丝图3。过渡到了楼底就是博物馆主体块与办公建筑相隔而构成的廊道,廊道上空连接着一个玻璃外壳的空中走廊,廊道左边是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右边的廊壁则是办公建筑的石墙,这里又是一个虚实比照,而且石墙也运用了退台的处理,给人以错动的韵律感。从这个廊道的形状来讲,它是一个类似梯形的廊道,越往上就越宽,让这个看似狭长而窄的廊道给人的感觉并不那么拘谨,由于参观者的头顶是愈发开阔的图4。好啦,进入
4、博物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个服务台背后的弧形绿色水幕墙,一下子就能吸引参观者的注意,让有疑问或即将有疑问的游客马上知道咨询处图5。我四处环顾了一下,门厅处的展览区是一二层通透的,让刚从狭长空间入内的游客恍然大悟;大面积的钢架玻璃构造除了体现先进的建造技术外,还起到了大量引入光线的作用,提升了整个博物馆的光照效果。另外,二层展区与主展厅相连通,使得一层与二层的空间互相浸透,获得统一;上二层的楼梯以及二层边缘处的栏杆在实现其功能价值的同时,更不失为一种装饰,再者,二楼走廊以直线与弧线为元素,造型活泼,富有动感图6。从博物馆入口进入后,里面并没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道路布局,游客能够自由选择而分成两股人流
5、,不过这两股人流的道路是相通的。我任选一条走了过去,进入一层展区的内部通道后离开了大面积玻璃的自然光照区,只要人工灯光,略显昏暗图7。通道多以弧形道路为主,基本上没有天花,将顶部的构造暴露无遗;而在通道的部分区域或有小面积的扇形天花,我想这是对通道进行的心理上的分区吧,由于当我走入这块天花之下,仿fo进入了另一块空间图8。内部展区我将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与一层同高的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一二层通高的区域,走完一圈回到大厅之后,整个建筑空间给我留下了一种一蹦一跳的感觉,为何这么讲呢,我刚进博物馆就是一两层通高的的空间,然后进入内部空间又马上变得低矮,再忽然通高,再低矮。如此反复,使得空间感也活泼的跳动起来。上楼梯进入二层,我将二层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与大厅相连的走廊,另一片区域则为展览区。二层平面布置简单,展览区为一狭长展厅,从头望到尾,曲折而富有一种幽深的感觉,里面的墙面以黑与白为主色调,体现其艺术气息;另外壁上的水墨画恰如水墨江南一般悠悠动人(图9)。走廊通向两个区域,一个是通往办公区的空中玻璃走廊空中走廊标有“闲人不得入内,我望而却步,戛然而止,另一个方向就通往出口啦。在二楼走廊上静心观望品赏几回之后,心满意足,带着笑靥迈向光亮的出口,对保安叔叔点了头哈了腰,遂打道回府,满载而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