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5 卷第 3 期 2006 年 4 月 经 济 学 ( 季 刊 ) V ol. 5, A pril, N o. 3 2006 Chin a Econom ic Q u ar terly 摘 技术选择 、 制度与经济发展 林毅夫 潘士 远 刘明兴 要 L in ( 2003) 的研究表明 , 大多 数发展 中国家 没有成 功地缩 小与 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 , 主要根源在 于它们 的政府 采取了 不适当 的发展 战略 赶超战略 。 本文试图将 L in ( 2003) 的上述思想初步 模型化 , 在统一的技术选择 模型 的框架内研究发展战略 、 自生 能力以 及以扭曲 的价格 、 计划的 资源
2、配 置和 缺乏自主权的微观主体为特征的三位一体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 并 在此基础上 , 研究发展战略和这个三位一体经济体制对经济收敛的影响 。 关键词 发展战 略 , 自生 能力 , 赶 超战略 一 、 引 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 力图 快速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 从而在很短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发 达 国家 。 但是 , 到目前为止 , 只有东亚少数几个经济体确确实实缩小了与发达 国家的收入差距 , 实现了向发达国家经济收敛的目标 。 Lin ( 2003) , L in 等 ( 1999) 认为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没有能够成功地缩小 与发达
3、国家的发展差距 , 主要的根源在于它们的政府采取了不适当的发展战 略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大多数欠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执行了优先发展资本 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战略 。 然而 , 一个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 。 当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时 , 生产者根 据产品和要素的价格来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和采用什么技术 。 在一个经济发展 的初期 , 由于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力相对丰富 , 因此 , 如果依靠市场机制来 配置资源 , 那么发展轻工业 、 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就是最优的选择 。 由于资 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是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的 , 因此 , 不顾资源的
4、 约束而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会导致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没有自生 能力 , 也即资本密集型企业不能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 、 开放 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 。 * 北京大学 。 通讯作者 及地址 : 林毅 夫 , 北 京大 学中 国经济 研究 中心 , 100871; 电 话 : ( 010) 62757375; E mail: jlin ccer. pku. edu. cn。 本文的研究得到北京大学十五 211 工程 ! 项目 W TO 之后的中国经 济 ! 资助 , 在此表示感谢 。 衷心感谢两位匿名审稿者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 感谢霍德明 、 龚强 、 罗德明
5、 、 钱滔 、 徐 现祥 、 代谦 、 张鹏飞 、 徐朝阳 、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组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文的有益评论 。 当然 , 文责自 负 。 1 Lin and Tan( 1999) 用一个开放 、 自由和竞争市场中的企业的预 期利润率来定 义自生能力 ( viability ) 一 词 。 * 1 696 经 济 学 ( 季 刊 ) 第 5 卷 实行赶超战略的难题是怎样动员资源来支持没有自生能力的重工业企业 的发展 。 由于赶超的规模过于庞大 , 如果政府以财政转移方式直接补贴重工 业企业 , 那么需要对产生经济剩余的部门课以很高的公开税 。 可是 , 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剩余主要来自农
6、业 , 经济剩余少且分散 。 这导致政府在农村地区 的征税能力低 , 要对农业部门课以很高的公开税难以行得通 。 因此 , 需要一 套不同于市场调节机制的宏观政策环 境 , 使资源的配置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 具体地说 , 就是要人 为地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 , 同时提高资源动员能力 , 包括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 资金 、 原料以及进口的机器设备 。 这 种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宏观政策取向 , 其核心是全面排斥市 场机制的作用 , 人为扭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 。 这种政策环境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 低利率 政策 ; 低汇率政策 ; 低工资和能源 、 原材 料低价政
7、策 ; 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务价格政策 。 在一个竞争的环境 , 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供给和需求 相等时形成的 均衡价格 。 当一种产品或者要素的价格被人为固定在低于均衡价格的水平时 , 会同时产生两种效果 : 一种是刺激需求量 , 一种是抑制供给量 , 这时产品需 求和供给的数量偏离均衡 , 产生了供不应求的缺口 。 如果压低价格是一种稳 定的制度安排 , 那么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成为持续的现象 , 或者说短缺成 为经济中的常态现象 。 正是由于这种机制 , 扭曲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的政策 环境造成了资金 、 外汇 、 原材料 、 农副产品及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和需求 严重不均衡 ,
8、 经济生活中的短缺成为普遍的现象 。 为了保证紧缺 的物资 、 资 源能够配置到政府所优先发展的产业上 , 就需要建立一套与这种政策环境相 应的计划配置制度 。 这些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包括 : 金融管理体制 ; 外贸 、 外 汇管理体制 ; 物资管理体制 ;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 低利率和低汇率政策降低了工业经济的资本形成门槛 , 低能源 、 低原材 料价格和低货币工资政策压低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 因而可以提高已建成 企业的利润率和积累率 。 这为经济发展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宏观 政策环境 。 但这还不 是赶超战略的充分条件 。 如 果企业为私人所有和经营 , 它就仍然保持着对 利
9、润分配的使用权和投资方向的选择权 , 企业积累方向未 必能符合重工业和资本密集型技术优先发展的目标 。 事实上 , 以利润为经营 动机的个人 , 总是倾向于把资源投向到能够生产最大收益的生产部门和生产 技术 。 一方面 , 由于市场对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品需求高 ; 另一方面 , 由于 劳动密集型技术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比较优势 , 因此 , 当政府以重工业为中心时 , 受到压抑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往 往具有很高的盈利水平 。 政府为了获得剩余的支配权 、 把握投资方向 , 使之 用于符合国家意 图的发展目标上 , 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把私人企业改造成国有 制企业 ,
10、使后者占据所有制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 的指令性生产计划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 。 第 3 期 林毅夫等 : 技术选择 、 制度与经济 发展 697 综上所述 , 在一个资本稀缺的农业经济中 , 政府一经选择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赶超战略 , 就会形成相应的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 , 以及以计划为基 本手段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 。 这三者是由特定的要 素禀赋结构和发展战略的选择而诱发形成的 , 构成不可分割的或三位一体的 传统经济体制 。 本文的目的就是 : 将 Lin ( 2003) 和 L in 等 ( 1999) 的上述思想初步模型 化 , 在统
11、一的 数理模型框架内研究发展战略与自生能力 、 三位一体的经济体 制的关系 , 在此基础上 , 研究发展战略对经济收敛的影响 。 相应地 , 本文以 下部分的框架安排如下 : 在第二部分 , 评述相关文献 ; 第三部分研究发展战 略与自生能力 、 三位一体经济体制的关系 ; 第四部分研究发展战略对经济收 敛的影响 ;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 二 、 相关文献评述 战后发展经济学开始形成的时候 , 发展经济学家鼓励发展中国家政府采 取干预政策 , 加速资本积累 , 追求 内向型 ! 重工业优先发展或进口替代战 略 , 想直接缩小与发达国家 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差距 ( Chenery, 1961,
12、 War r, 1994) 。 苏联国家建设的初始成功 , 大萧条时期形成的对初级产品出口的悲观 情绪 , 对市场缺乏信心 , 以及新古典增长理论 , 都强烈影响了这些经济学家 的政策建议 ( R osenst ein Rodan, 1943, Prebisch, 1959) 。 20 世纪 50 年代以 来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阵营 , 都采取了 这类发展战略 赶超战略 ( K rueg er , 1992) 。 根据 Solow ( 1956) 的开拓性工作 , 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可以推导出一个结 论 : 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拥有同样的技术而发达国家资本的
13、边际报酬 递减 , 所以发展中国家应该比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 , 两者的人均收入差距会 逐渐缩小 。 但是 , 经验证据表明 , 在发达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有着收敛的 趋势的同时 ( Barro and Sala i M art in, 1995) ,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却并没有缩 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 ( R omer, 1994, East erly and Levine, 2001) 。 为了解释新古典增长理论不能解释的事实 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 发达国家的持续增长和大 R omer ( 1986, 1990) , L u cas ( 1988) , A gh
14、ion and H ow it t ( 1992) 等提出了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内生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内生于人力资本积累 、 R& D 的投入 等 , 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持续增长的事实 。 但是 , 不能很好地解释东亚几 个经济体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的事实 。 近年 , 许多经济学家试图利用 2 本文不讨论产业选择 , 只讨论技术选择 。 2 698 经 济 学 ( 季 刊 ) 第 5 卷 适宜技术 ! 的思想来解释这一事实 。 沿着 A t kinson and Stig litz ( 1969) 的研究思路 , Basu and Weil ( 1998) 指出
15、 , 虽然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技术 , 但是 , 由于发展中 国家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 ( 即人均资本 ) 之间存在差异 , 因此 , 发达国家的 技术并不一定适合于发展中的国家 。 这样 , 如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要 素禀赋差距很大 , 那么发展中国家就可能无法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 , 从而无 法实现经济收敛 。 因此 , 在 Basu 和 Wei 看来 , 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提高储蓄 率来提升要素禀赋 , 缩小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的差距 , 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利 用发达的技术 , 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 从而实现经济收敛 。 但是 , 他们的文章 不能解释为什么除了亚洲四小龙之外
16、, 拉丁美洲 、 非洲 、 亚洲的许多发展中 国家政府提高储蓄率的努力没有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 。 A cemog lu and Zilibot t i ( 1999) 指出 , 由于发展中国家所利用的前沿技术 都是由发达国家发明的 , 且发达国家发明的技术是与其要素禀赋 ( 熟练劳动 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比率 ) 相匹配的 , 因此 , 熟练劳动力相对较少的发展中 国家就不能与发达国家一样有效地利用前沿技术 。 这样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就会出现较大的生产力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差距 。 在他们的文 章中 , 发展 中国家每一时期都利用发达国家发明的前沿技术 。 也就是说 , 他们隐含地假 设发
17、展中国家在实施赶超战略 , 每一期都利用当时的前沿技术 。 如果发展中 国家模仿和引进发达国家现有成熟的技术 , 而不是当时前沿的技术 , 那么模 仿和引进技术的成本远小于发达国家发明技术的成本 。 因此 , 发展中国家可 以通过模仿和引进技术来缩小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力和人均收入的差距 ( 林 毅夫 、 张鹏飞 , 2005) 。 A cemog lu, A g hion and Zilibot t i ( 2005) 指出 : 因为与世界前沿的技术相 距甚远 , 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最优选择是模仿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 ; 因为发达 国家处于世界技术的前沿或相距不远 , 所以发达国家的最优选择是进行
18、技术 发明 , 以保证技术的不断变迁 。 在他们的模型中 , 如果发展中国家首先模仿 发达国家的现行技术 , 而后进行创新发明 , 那么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向发达 国家收敛 。 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模仿技术的阶段形成利益集团 , 那么利益集团 就可能阻碍从模仿技术的阶段向技术发明的阶段转变 , 从而就无法实现与发 达国家的经济收敛 。 显然 , 现有的技术是 从高到低的不同水平的技术组成的 集合 , 他们没有研究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可借鉴的技术集中应该模仿引进 哪种技术 , 也就是他们没有研究发展战略对技术选择 、 模仿引进成本的影响 。 可能正是由于赶超战略的缘故 , 发展中国家每一期都使用当时的
19、世界前沿技 术 , 从而使得使用技术的效率非常低下 , 无法实现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 。 第 3 期 林毅夫等 : 技术选择 、 制度与经济 发展 699 三 、 发展战略 、 自生能力与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 本文所要研究的经济是 : 只有一种产品 , 该产品的生产有多种不同的技 术 , 厂商按照成本最小化 ( 或利润最大化 ) 来选择生产技术 。 同时 , 整个社 会的劳动力数量是外生决定的 , 整个社会按照固定的 外生储蓄率来积累资本 。 与 Caselli and Coleman II K ( 2005) L + 相似 , ( A K K ) + 假设经济中存在无数种生产技术 : + (
20、A L L ) , 3 ( A K , A L ) R # R , ( A K ) + ( A L ) = F. 其中 , K 表示资本投入量 , L 表示常数的劳动投入量 , 4 A K 和 A L 分别表示资 本放大型知识和劳动放大型知识 , F 表示知识前沿 。 生产函数形式保持不变 , 不同的( A K , A L ) 表示不同的生产技术 。 0 表明 , 当给定时期和给定知识前 沿时 , 资本放大型知 识和劳动放大型知识是相互替代的 。 为了分析的方便 , 5 且不失一般性 , 1 假设 = 1, F= 1。 假设资本和劳动不是完全替代的 , 即 0 k, A K 1 ( k1 )
21、A K ( k) 。 相应地 , Y 第 2 类企业的产出可以表示为 : 2 2 1 , K 2 ( 4) 其中 , K 2 和 L 2 分别表示第 2 类企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 k2 = L 2 k ( 0) 。 假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资本的折旧率都为 0, 那么 , 发达国家第 1 期开 % T % 始的不同时期的要素禀赋为 k ( t) T t= 1 = s #A K ( k( t- 1) ) ( t - 1) + k ( t - 1) t= 1 , 其 中 , #A K (k( t- 1) ) ( t- 1) 表示发达国家在 t- 1 时期的总产出 。 根据式子 ( 2) 可知
22、, 在时期 t, 世界前沿技术是 A K ( k( t) ) 。 如果在时期 t 发展中国家 的要素禀赋水 平低于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水平 , 即 k( t) 1。 这是因为 : 第一 , 发展中国家所选择的技术是发达国家已经用 过的成熟技术 , 不需要面对发达国家当时在研发 、 利用这一技术时所要面对 的各种风险 ; 第二 , 如果生产技术的变迁需要花费成本 , 那么技术模仿的成 本小于技术发明的成本 ( T eece, 1977; M ainsfeild et al . , 1981) , 即发 展中国 家除了模仿成本之后的净产出大于发达国家除了创新成本之后的净产出 。 发 K AK ( k
23、( t- 1) ) AK ( k( t- 1) ) 时发展中国家在 t- 1 时期的总产出 。 相反 , 如果发展中国家 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 且在每一时期选 择当时世界最前沿的技术 , 那么赶超企业的总产出为 : 1 L1 ( t) k ( t ) 。 假设 ! s, 发 展中国家就会向发达国家收敛 。 证明 见附录 。 s s 表示发展中国家投入单位资本所带来的储蓄高于发达国家 。 如果这 一条件成立 , 那么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率会高于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与 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会不断缩小 。 因此 , 发展中国家最终会向发达 国家收敛 。 命题 3 表明 , 只要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技术 选择 制度 经济发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