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工具讲课讲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货币政策工具讲课讲稿货币政策工具概述-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一、简介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的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银行信誉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的、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到达货币政策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经过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的。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能够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一)
2、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能够规定详细的条件和程序。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三、种类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下面四类:一常规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
3、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给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二选择工具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消费者信誉控制;证券市场信誉控制;不动产信誉控制;三补充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誉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信誉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誉的业务进行直接干涉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誉分配、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信誉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商量、宣传等,指导其信誉活动,以控制信誉,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四新工具:常备借贷便利、中期
4、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这四种。下面我将逐个介绍一下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详细情况四、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一)根据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给量进行控制的制度。提取的金额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步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给能
5、力,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于称其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详细情况自行把握。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施行对象。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施行对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城市信誉合作社、农村信誉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
6、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2)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只对存款计提准备金。详细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一般存款,所谓一般存款是相对财政性存款而言的,包括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农村存款;信托投资机构吸收的信托存款;农村信誉合作社及联社和城市信誉合作社及联社等集体金融组织吸收的各项存款。(3)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机构。国家受权人民银行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根据放松银根或紧缩银根的需要进行调整,并组织分支机构详细施行。尽管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项政策工具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
7、为下面几个方面:(1)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所带来的效果非常强烈,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金率的机会和调整的幅度,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每日控制货币供给状况的工具。而且在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比率时,没有足够超额准备金的商业银行必然会被迫出售其流动性资产,或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者是立即收回放出的款项等,这些措施都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工作压力。所以,中央银行一般不喜欢对存款准备金率经常予以变动,并且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在提高之前,会事先通知商业银行,这样会使得这项货币政策工具效果更平稳一些。(2)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及社会
8、的货币供给量均有较强烈的影响,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群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存款准备金率有固定化倾向。 (3)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和地区银行的影响也不一致。由于超额准备金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各家银行,而且银行的规模大小有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银行类别各异,因而,存款准备金率“一刀切式的变动对各家银行的影响就不一致。对于这一局限性,我后面将讲到我国存款准备金历史演变,04年央行推出了差异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以及去年出现的定向降准,都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历史演变: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近20年来,存款准
9、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经济形式的变化和银行体制改革的推进,当时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出现了不少缺陷,必须进行改革。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率从13%下调到8%,超额准备金及超额准备率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从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差异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差异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
10、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实行差异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能够制约资本充足率缺乏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再看一下今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今年分别于2月5日、4月20日、6月28日三次降准,其中涉及定向降准,所谓定向降准:就是针对某金融领域或金融行业进行的一次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目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定向降准属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向鼓励举措,与全面降准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进而促
11、进经济构造的调整。此举既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又能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稳增长作用,进而在调构造、促改革、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目前在我营业网点交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法人金融机构有6家,分别是河北银行、汇融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建投财务公司、河钢财务公司和冀中能源财务公司。河北银行执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汇融和金融租赁执行11.5%的存款准备金率,几家财务公司执行8.5%的存款准备金率。(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所谓利息,是指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人处获得的报酬。而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的金额与存入或贷出金额的比率,由资金的供求关系
12、决定。我国的利率分三种: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即基准利率,又称法定利率;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称为商业银行利率;第三,金融市场的利率,称为市场利率。其中,基准利率是核心,它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它的变化决定了其他各种利率的变化。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贷款利率影响商业银行借入中央银行资金成本,以到达抑制或刺激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导致信贷总量或货币供给量的收缩或扩张。基准利率是我国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根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的。当政策目的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不
13、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买入的未到期的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的再次贴现。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涉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而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再贴现政策的作用经过实际上就是通过变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供求的经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的资金成本上升,这就必然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这使商业银
14、行的准备金相应缩减。假如准备金缺乏,商业银行就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的货币供给量。随着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缩减,银根紧俏,市场利率也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就相对减少。而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利率,使其低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的资金成本降低,这就必然增加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再贴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相应增加,这就必然会使其扩大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导致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随着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银根松动,筹资较易,市场利率相应降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尽管再贴现政策从理论上来讲,能够发挥很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这主
15、要表如今:(1)从控制货币供给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工具。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能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本身。其次,如商业银行都依靠于中央银行再贴现,就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压力,进而会削弱其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能力。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这也使得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2)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并不能改变利率的构造,而只能影响利率水平。(3)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利于中央银行灵敏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因而,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我国再贴现政策历史演变:中国再贴现政策的发展是建立在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的。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用市场调节搞好经济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着手研究票据贴现问题,并决定先在两个区办事处试点。试点成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